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张两军机会奏试铸银币折 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清末机制币相关奏折】 2025-08-10     5
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公元1908年1月23日《申报》:奏为部议试铸通用银币不无窒碍,拟请敕下内阁会议处从长计议,另定分量成色,以昭币制而正圜法,恭折会陈,仰祈圣鉴。事:窃臣等前准度支部咨开本部奏请试铸通用银币一折,于光绪三十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具奏,奉旨依议。钦此 。相应刷印原奏恭录谕旨咨行,钦遵。查照等因。前来,臣等查阅原奏,互相筹商,迭加讨论,

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公元1908年1月23日《申报》:


奏为部议试铸通用银币不无窒碍,拟请敕下内阁会议处从长计议,另定分量成色,以昭币制而正圜法,恭折会陈,仰祈圣鉴。事:

窃臣等前准度支部咨开本部奏请试铸通用银币一折,于光绪三十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具奏,奉旨依议。钦此 。相应刷印原奏恭录谕旨咨行,钦遵。查照等因。前来,臣等查阅原奏,互相筹商,迭加讨论,窃以为法必规诸远,大事无惮其繁难,偏见者取一时而苟简适,以滋后患;深识者综筹全局而得失乃有所折衷。即如此次部议试铸银币,其重量主用七钱二分,臣等讵不知此项币式,中国商埠沿用稍久,习惯不惊,仿而行之,自易为力顾于事,虽较易而为法则已非,且其害又甚巨,何以言之?盖既制为国币,必当详核统计,有昭示中外之宏规,未可苟且,补苴为权宜目前之政策已也。

    夫创修币制,本为一国之准,则而不必有依附、摹拟之见存。中国向系用银之国,从前币制未立,仅用生银,官民出纳皆以两钱分厘计算。海通以来,墨西哥之鹰洋乘间流入,自通商口岸逐渐灌输于内地,以彼低潮之成色,易我纯足之宝银,亏耗无形,岁糜千万。近年各省自造龙元,藉为抵制,而仍以墨元七钱二分之重量为准,此仅可谓仿造洋元,而不得为制定国币。

    臣世凯、臣之洞向主造一两重银币之议,前年财政处会同户部奏定铸造重库平一两银币定为本位,更铸五钱、二钱、一钱三种银币,与现铸之铜元、旧有之制钱相辅而行,公私收发款项一律行用,洵足以埀定制而昭大信。兹准部议酌定银币分量仍改从七钱二分之制,在部臣不惮迟回审慎,一再改良,按原奏所称,系为利推行而期划一起见,其用意固未可厚非,然臣等鳃鳃过虑,窃恐推行未必尽利,而弊害已伏,其中划一更属难期,而纷扰且因而起,有不得不缕昕陈之者。

    查各国货币,自有制度,如英之先令,俄之卢布,德之马克,法之佛郞,美之托腊,日本之金银元,并适其宜,各不相袭。中国制定国币,乃务为简易,沿用外人之程式,坐昧经国之远图,如币制何?如政体何?害一。

    中国用银向以两计,今制为七钱二分之银币,将废两不用也,势必不能将用元而仍存两耶?何名划一,徒兹人疑,莫定民志,将来实行商约难免于更张。害二。

    既名国币,各库自应收放,如仍按两折合,则畸轻畸重,弊混丛生,断难一律。而胥吏驵侩益得因缘为奸,是谓病民。如径按元收纳,则一切应收官项,公家吃亏甚巨,是谓病国。害三。

    中国惟无币制,故墨元得以侵入,今铸造银币而分量轻重悉视墨元,非特无以示抵制,且不啻招其浸灌而助之推广也。害四。

    有此四害,则七钱二分之币是迁就之法而绝非久远之谋,是沿袭之为而非规定之制,上损国体,下失民信,内便中饱,外长漏厄,全局通筹,未见其可。

    窃谓宜仍用前年财政处户部奏定一两重量,庶以正圜法而昭币制。原主七钱二分之议者,每谓一两之未易,行其论多端,大要不外二者:一谓七钱二分便于商民而一两不便于商民;一谓七钱二分便于与外国交涉而一两不便于与外国交涉。臣等请再陈之:

    查墨元之所以能行于中国者,以我国初无银币,自易输入,非因其轻重之适者也。即如俄之卢布行于东三省,印度之罗批行于西藏,分量又各不同,是其明证,况墨元仅行于通商口岸及东南各省,其内地及西北各省率皆习用生银,恐墨元不敌生银百分之一,乌得执一隅以概全局,且民间应纳丁漕厘税,定例系一两计,与其用畸零之元而折合兑交,何如用整齐之两而简捷完解。其不及一两者,即有找补,亦较省事,此一两之便于民商者也。

    中国与外国款项交涉,进款以洋税为大宗,而海关岁取三四千万皆以两计,况厘定国币订在商约,外国商民悉应遵用。今定为库平一两之银币,其余各平将来必应尽废,虽纳关税者一时尚用关平核计,然以库平一两之币折合关平银,较之以七钱二分之元折合关平之银,亦为便利。出款以赔款为大宗,而公约所定450兆亦以两计,且以银合金磅价已有亏累之时,若再以七钱二分合算,则恐更有亏折。

此一两之便于与外国交涉者也。

    以彼四害形此两便,则国币宜用一两之制无疑义。若部议所谓大小轻重易于携带之说,则自两以下有五钱、二钱、一钱,其重量皆较七钱二分轻便。盖有一两以为本位之币,又有五钱、二钱、一钱以为辅助之币,自可畅行无阻。

    部议又谓七钱二分之银元用以折合铜币、制钱易于操纵,如大银币一元折合七钱二厘之小银币十角,小银币一角折合十文之铜币十枚,铜币一枚折合制钱十文,均以十进位,而一两银币重量不同,多以为不便行用等语。

    其说甚辩,不知银币无论如何制定,皆不能举铜币、制钱而废去之。银币以一两为主,达于一钱为止,之小元达于一角为止,自钱而下,仍有铜币、制钱交资并济,又何不便之有?今试以一两新币,姑照制钱1500文定价,实合十文之铜币150枚,再等而下之,一分应合制钱15文,一厘应合制钱1文半。夫1文有半,近破碎矣,然势非得已也。若必有整无碎,则部奏均以十进位者,其小银币一角当以十分计算而不用当七钱二厘,其大银币一元当以十钱计算而不当用七钱二分,是破碎之咎,此仅找付之细,彼且占正位之中,果孰得而孰失也。况中国用银之地究较多于用元之地,若如部议,则向系专用银两、未通银元之处,其于铜币、制钱遂无折合之时耶?折合多不划一,试问通行银元各省,其折合果已划一否耶?且制为一两银币,正因其数目分明,可免挑剔平色之弊,固自为整顿划一计也。

    部议又谓东西国币形式、重量大半相类,墨国新币值当美币一托腊之半,今中国从七钱二分之制,重适相等,将来与各国比例固易折算,不知各国币制重量实多悬殊,姑就日本言之,日金一元约可抵美之半托腊、俄之一卢布,德之二马克,尚属相类也,然以例法之佛郞,则仅抵十之四金,以合英镑,且仅抵十之一矣。重量参差如此,尚谓之大半相类耶?故随人步趋,良可不必。至于一两之视七钱二分折算,孰为难易,更无俟烦言而解。

    部议又谓鄂铸一两银币,本省通行,前已发出70余万,不惟藩库收发,商民信用,即江汉关税亦按库平足纹一律收纳,此为行销明证。嗣因部文改铸一两零六分者,不得不将旧铸陆续收回,然至今尚有十余万散在民间,此乃迫于部章,并非鄂省自行销毁,部臣原奏未免误会。

夫重量既审,则成色宜定。

    窃谓此次创定国币,必须力求完备,毫发无憾,无往不宜,无施不可,方为尽美。前年部定成色,系用九八,或谓宜用九六,然皆非足色,则本国上下出纳已有不便,若买镑还债,洋人必仍按其成色计算,不肯认为足银。既以银为本位,则所铸国币,必使中外同认,毫无贴补,以后一切有关币制、本位等事,方能施措。故重量必以一两为归,成色尤以十足为准,然足色纯银质软易敝,考日本铸造金元表,凡值银十元者,其金元重二钱二分二厘,其中足金实有二钱,盖将其铜料、杂质二成扣除不计,仍作足金二钱计算,故能通行无滞。英人言英国金镑亦仅计足金之数,他国亦然,各国铸币办法,既大略相同,我断不能不一律照办。

    近由鄂省详加化验,试铸若每一枚用足银一两,加入杂质三分,共重库平一两零三分,银质并不嫌轻,声音亦甚清亮,至于工火亏耗,计每银币10000两,须折耗200两零,其数不为不巨。然臣等闻东西洋商之关于懋迁,精于会计者,大率每深谋远虑,不务小利近功。虽营业之初,屡经折阅,糜财无算,而彼明知大利在后,辄不惮投掷资本,甘心受亏,久之成效昭然,非但恢复母金,并且增益巨产,由所见大而所持坚也。贸易者尚如此,况于谋国计乎?

    此次宗旨,专为创定币制,改正圜法,齐一民用,保存国权,大利自在无形之中,固不若寻常市侩之徒,操奇赢而逐什一,难极知其亏耗,犹毅然而为之,且银币信,则纸币行,中外相孚,其大利所存,收效尤远,何争此一时之盈绌?

    或谓须参铸各种小币,均定为足银九成,藉资补助。此已将小币成色抬高,用意至为矜慎,然按此计,小币10000两,约可得盈余400-500两,而大币每10000两须亏至200两有奇,且小币尚须约定铸数,恒不得过大币十分之一,则此区区盈余,不过仅能抵补十之二三,此外,折亏尚多,仍难弥补。似不如均用足色,则丝毫不失信用,而遐迩更易流通,今日固属便民,异日正以利国。迨民信既久,将来酌剂盈虚之道,操纵仍在国家,尚何复折耗之足患?

    惟查各国之辅助币,皆无用足色者,以其行用有限制,国库包退换,故举国皆信从而遵行之。中国地大权分,政令未一,而财政机关尤属未备,此事首以取信商民为主,若小币减成,民不见信,恐仍不免折扣压之,弊即不能无动摇本位之虑。故无论大小各币均以一律足色为宜。如虑工本过巨,非但无盈余可得,而且有亏折堪虞,则万不得已或于二钱、一钱之币多用九成,而由公家包为兑换,至五钱之币较一两为轻,便于行用,必须十足成色,且须多为铸造,俾与一两并行,庶可相维不敝。

    或又谓国力未裕,铸本尚难筹措,折耗更复何堪,不知规远大之图者,即不应惮繁难之举?臣等固已肯之矣,合全力以经营,或众擎而易举,即谓现在财政困难,然部议试铸之币,似必须迅速停罢,则此等正当币制,以后尚有推行之时,若必仿照七钱二分之洋元,究于币制名义何涉?且于推行阻碍甚多。恐如所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者也。

    或又谓中国宝银并无足色,只在九八九之间,苟铸十足,损失必多,且恐洋商收我新币而以宝银抵换盘剥,或镕化牟利。此说亦不为无见,查中国宝银,原有库宝、市宝之分,库宝即况藩库、解京饷之宝,市宝即各埠行用之宝。库宝虽名为库平,库色而已,非真十足;市宝尤成色不一,如遇兑交库款,向皆以库平库色为衡,其非库宝者,均须按各埠行用成色补足库宝成色,实则吏胥高下其手,颇滋弊窦。

    今拟铸库平库色一两银币,确系真正十足,除将来专行新币,凡各项纹银,均须逐渐禁绝外,现在兑换新铸十足之银币,无论官铸库宝及各埠市面行用宝银,以逮生银锭块并外来银条,均须按照真正十足成色分别申补,各不相混,既不能抵换盘剥,更不能镕化牟利,此理较然甚明,固无庸虑其损失也。

    币制关系重大,不厌详求,臣等往返电商,均主一两之议。臣端方前次询谋南省绅商会以七钱二分为便,兹准臣世凯、臣之洞所议,统筹办法意见相同。至十足之议,查前年鄂省奏铸,均系九成纹银,未经议及足色,此次臣世凯初议亦拟用九八成色,今经公同商酌,反复研究,考诸商论,揆诸外洋情形,仍以足色为最善,是以择善而从,均不敢拘泥。

    前说所有铸造银币宜用一两重量、十足成色,臣等为昭币制、正圜法起见,严应如何折衷至当之处,请旨敕下内阁会议处核议施行。谨合词恭折缕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

再,此折系由臣世凯主稿,合并声明。谨奏。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