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支部咨覆外务部:《为英使干涉粤省制造毫洋》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十六日兹据粤督覆称,铸造二毫很元,原因粤民习用已久,官商款项借以取资,非本省自铸,即须仰给外人。历年英领事借口有碍商务,屡请停铸,随驳覆在案。本年春,复由英使迳向外务部提议,经外部咨行到粤,体察情形,妥筹办理,当时为顾全至外交起见,不得不略为变计,勉徇其请,以杜外人之口。
度支部咨覆外务部:《为英使干涉粤省制造毫洋》
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十六日
兹据粤督覆称,铸造二毫很元,原因粤民习用已久,官商款项借以取资,非本省自铸,即须仰给外人。历年英领事借口有碍商务,屡请停铸,随驳覆在案。
本年春,复由英使迳向外务部提议,经外部咨行到粤,体察情形,妥筹办理,当时为顾全至外交起见,不得不略为变计,勉徇其请,以杜外人之口。
即于三月二十一日起,每日改铸大元四万两,减铸小毫仅八千两,以此办法,公家吃亏,岁计数十万,原为便益商民行用,更何计较余利之有。所以尚须搭小毫数千者,一则公用出入数目惯用小毫,不得不搭铸少许,以资周转;一则恐专铸大元,亏折公家,难筹弥补,亦不过欲藉少数盈余略补大元亏折而已。
一切办理情形,暂行试办三个月,再查看情形,核夺在案。……英使所称每日铸八万之谱,自是传闻之言。不知本厂按月造册申报度支部,不容诬也。
至于银亳补水,实观市面现银聚散为消息,有时骤涨骤跌,必受他事之影响,并不关乎铸多少也。即如上年春间,停铸小毫三个月,毫水宜若可平,当时补水仍属六七两不等,迨至冬季值年关,生意兴盛,市面需用小毫甚亟,本厂每日竟加铸至三万余两之多,而毫水反跌至二两七八钱。
现复自三月二十一日起每日改铸大元四万两,小毫八千两,四月初闻毫水虽曾减至四两五六七八不等,至五月下旬又复逐渐增至五两零。
英使不详究市面情形,专以粤铸小毫为病,似非的论。……正拟俟三月期满,查看情形酌量加铸,以维市面,而顺商情,英使所请碍难照办。……相咨态行贵部查照,转覆英公使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