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自理币制之必要作者:郑钟珪文章来源:东方杂志 发表于:1924年21卷 第5期上篇:实币我国币制,紊乱至今极矣。改革之声,始于前清末叶,奈愈言改革,愈形淆乱。初固无所谓本位,银以两计钱以数计而已。迨言改革,始则纷议本位,迄无定论。既就银本位言,两元仍并用,辅币更纷扰。且改革一次,即增一批新币,而旧币依然流通,于是紊乱银两以外,又增各种诸色
国民自理币制之必要
作者:郑钟珪 文章来源:东方杂志 发表于:1924年 21卷 第 5 期
上篇:实币
我国币制,紊乱至今极矣。改革之声,始于前清末叶,奈愈言改革,愈形淆乱。初固无所谓本位,银以两计钱以数计而已。迨言改革,始则纷议本位,迄无定论。既就银本位言,两元仍并用,辅币更纷扰。且改革一次,即增一批新币,而旧币依然流通,于是紊乱银两以外,又增各种诸色之银元银角。制钱虽渐已绝迹,而铜元、铜元票为祸尤烈,是以改革适滋纷乱也。
言币制整理者,辄论金本位与虚金本位之得失。我国孤立用银,损亏固甚,但茍能认眞推行银本位制,则国内一切计算,皆与主币相十进,未始不确定划一。盖劣制度犹胜于无制度。今日货币紊乱,竟患其无制度,各种银两银元折算既厌繁杂,且元两比值靡定,商业更感痛苦。银角、铜元在法为辅币,在习惯则兑换银元,日有行市。且年来滥铸浮发,贬值益甚,物价愈高,小民生计愈艰。铜元票之滥发,在京已演出风潮。铜元跌价,在津发生电车加价之争执。他处罢工风潮,街谈巷议者,亦多为恶币问题。至军兴诸省劣币充斥,更不堪言。昔英国币制纷杂,史家麦考莱(Macaulay)尝谓;滥币祸人之惨,胜于疠疫,而暴君苛政之害民,恐尙不及其甚。今日我国情形,正如是也。
恶币纷淆,其原因既在无币制。何以无币制?实由政府骫法自扰所致。今政府铸发货币,以营利自利为其唯一目的,银元之铸发,视洋厘涨跌为准,涨则多铸,既铸而不发,居奇以待,跌则停铸,自不待言,金融之紧缓非所问也。铜元、银角及铜元票以铸费之轻,更滥发无止,滥发之不已,继之以浮押,风潮之膨胀亦所不顾也。
是以今日币制紊乱,实政府铸发权为厉之阶。欲与政府言整顿,去其牟利之念,何异与虎谋皮?吾故可断言曰,就现状论,货币铸发权茍仍委之政府,不由国民自起整理之,则币制永无整理之望矣。
货币之铸发,耑属于政府,此权原非固有也。我国古代金用三品,铸为币者惟铜。周官泉府,本非铸币之官,汉有天下,民造荚钱,文帝使民放铸,迨后吴邓之钱满天下。东晋刘宋之间,沈郞鹅钱,犹盛一时。盖铜钱铸造之权,唐宋以降,始归国有。至银币本自外洋流入,晚清各省始渐仿造矣。考之西史,则雅典罗马商贾铸币,自亚历山大集权,帝王始据造币独权;罗马帝国全盛时代,政府亦操铸权。
迨中世纪复无所归,沦于寺院城市。后代君主,如查尔蔓法王路易九世、英王查尔第二复欲据铸权为己有,惟私铸仍未艾。英则商钱(Trades men's Token)尤盛行。是以欧洲铸币之权,归为国有,实至近世而始然。美国则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民铸乃禁。而学者如斯宾塞犹以优胜劣败之说,主张货币自由竞造,楼乐濮利安(Leroy Beaulein)又主造币之权,应归殷实银行云。
且今之学者,所以主张造币权国有,实因其便民,盖:
(一)责有攸归,成色重量划一,易见信于民;
(二)权限统一,铸发能应社会需要,而自由缩涨,有裨金融;
(三)得法律保障,贋造私铸,得以厉禁,然上列国铸之利,固就好政府言之;不良政府,苟以铸币权归之,则滥铸之权亦随之。
今日各省所铸之币,轻质减色庞杂混乱,不见信于民,贴水日甚犹是也。造币厂及官钱局之各自为政,各自营利,权限何尝统一?金融扰乱犹是也。法禁失弛,私铸偷运,亦犹是也。可见就现状论,我国货币归政府铸发,有百害而无一利。吾故曰:币制非国民自行整理不可也。
币制既有国民自理之必要,国民亦实有自理之可能,证之下列诸端,即知之矣。近日辅币浮滥之程度,可谓与政府势力所及成正比例,为首都已闹铜元票风潮,而江南诸省竟无铜元票片纸之踪迹。银辅币及轻质铜元只盛行北方及他军兴诸省,而江浙一带,以民间反对,不使流通。即就铜元跌价之率言,前者诸省尤较甚于后者,国内无统一之本位币,因其重量成色,往往不符定章,势力亦不能遍及,各地不得不沿用银两本位。如上海规元,久为中外商人计算之本位,其宝银初未经政府铸发,重量成色率由公估局估定,加以升色,即能见信中外,非明证欤?
上述币制紊乱之主因,既由铸币权属诸政府致之,可知国民实有自理币制之必要及可能。
次拟计划如左:
1、国民造币厂之设立
往年上海商业团体划一银元市价,继创废两改元。银行团又与政府订立上海造币厂借款,此实国民自理币制之先声。再如近今北京铜元票风潮,有组织市民银行之声,张家口靑岛之中交银行,已应该地方当局之请,发行辅币券,出而维持十进制;湖南当局拟发军用票,已经长沙商会反对,仍坚欲假商会名义,为之发行;诸如此类。可见政府之于币制,即滥发之能力,亦渐疲乏焉。茍国民团体努力进行,作统盘筹划,即易为功。
鄙意宜由全国商会联合会,全国银行公会联合会,及各地钱业公会共襄其事,先在大商埠,如沪(已从事建设)、汉、津、广等处设立国民造币厂。其资本可仿上海造币厂办法,募公债筹集,当时上海造币厂募债之踊跃,可测资本将来必不难立致。且借款既以全厂财产作抵,划出铸造余利一部,逐年付息还本,固甚稳靠。惟国民造币厂须与政府无关,不必仿上海造币厂仍属诸财政部,致银团只有监核虚名,希望难得之盐余,而厂长之更易,遂随政潮为转移,致厂务搁浅经年累月,不免缺憾耳。
国民造币厂依据《国币条例》规定之成色重量,开铸银元及十进辅币。所有余利,除一部分还本付息外,有余尽数存储妥实银行,作兑换准备金。关于铸发一切统计,及余利耑款会计,须经公推委员会稽核,幷作报吿公布之。
2、本位币之确定
我国各地仍沿用银两本位,而无统一本位币,其主因有二:一、银元种类复杂,重量成色各殊,其用途遂亦就地就业而不同。(如昔与洋商往来及江浙内地收茧茶等须用墨洋)供求既不相同,各种银元即有市价为上下,于是计算上不得不设记帐本位(Money of Account)。至实际上收付之媒介(Medium of Exchange)仍用各种银元,照行市折合。今上海银元市价已划一,且商界曾盛倡废两,何以仍不能改用银元本位?则在第二因:即无自由铸造故也。银元对银两日有行市,所谓洋者,实因供求之不相剂,银元需用广供给少则洋厘涨,反之则洋厘跌。惟需用方面须随市面为伸缩,为收茧棉时需用必增,事后则减。即供给方面,亦应随时增减,以谋供求相剂,则洋厘即无上下,而两元永有一定比值,银两不废自废矣。
今日各省造币厂迫于财政,铸造既有限量,且当局以营利为惟一目的,市面需要初呈,造币厂既不能照法价供给,且居为奇货,待洋厘腾涨,始允放出,藉牟厚利。如是,银元不能自由铸造,即银两永无废弃之日。
倘有大规模国民造币厂数处,能以定价供给无限银元,以剂市面,洋厘不至腾涨,亦不至跌落,(因跌至实值以下可毁铸得银)即两元有一定比值。是以国民造币厂宜实行自由铸造,以确定本位币。至旧币苟能符合条例,准与暂时通用,否则可贴水或竟拒绝之。新币型式,须自定之,以别旧币,不必照教令,至染君主时代习气,无壮观瞻,徒滋纷扰耳。
3、辅币之处置
究辅币紊乱之由,世之论者,一则曰轻质减色,再则曰滥铸浮发。上述二因,固有影响,然非主因也。何以言之?辅币之质量成色,必较主币减逊,已成货币原则。盖辅币既为法币,苟照法以十进兑换主币,即可行使,因不必问其实值之究为几何也。譬之银行兑换劵,几无实值可言,竟可代数十元数百元之用,因其能向发出银行,照票面如数兑换也。且辅币之所以须轻质减色,一则防其实值增涨时,有镕毁之币(如制钱之毁铸初届欧战铜价暴涨即铜元亦有镕毁出口者);二则为经济计,币制完备各国,莫不皆然,而不至于紊乱。轻质减色,固不足为辅币患也。
次言滥发。辅币实值既较法值为轻,则铸发实有大利,苟不限制,不免滥发。故各国对辅币授受额既有限制,而铸发额亦复规定。如法、意以人口计,美则限定总额。我国辅币发行,前清虽有由度支部酌量严限之空文,国币条例无此规定,然政府视大利所在,滥发则一也。惟何者为滥,何者为不滥,实无明确界限。近今辅币日益跌价,似乎为滥发之结果。惟证诸事实,据民国十年外人Macall计算,就当时铜价言,则铜元实值每银元可得十文铜元一百七十枚,同时上海洋价祗换十文铜元一百四十四枚。可见铜元虽贬值,市而仍呈需要,即近来各地铜元票滥发,然亦仍可容纳。是以现今辅币流通额,是否过剩,要难明暸。盖辅币既为小额授受之媒介,当视贸易盛替为增减,原有其自然伸缩之关键,而不至滥发欠发也。
辅币能自然伸缩,其关键即在于得与主币照十进法价,任意兑换。盖市面需要辅币时,即可以主币向发行机关换得。待需要既过,则民间及商铺即有过剩辅币,无所使用,必存诸钱庄或银行;钱庄银行收入此项过剩辅币,亦无所使用,必归诸发行机关,换得主币,待需要复呈,再向发行机关领用。如此循环不已,伸缩自由,永无滥发欠发之弊也。
今日政府只图厚利,辅币既知发而不知收,于是民间以贴水抵制之。政府愈滥发,贴水亦愈大,使其无利再发为止。不知政府仍可再发更减轻之辅币,以图余利,如是永无止境。且十进制既经打破,自由伸缩关键已失,辅币制机械即不能运用矣。是以国民造币厂宜照《国币条例》铸发辅币,实行十进制,兑换使用。旧币可改铸则改铸之,否则只限一定期限内仍照市价通行,迨新辅币敷用时则拒绝使用。
照上办法,既有统一确定之主币,复维持十进之辅币,则就银本位言,已有完整币制,再相机进行金本位或虚金本位。二本位中,究以何者为宜,非本篇所能及,惟无论采行何者,实行时银元亦降为辅币,铸造余利更为巨额,此尤非能望于以营利为铸币唯一目的之政府也。
下篇:纸币
纸币可分二类:即国家钞票及银行兑换劵。是国钞之流弊,已见之中外史。乘如宋交会子,元明宝钞,法之Assignats,Mandates,美之Greenback,他如 俄、奥、意及南美诸国莫不有滥钞痛史,诚如Webster所谓“滥钞之屠人祸国胜于兵燹也”。
民国初建,各省军用票增发,绵亘数岁,始克廓清。近年来银行兑换券流通渐广,按各国银行兑换券发行,大约不外三制,可简述之;
(一)中央银行制:即国内纸币悉由一半官式之中央银行发行,如欧洲各国及日本是。我国初亦拟采此制,然终未能实行。诚以土地辽阔,情形各殊,彼欧洲各国不过等我一二行省,金融控制为易耳。
(二)联合准备制:即现美国银行制是,分全国为十二准备区域,再联络于一中央机关。国人以中美地域相等,近颇有倡行此制者,不知美有特殊银行历史,自建国以来,始终反对中央银行制,盛行自由银行业,不准有分行设立,以免少数银行垄断金融。且当时主张采行中央银行制者,实大有人在,卒以公意反对不果,于是有此变相银行制。此实政治作用使然,我国固不必效颦也。
(三)独立银行制:即坎拿大银行制是。坎拿大土地广阔,惟银行之数不多,且分行制极发达,其情形与我颇相称,现今我国银行业趋势恐亦不出此途。是以鄙意整顿我国纸币,莫如仿坎拿大银行券兑现公积金办法(The Bank Circulation Redemption Fund)。而坎拿大银行公积金之设立,实效法于美纽约州银行之安全基金办法(The Safety Fund Plan),取长舍短,卒奏大效。兹比较二法之得失,俾资借镜。
1、纽约州银行安全基金办法
初纽约州银行之设立,须经议会通过特许,受政党卵翼,情形芜雑。1829年乃立条例,每银行逐年须存现金占其资本额千分之五于州库,积至资本额百分之三为止。凡银行搁浅,其资产不足偿还债务,州库则由上项储金内拨还。再不敷时,州库得令他银行照原率分摊塡补之。1841及1842两年间,倒闭银行计十一家之多,州库储金不敷甚巨。至于1866年,此制遂废。
论者推其失败原因綦多:
(一)、基金宜耑为清理兑换券之用,不应担保银行全体债务。
(二)、基金既专充清理兑换券之用,则其分摊,因以每银行兑换劵发行额为准,不当以每银行资本额为准。
(三)、照章每银行兑换券发行额,不得超过其实收资本额二倍以上,奈往往逾限滥发,不加取缔。
(四)、自1838年以后,又行自由银行制,新设银行皆归入新制,旧有银行因倒闭或退出,其数有减无增,财力日益薄弱,卒至瓦解。
是以上述办法果行之而得其道,未必至于失败。据帛币官Fillmore于1848年之报吿,则谓:自基金成立以来,至是凡20年,其间搁浅银行虽若是之多,惟停兑换总额不过150万余元,而基金则实积有180万余元.苟专用以清理停兑而不及存款,固绰有余裕。
其后路脱氏又证明前说,谓;自1829年至1865年,所有搁浅银行兑换券发行额,每年不过占银行资本总额百分之四分之一,约占所有兑换券流动额百分之八分之三云。
2、坎拿大银行券兑现公积金办法
坎拿大银行于1890年创立银行券兑现公积金。鉴纽约州银行之失,其办法更为精密:每银行每年须缴现金占其兑换劵平均流动额1%,交与财政部保管,年息3厘,积至其兑换劵流通额5%为止。
凡搁浅银行兑换券自停兑日起,即按日生年息五厘,至兑现日止。兑现之款,由公积金拨付,不敷可再向他银行垫补,待搁浅银行清算完竣,即由其所有资产及股东加倍担保,尽先偿还,并缴年息3厘。故坎拿大银行兑换券,从无折扣之事。盖一经停兑,即按日起息,社会乐为收买,有时价且超出票面额,且倒闭银行之资产及股东加倍担保,尽先偿还停兑券数,无虑不足也。
按纽约州银行安全基金之设立,本采我国行商公共担保债务之用意,徒因法欠周密,卒至失败。而坎拿大银行行之而得其道,遂奏大效。我国纸币条例,虽一再取缔,而先后争起发行,今盛于昔,实为来日大难。银行界恐良莠不齐,不得不出以自卫,近有以十足现金准备闻者。然即使见诸事实,发行既无伸缩,而且太不经济。鄙意银行界亟宜互相团结,采行兑现公积金。玆拟办法如左;
一、由银行公会设立兑现准备公库,凡会员银行及非会员银行愿意加入,经公会调查核准者,每年每银行须缴现金占其平均发行额百分之几,至总数积至百分之几为止。凡入公库之银行停兑时,得拨公库准备,立时兑现(苟一时不能全数兑现则停兑券须按日给息),有不敷时,再由各银行分垫。惟每年不得逾百分之几。倒闭银行清算后,其资产须尽先偿还各银行垫款,并给利息。惟公库准备金,须仍补足。至各银行原有兑换券准备金,仍须照旧(现金准备或可减少百分之几),随时须经银行公会及他公共团体检查。
二、银行公会设立发行部,耑管入公库各银行发行额及准备金等之事宜。各银行发行额以平均流动额为准,惟不得超过其实收资本及公积金总数。兑换券须由公库印制,以期一律。各银行可在其限额内,向公库领用。另加行名号数,即行登记,以防额外滥发。
三、凡未入公库银行所发行兑换券,一经流入入公库银行,该银行按日须向发出银行兑现,使其常具戒心。
以上所拟,实为银行界合作办法。分摊准备金,仅占百分之几,且仍可由停兑银行清算后,资产尽先偿还,不敷必不至甚巨。证诸美、坎往史,则每银行干系实属有限。忆往年中、法实业银行搁浅,我国银行界尙为之代垫兑现,则于维持本国纸币,银行界必能为未雨之绸缪,固可断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