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农工商部左侍郎唐文治致外务:《苏省地丁改征银两,实系加赋》 宣统二年四月初三日

【清末机制币相关奏折】 2024-05-18     33
前农工商部左侍郎唐文治致外务电:《苏省地丁改征银两,实系加赋》宣统二年四月初三日查苏省丁忙银价,同治初年督臣曾国藩奏准,每两实征制钱二千文。其时市价每一两合一千四百文,尚余六百文为州县办公之费。嗣后市价时有涨落,柜价亦屡经增减,至多每两收至二千四百文。然在光绪二十八年以前,银价已平,仍折钱二千文。是年以后,每两带征赔款二百文。三十

前农工商部左侍郎唐文治致外务电:《苏省地丁改征银两,实系加赋》

宣统二年四月初三日

 

查苏省丁忙银价,同治初年督臣曾国藩奏准,每两实征制钱二千文。其时市价每一两合一千四百文,尚余六百文为州县办公之费。嗣后市价时有涨落,柜价亦屡经增减,至多每两收至二千四百文。然在光绪二十八年以前,银价已平,仍折钱二千文。是年以后,每两带征赔款二百文。

三十三年秋,疆臣以银价日贵,奏准每两暂加二百文,合之赔款,共收二千四百文。

三十四年冬始有征解银另收公费之请。旋经部议:暂加二百之奏尚未经年,遽尔更张,恐失民信,且伤政体,应毋庸议。奉旨:依议。钦此。

现距部驳之日仍未经年,又申前请,良以银价既无可加,不得不变为征银。不知小民并无现银,纳银时,向用铜钱折算,银价钱价地方官已不免上下其手,若买银银纳,则平色、成色更多一层剥削。

原奏谓,则例以银数买定,折钱本属通融,是明知征银之不能实行。又谓不准有抑勒添价诸弊,是又明不免抑勒而以空文防弊也。

查现时市价,每库平足色银一两约换铜元二千零数十文,加以赔款二百、公费六百,是每两应纳铜元二千八百数十文,较之去年下忙每两骤增四百数十文,名为征银,实系加赋。民力竭矣,二于四百文之外,何堪再加?

不特此也,铜元滥铸不已,即银价日涨不已,而我民受加赋之累亦不已。三吴赋币最重,又何堪屡加剥削?目下州县办公竭厥,确系实情,欲筹酌剂之方,俟财政清理后,应如何匀定公费,自有办法。若必损民以益官,岂朝廷子惠黎元之至意?

自铜元充斥,物价益昂,民不聊生,官亦实蒙其害,顾各省为属员计者,未闻违法加征,而江苏屡以征银为请,岂苏民独愚乎?窃恐此端一开,他省必起而效尤,全因人民皆将隐受加赋之累,关系匪细。

目前地方自治正在预备,一切借资于民力者尚多,亟宜稍留余地。况苏省伏莽未靖,后患堪虞,竭泽而渔,不胜渊鱼丛雀之惧。国家最难得者民心,最易失者亦系民心,文治见闻所及,用敢为民请命,伏祈请旨饬下度支部查照上年奏案,悉心妥议,以恤民隐而广皇仁。不胜惶恐待命之至。请代奏。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