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谕:《着各省凡铸当十铜元,于定额之外加铸三成一文铜元》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十三日军机大臣面奉谕旨:前以制钱缺乏,各省鼓铸当十铜元,以期相辅而行。乃近来铜元益多,制钱益少,铜元一枚不足抵制钱十文之用。而奸商折扣盘剥,颇足为害市面,且小民因制钱太少,零星日用诸多不便。当各省鼓铸之始,原期准作十文与制钱两无轩轾,而钱少元多,遂至钱贵元贱。
上谕:《着各省凡铸当十铜元,于定额之外加铸三成一文铜元》
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十三日
军机大臣面奉谕旨:前以制钱缺乏,各省鼓铸当十铜元,以期相辅而行。乃近来铜元益多,制钱益少,铜元一枚不足抵制钱十文之用。而奸商折扣盘剥,颇足为害市面,且小民因制钱太少,零星日用诸多不便。当各省鼓铸之始,原期准作十文与制钱两无轩轾,而钱少元多,遂至钱贵元贱。不但物价腾涨,大碍小民生计,抑且铸本日亏,并足损碍饷源。自非用一文之钱,令一文本位常存,不足以显铜元当十之数,保铜元行销之利。
前年湖北、广东等省曾奏铸一文新钱,当经度支部议奏通行,而各省搭铸一文新钱者仍不多见。盖由于铸造一文新钱,成本较重,不免稍有亏耗,然以铸当十铜元余利酌量提补亏耗,尙不至无着。所失无多,所全甚大。
着度支部通行各省厂,凡铸当十铜元,必须于定额之外加铸三成一文新钱,以资补救。其形式重量,铜质铸本,均须预为核算,妥为配合,又必须与当十铜元工料成本大致相准。则兑换价值,铜元一枚必当新铸制钱十文,庶利推行而资信用。
至此项一文新钱,或宜黄铜,或宜紫铜,或宜有孔,或宜无孔,并着该部详晰考校,悉心厘定,迅速奏闻。务期子母相权,大小相维,以便民生而正圜法。
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