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黄爵滋折:《民间私铸银元已非一日,纹银、银元应并禁出洋》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1833年9月4日窃臣见钞发浙江巡抚富呢扬阿《遵旨体察钱贱银贵情形筹议覆奏》一摺,内推银货之弊,由纹银出洋,律无治罪专条,请旨饬部定例通行晓谕,俾知遵循。旋具刑部奉旨酌定具奏,黄金白银出洋,均照私运米谷出洋例治罪。臣详查该抚原奏称,嗣后内地人民与外夷市易,准
御史黄爵滋折:《民间私铸银元已非一日,纹银、银元应并禁出洋》
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1833年9月4日
窃臣见钞发浙江巡抚富呢扬阿《遵旨体察钱贱银贵情形筹议覆奏》一摺,内推银货之弊,由纹银出洋,律无治罪专条,请旨饬部定例通行晓谕,俾知遵循。旋具刑部奉旨酌定具奏,黄金白银出洋,均照私运米谷出洋例治罪。臣详查该抚原奏称,嗣后内地人民与外夷市易,准以货易货,或以洋易货,不准以纹银易货。又,刑部所定条例,只概言白银,并未指称洋银亦在禁例。是纹银出洋有禁,而洋银无禁,意以洋银本来自外洋,不妨转用出去,而不知内地实积有仿铸洋银之弊。
盖自洋银流入中国,市民喜其计枚核值,便于运用,又价与纹银争昂,而成色可以稍低,遂有奸民射利,墓造洋板,消化纹银,仿铸洋银。其铸于广东者曰广板,铸于福建者曰福板,铸于杭州者曰杭板,铸于江苏者曰苏板、曰吴庄、曰锡板,铸于江西者日土板、行庄。种种名目,均系内地仿铸,作弊已非一日,流行更非一省。
则今日内地之洋银,即内地之纹银也。既禁纹银出洋,又准以洋银易货,则商民知纹银有禁,而洋银无禁,将尽以纹银铸为洋银,不过一炉火转旋之间,遂可置身法外。是一面禁之,一面纵之,臣恐内地纹银且相率化为洋银,而纹银自是益日少而日贵也。
查纹银出洋,弊非一端,全在大吏仰体圣心,防微杜渐,筹画周详,使奸商黠吏无从使其蒙蔽,方为尽善。臣愚以为纹银洋银理合并禁出洋,洋银百枚即照银百两科罪,并请饬各省督抚实力稽查,凡有仿铸洋银之犯,即照私铸铜钱科罪。庶纹银可日积而渐多,洋银无续铸而自少。
《黄少司寇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