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总督李瀚章等摺:《机铸制钱亏折准改铸每文重八分之新钱》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六日(1890年4月15日)窃查前督臣张之洞奏《广东购办机器铸钱及行用情形》一摺,奉硃批:……当即恭录饬行遵照办理。又准户部咨:再,查光绪十三年三月初五日奉上谕:该督折内始称价本及火耗等项与铸成所值银数不致亏折,又有目前粤铸兼用中外铜铅亏折过巨等语,究铸钱一千所值
两广总督李瀚章等摺:《机铸制钱亏折准改铸每文重八分之新钱》
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六日(1890年4月15日)
窃查前督臣张之洞奏《广东购办机器铸钱及行用情形》一摺,奉硃批:……当即恭录饬行遵照办理。又准户部咨:再,查光绪十三年三月初五日奉上谕:
该督折内始称价本及火耗等项与铸成所值银数不致亏折,又有目前粤铸兼用中外铜铅亏折过巨等语,究铸钱一千所值银有无亏折,仍着详细核算,据实覆奏。等因。钦此。
当经恭录行知,兹据覆奏各情,户部详加核算,除机器、地基所需银两不计外,应需铜铅价本、员役薪工、物料、火耗、杂费银两,每铸一千巳需银一两有零,若加之机器、地基各费,并将来铜铅价涨,每铸一千必费银一两三四钱以上,未免亏拆过巨。
该省不过恃此项钱文每一千作银一两,以为牵补折之计。要知各省定例,每一千钱作银一两,其中均有余息,今粤省不惟无余息,反须赔补,且据称官发只搭二成,收则二成以上,以至全用,则亏折仍归官帑,并不能恃重价发出,遂可牵补。
原奏头又称,如能日铸二千缗以上,便可有盈无绌,目下能成钱五百缗。并称洋铜价长,铜白者不能铸钱,红者贵于洋铜,至旧铜、废铜又不足以充铸。是即能日铸二千缗,终铜斤不敷,永远亏折。应令严饬委员实力讲求,撙节办理,即将各项机器、钢模并购地、建厂、开濬河濠,安炉、置器、购物各细数,以及委员、司事、华洋匠役员名薪工分晰造册报部核办各等因。复经饬行议去后。
兹据署理广东布政使王之春会同钱局善后局司道详称:
伏查机器铸钱,不无亏折,部议已极详明,然其亏折之处,不在官局之发少收多,而在官本之太重。缘官局无论收回若干,仍须照价发出,并无存留,是收数虽多,无虞亏折。惟洋铜价贵,铸少则成本愈昂,铸多则铜斤有限,此则不免亏折之实情也。
特以钱法为国家要政,各省俱患钱荒,不得不多为鼓铸。但能设法永免销毁,则利权操之于国,不操于私铸之奸民,使商民隐受其利,而国家之利即在其中。此则圜法之大要也。
广东新钱文,前奏定每一千文价官抵银一两,旧钱仍照市价行使,以致价有两歧,咸称未便。若流转分省,更觉轻重参差。
查每钱一文质重一钱,每千文作银一两,原系定例。但钱质过重,私者竞取销毁,虽立法甚严,无如即拏不胜拏。先年官铸大钱,久不可得,论者谓因时制宜,钱质尙须减轻,使私铸无利可牟,则销毁自止。历代钱法如半两、五铢、四铢、三铢、八铢等类,并不拘一式,前湖北抚臣晏斯盛开源节流摺内,谓康熙年间重八九分之小钱,通照大行使,至乾隆初年,康熙时小制钱尚存,而年年鼓铸之大制钱逐不多见等语,尤为国朝掌故之可据者。是八九分一文之钱,从前与大制钱一体通行,且能经久,确有明征。
广东铸钱,工本既贵,若不力杜销毁,则所损官款甚巨。今开铸已数万缗,而市面仍苦缺乏,皆由钱质尚重,难免非奸民收买囤积,希图渔利。当此铜价日昂,来源不旺,成之累日,销之俄顷,纵各省多增炉座,亦复何益。
该司道等远稽成法,近察时势,拟批量为变通,将新钱铸为八分一文,仍按时价,与市上旧钱一律使用。庶流转各省,不致参差。前铸未精,虽重一钱,难免夹杂砂土。今机器所铸虽减二分,已足与旧钱相埒,光洁尤为过之,不必多费铜质,免为私铸所毁。且与康熙时所铸八分重小制钱之案,亦属相符。
当此改造钱模之时,照此铢两试铸样钱,委属精好,应请循此办理,市价可期一律,亦无销毁之虑。此后内地匠徒熟习机器,即可开除洋匠,以省经费。若滇矿有效,铜价日减,鼓铸日多,更可无虞亏折。
至前铸有“库平一钱”四字钱文,早已行使分散,无从收回,应准其仍奋行使等情。详请具奏立案前来。
臣等伏査,……该司道等所拟,按之时势,实属确切可行。谨将改铸钱样一千枚分装二匣,恭呈御览,并请旨立案,准其照办,则广东钱法裨益诚非浅鲜矣。
光绪十六年三月十三日 硃批:户部议奏。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