政治官报 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初三日 第十四号署直隶总督杨为晋省行使铜元札饬造币北分厂文:为札饬,事: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三日,准度支部咨广西司案,呈准农工商部咨称,案据直隶西宁县德隆昌商号禀称,县属毗邻山西大同等处,贩运百货,仰给西商。现宣化府饬使铜元,西商观望裏足,百物腾昂,恳咨晋抚饬令普通行使等情。经本部咨行山西巡抚统筹核办,兹准咨覆
政治官报 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初三日 第十四号
署直隶总督杨为晋省行使铜元札饬造币北分厂文:
为札饬,事:
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三日,准度支部咨广西司案,呈准农工商部咨称,案据直隶西宁县德隆昌商号禀称,县属毗邻山西大同等处,贩运百货,仰给西商。现宣化府饬使铜元,西商观望裏足,百物腾昂,恳咨晋抚饬令普通行使等情。经本部咨行山西巡抚统筹核办,兹准咨覆:
据农工商局司道详称,遵饬太原商会传集各行董集议,均称铜元以济制钱不足,必须价值均平,方能行使无碍。现闻直省行用铜元后,银价加增,百货昂贵,铜元暗中作短,若晋省仿照行用,商民谁甘受亏?况省城现无铜元,大同、兴和等厅县僻处偏隅,风气不开,尤难劝喻,可否暂缓行使等情。
查此案事关圜法,应由度支部统筹办法,以便商民相应。抄录山西巡抚原咨,咨部查照核办等因,前来,本部查铜元关系币制,亟应各省一律通行,山西一省未便自为风气。该商会所称直省行用铜元后,银价加增,百货昂贵,铜元为所抑制,以致暗中作短,由当九、当八而寖至当七一枚,实不作当十之用。若晋省仿照行用情事,相等银价,货价势必相率加增,恐不能与制钱同价,商民重利,谁甘受亏等语。
查铜元之当五、当十、当二十,剏【同创】铸之初,历经奏明,永不更改,断无准其减折行使之理,若如所称,抑制暗短之弊,正由地方商民因疑生阻,把持抑勒,大为钱法之梗,全在该处官绅,切实开导,严行查禁,未可因噎废食。
且各处行用铜元,即闻有银货增涨、铜元价落之事,如果流通普遍,供求相需,无复过多过少之虞,则铜元、制钱之价值,自可维持于不敝。
惟该省铜元若仅由直隶毗邻之大同、兴和等属以次推行,该厅县地处偏隅,倡导诚属非易,自应衔由省会地方实行推广,按照财政处会奏章程“凡未铸铜元省份,均应筹款赴邻局附铸,抑或备价赴总厂领运”,原为疏通钱法起见,相应咨行山西巡抚,查照前项奏章,统筹办法,并饬各地方官绅实力劝导,无得狃于故常,自生疑阻,以利圜法而裨民用。并知照直隶总督可也。等因。本署大臣准此,合行札饬。札到,该厂便查照此札。
文中“札饬造币北分厂”,指的是“北洋银圆局”,后来的“度支部造币津厂”,而不是“总厂”。文中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史实:
1、山西大同等处的百货贩运,依靠“西商”,西商因铜元推行而观望,其原因可能是铜元兑价不定,且当时已大幅下跌,以往交易全赖银元或银锭,远比铜元可靠。
2、铜元虽称补制钱之不足,但实际上已经泛滥而贬值,物价因此上涨。这一现象,全国皆然。
3、度支部以“山西一省未便自为风气”,一律行用铜元,而铜元已经贬值,且导致物价上涨,商民受亏,铜元行使受阻。而度支部仍然以财政处会奏的章程规定山西必须从邻省直隶购运铜元行使,并且要求先从省城太原开始推广铜元,并知照直隶制造铜元以供山西,言语间,已带有强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