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使司参议杨宜治折:《建议仿铸金银钱》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初一日(1896年9月7日)窃查七月二十五日江海关道刘麒祥来电称,本日英金镑价,规平银一两合二先令四便士。二十六日并转询税务司赫德,据声称:近日以来,镑价自七两已涨至八两有奇,月内尙须续涨,不知所止等语。镑价愈涨,则中国征收所入,使费所出,无不加倍喫亏,借款一项喫亏尤巨而久。中国国家
通政使司参议杨宜治折:《建议仿铸金银钱》
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初一日(1897年8月28日)
窃查七月二十五日江海关道刘麒祥来电称,本日英金镑价,规平银一两合二先令四便士。二十六日并转询税务司赫德,据声称:近日以来,镑价自七两已涨至八两有奇,月内尙须续涨,不知所止等语。镑价愈涨,则中国征收所入,使费所出,无不加倍喫亏,借款一项喫亏尤巨而久。中国国家商民交困,其患俱在有形,独此镑价递昂,耗物力于无形之中,日加一日,诚为奇厄,莫可挽救,元气就竭,伊胡底止。
论者谓镑价故昂,盖西人之着意陷华,待其困极而唆之,愚懵亦以为然,久而知其说之亿逆而不往也。……今数千年以来,外域银矿充塞,转而重金,中国黄金已耗,降而重银,又道省均准开局铸钱,各异铢分,任郡县商民自为权量,逼地私铸,不能如律禁止。
当圜法大坏之秋,适各邦整齐之日,乌在其不困也,于人乎何尤。洋货入口,售得华银,除买土货外,购得之银,悉在上海银行换票镑票及各国银纸回国。盖中国未铸之银,西国视同货物,不能易币,只可铸器,西国盘匜,无非银质,是其明证。此金日贵而华银日贱之由也。
欲挽积弊、弭大亏,非率宇内之权量整齐而画一之,定准圜法以与各邦平均往来不可。若徒愤愤于人之困我,坐以待毙,此自窘之道也。
近来中外臣工条陈圜法,不知凡几,或虑其纷更骚扰而不忍遽行,或偶尔开铸银元而未能流通收效,意者尚未扼其要领,参酌时宜,使宜举而易行欤?
臣曩年周历各国,见其圜法无不自定极准之式,如法之佛郞,德之马克,俄之卢布,皆银质。三国皆有金钱三等之币,皆由国家定准价值,入其者必遵之。各国之币,皆可通行,惟金尤便。各国金钱轻重稍别,而以英金镑为准,故镑价视英金为定。按华公砝平约计英金每镑重二钱二分,英银钱一先令重一钱五分,一金镑合二十先令,一先令合十二铜质本士。同治年间,每镑合中国规银三两三钱三分,光绪十三年春,每镑合规银四两一钱六分五,规银一两合四先令,今则一金镑合规跟八两有奇。二先令四本士合规银一两,是英银三钱五分合中国银一两矣。燃眉之急,莫切于此。
拟请谕旨准予变通,先按先令分两、成色、式样造银银,令京师直省一律通用,专聘英国匠师,购运英国机器,在京、沪地方审定一处开铸,俾与划一,严禁伪造。并请一面饬下各直省将省军督抚,速采金矿,聘匠开挖,将来再仿英镑式样铸造金钱,并严禁内地黄金出洋,以杜漏溢。
闻漠河一处,每岁探金不下数万两,皆运上海销售,宜照时价收回。银钱既铸,金钱续成,由是可仿英式制造钞票。金银钱存储国库、直省库,视存钱之多寡为准,则钞票辗转流通,无用之金钱将同士壤矣。一转移间,不加赋,不事捐输,不求人加税,立即挽回利权三倍,富国救贫之策,无捷于此。…
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初一日奉旨:该衙门议奏。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