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湖北银元局请仍归南洋经理,盈余酌量津贴鄂省》 光绪廿年十一月十七日(1894年12月13日《申报》)

【清末机制币相关奏折】 2024-05-08     132
署两江总督张之洞等摺:《湖北银元局请仍归南洋经理,盈余酌量津贴鄂省》光绪廿年十一月十七日窃臣等准户部咨,议覆臣之洞奏湖北新铸银元行用办法一案,光绪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具奏,奉旨:依议。钦此。分别咨行前来。原咨内大略谓,铸造银元,费归鄂筹,事归鄂办。江南所借铸本由鄂自筹间款归还,扣成按月报部,余利应归鄂省,不必用外洋银条。大指不外此

署两江总督张之洞等摺:《湖北银元局请仍归南洋经理,盈余酌量津贴鄂省》

光绪廿年十一月十七日

 

 

窃臣等准户部咨,议覆臣之洞奏湖北新铸银元行用办法一案,光绪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具奏,奉旨:依议。钦此。分别咨行前来。原咨内大略谓,铸造银元,费归鄂筹,事归鄂办。江南所借铸本由鄂自筹间款归还,扣成按月报部,余利应归鄂省,不必用外洋银条。大指不外此数端。臣等去电往覆详切筹商,其间实有必须审时度地,酌剂盈虚,办理方无窒碍者,敬逐条胪举,为我皇上陈之。

查部议谓湖北试铸银元,原因鄂省制钱缺少,是以议准开铸。现在湖北银元局虽归南洋经理,但买机造局费俱系湖北筹备,局设鄂省,现铸银元亦系湖北省造字样,所有配成余利与局中一切缴纳支发等款,并此后局费及修补添设机器各费,自应统归湖北专司其事,以符奏案。

所请将银元批解江宁,及此后该局各费俱由江南筹拨之处,应毋庸议。至铸本银二十万两,系江南支应局借拨,即由湖北按照银元易银市价如数抵还江南。嗣后或仍由江南循环借拨,或经由湖北自筹闲款,或陆续由余利项下归还,由臣等妥商办理等语。

伏查前以湖北制钱缺少,奏请购机设局,试铸银元,以济钱法之不足,果能随铸随销,无少壅滞,则鄂铸鄂用,足资周转,以银代钱,不至缺乏,统归湖北专司,自属简易办法。无如湖北一省,惟汉口、宜昌两处通商市场行用洋银,其余各皆用纹银,间有兼用洋银者,为数甚少。且以洋银折制钱,压平扣色,任意高下,无市价之可言。

现铸银元成色轻重皆仿照洋银,原欲夺洋银之利,自不能不以洋银之市价为准则,而洋银之成色抵于纹银,所值亦少于纹银,在通商口岸,华洋贸易权衡切当,市价虽有涨落,要不至少于洋银中实有之成色,且恒比实有之成色略高,盖洋银轻重有准,取携便易,商民乐于行用,故所值虽稍浮于实有之成色,而人不以为过。且行销日广,来者日多,洋银之利不过如此,非谓九成之洋银即可抵十足之纹银以为用也。

自铸银元之利亦复如此,能与洋银同价则有利。至内地素无行市,必至任意扣折,若强其行用,恐实有之成色且不敷,工火更何由出。是以行用必听其自然,不得丝毫勉强。

湖北一省,惟汉口销用较畅,究属一隅之地,为数不能甚多,若待由渐扩充,以达内地,则收效甚迟,且铸多销滞,积压银款,既难周转,势必停工待销,糜费无益。

臣等筹之已熟,是以于正月初四日合衔电奏,湖北银元局开办尙须筹款,银元销路以江南、安徽等处为多。查鄂省创设各厂,前奉旨仍令臣之洞督饬经理,且江南去年曾经议设银元局,尙未举办,若鄂省归南洋经理,可免江南另设一局,以致相妨。将来如有盈余,可酌量津贴鄂省,奉旨允准在案。

此次臣之洞所奏将湖北铸成银元拨解江宁,饬发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营销之议,系查照奏案办理。盖三省通商口岸较多,贸易较大,行用银元亦较畅,故奏请将鄂局归南洋经理。

上一年春间本任两江督臣刘坤一,本拟在金陵设银元局,购机度地已有成议。今鄂局行销既须仰给江南,则此后江南不另设局,以免相妨。筹款行销,南洋任之,如有盈余,酌量津贴鄂省。本拟江、鄂各半均分,盖必多铸多销方有盈余,原欲同力合作,兼为江、鄂计也。

今部议铸本由江南借拨,行销由湖北专司,其余利及筹款统归湖北,似未深悉外间筹办筹销之用意。臣之洞当经电商臣继洵,旋接电覆称,以武汉等处向来行用银元不多,此后能否畅行尙无把握,远不如江、皖等省销路之广。此局月铸三四十万两,鄂省司局款绌,挪借亦难,戃滞销压本,势难周转,若少铸则所入利微,不免虚糜局用,不如仍照原议,筹款行销南洋任之,余利江、鄂各半,最为妥协等语。

是此时臣等意见仍相同,合无仰恳天恩,俯准仍照臣之洞原议办法,以畅行销而收利权。其鄂省垫用购机造局之款,及每月局用修补添机各费,自应在盈余项下陆续提还扣除,此江、鄂两省俱无盈绌者也。

又,部议谓若如所奏,一月所铸之银不下四十万,其配合成色按照大小银元由九成递减至八成牵算,每月约扣银五六万两等语。

详释部臣所议,系就纹跟加色仍作十足纹银计算,故有如此之多,不知铸成九成银元,成色既减则所值亦减。照市价兑换,汉口用洋例,上海用规元,展转折算,仅比九成宝色略多,万不能抵十足纹银,大约铸银一千两除铜珠白铅火耗运费外,盈余不及二十两,司员薪洋,工匠薪工、局费每月约需一千数百两,尙未扣除。若铸八成二之小银元,成色较抵,余利较厚,大约铸银一千两盈余约可百两。是以粤省钱局以鼓铸九成大元并无余利,数年来皆铸小银元,多至千余万两,盈余颇丰。

然有小元而无大元互相调换,行用必不能持久。上海行用粤东小元,市价近甚减色,作九二折扣算。鄂省初办,务在持平经久,以期流通广远,以多铸九成大银元为主,而并铸八成二之小银元,以大易小、以小易大,各听民间自愿,庶可历久不渝,然盈余亦必不能如粤局之厚矣。

又,部议谓粤东制造银元,前据李翰章奏明由善后局拨银,佥称适用。现在湖北开铸系用外洋银条,以我之纹银购彼之洋条,势必诸多亏折。究竟洋条是否纯净,不但该督未能深悉,即局员工匠亦恐未必周知。以银铸币本易消耗,第以纹银铸银元,与纹银易银条同一消耗纹银,而反多此亏折,应令详细酌核等语。

查通商以来,贸易日盛,市面需用银币日多,内地纹银久已不敷周转,是以通商各口皆用洋银为大宗。各处银号往往买外洋银条,略搀铜铅镕成元宝,与内地纹银成色约略相等。年中销用外洋银条为一大宗,商人以此谋利,藉非洋条成色高于纹银,商人何以取利,即此可为明证。

大抵中国分金提铜之法粗而不精,懂能知其大略之数,外国分化五金有专门之学,细微必察,考验亟精。历考内地元宝,高者每百两中不过十足银九十八两八钱五分,余为铜铅杂质,其低者多寡参差更无论矣。至于外洋银条,则每百两中有十足银九十九两八九钱,成色相去不甚悬殊,而且每条重约一千两,一经较准,即可配铜镕铸,自成一炉,事较易举。

内地银元宝,重者每不过五十两,而且一锭有一锭之成色,高低不一,验不胜验,必凑成千两为一炉,镕化和匀,重新凝块,始能验其实在之成色,然后配铜重镕方克有准。多一倾镕即多一火耗,此鄂省银元局所以用外洋银之故也。

大约用宝纹与用洋条比较,每千两约多折耗四两左右。

臣之洞在粤创设银元局,开铸之初,本拟向汇丰购用银条供铸,已议有眉目,嗣因臣之洞调任湖广,粤省局员乐于省便,且见粤省银元易销,希冀民间不加深求挑剔,遂禀准接任督臣李瀚章但取宝银供用,此粤省核算之疏,非宝纹可抵银条也。……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初四日硃批:著照所请,户部知道。钦此。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