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摺:《江苏省行用银元不至运往外洋》道光十五年六月【硃批时间1835年8月13日】臣等查该御史(黄爵滋)请禁洋银出洋原奏,内地向有仿铸洋银之弊,若纹银有禁而洋跟无禁,恐奸民尽以银铸为洋银,资于外夷无穷之利。其言原为杜弊起见。惟洋银行用情形,各省本不相同。其始只用于粤、闽,渐次乃及于江、浙。江苏本居腹地,市肆买卖,行
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摺:《江苏省行用银元不至运往外洋》
道光十五年六月【硃批时间1835年8月13日】
臣等查该御史(黄爵滋)请禁洋银出洋原奏,内地向有仿铸洋银之弊,若纹银有禁而洋跟无禁,恐奸民尽以银铸为洋银,资于外夷无穷之利。其言原为杜弊起见。
惟洋银行用情形,各省本不相同。其始只用于粤、闽,渐次乃及于江、浙。江苏本居腹地,市肆买卖,行用较多。其海滨之区,虽设有江海一关,准令商船出入,然止北至山东、奉天,南至浙江、闽、粤,并无有与外夷互市之事,较之粤海关例准夷船贸易者,情形迥不相同。且奉天、山东二省,向不行用洋银,故上海出口沙船,只有带货北行,并无带洋跟前往者。盖南货贩北,可以取赢,若带洋银,全不适用,是以不待禁止而人自不肯为。
其浙江、闽、粤海船携带洋银来至上海买苏、松货物者,往往有之,如将苏省洋银载运往南,则又百不得一。盖浙江洋银价值向比闽、粤等省昂,缘其物本由南来,辗转流行愈远,则作价愈贵。浙江贵于闽、粤,江苏又贵于浙江。商贾计及锱铢,岂肯买贵贱售,甘心折耗?且即使有人带往,亦只与浙江、闽、粤互为流通,而非遽资外夷之利。
以苏省情形而论,洋银行用,只在内地,不往外洋。今若创为例禁,则闽、粤洋船来至上海者,均不得带洋银,是欲截其去路,而先断其来路,于商民买卖,海关税务,未免皆有窒碍。
至谓内地镕化纹银仿铸洋银,如原奏所称,苏板、吴庄、锡板等名目,向来诚有此种作伪之弊。然仿原以牟利,自然搀杂铜铅,然后有利可牟。而近来民间兑验洋银,极为精细。苏板等类较洋板成色悬殊,以之兑钱,价值大减,是以客商皆剔出不用。
民禁严于官禁,行商公估,毫不能隐瞒。是仿铸之洋银,在本地已不能通用,更何能行及外洋?况经刑部议定新例,奸民销化白银,仿铸洋钱,即照白银出洋之例分别治罪,自足以杜其弊。若洋银出洋之禁,虽未知于闽、粤等省何如,而就江苏言之,似可毋庸多立科条,致滋粉扰。【此处硃批:断不可奉文了事,务要随时认真查禁。】
道光十五年闰六月十九日【1835年8月13日】,奉硃批: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