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以后流通银元的种类 8则文献记载 道光十九年起 (1839)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4-04-15     176
乾隆以后流通银元的种类闻古老云,乾隆初年,市上咸用银。十年后,银少而钱多,偶有洋钱,不为交易用也。嗣后洋钱盛行,每个重七钱三分五厘,有小洁【即小髻,指西班牙查理第四银元】、广板、建板、闽板、浙板、锡板、苏板【这些皆中国仿铸银元】之名;三工、四工、工半【三工、四工,似指查理第三、第四银元,工半,或指IV字,亦查理第四银元】、正衣、反衣【

乾隆以后流通银元的种类

一、 

闻古老云,乾隆初年,市上咸用银。十年后,银少而钱多,偶有洋钱,不为交易用也。嗣后洋钱盛行,每个重七钱三分五厘,有小洁【即小髻,指西班牙查理第四银元】、广板、建板、闽板、浙板、锡板、苏板【这些皆中国仿铸银元】之名;三工、四工、工半【三工、四工,似指查理第三、第四银元,工半,或指IV字,亦查理第四银元】、正衣、反衣【或指整领像及翻领像,如西属荷兰银元1704即整领,西班牙银元多翻领;或指人像右侧面,如西班牙银元,银元左侧面,如1734法国路易十五银元】之别。有旁锉削者,复有轻一钱三四分者,名走板,为外洋私铸,若声哑而文绉【皱】,名炉底。此三种特稍减。

下此红铜为质,外粘白金,或熔银时搀杂铜屑,或雕空洋板中以铅灌,种种作伪皆可乱真。子幼时见幕上有凤皇、马剑、洋船、双烛、水草纹【凤皇指美国银元之鹰, 马剑指荷兰银元,洋船不详,双烛即1740西班牙双柱银元,水草纹不详】 等类,今惟佛头【指西班牙本洋】通用耳。

——诸联:《明斋小识》,卷 12,页1

 

二、 

今闽、广外洋诸国,最西者大西洋(水程七万余里),峡以内小西洋(计水程三万余里)。若商贩所能及者,为亚齐,为彭亨,为柔佛、为噶喇吧、为柬埔塞,以及南洋之吕宋、苏禄,凡来中国贸易者,并用洋钱。其四工、反衣形较小而厚者,曰小吉【即小髻,指西班牙查理第四银元】,其余不一等。荷兰者为大头【或指西属荷兰银元1704,上有斐里普第五像】,则较次;三花七星【指美国银元,每面两边有七颗星】则又次,英吉利者为鬼头【或指神圣罗马帝国银元】,已不用;佛头而外有双柱、马剑,今俱不至(中国所见者,仅如是,若外邦洋钱花色,正多也)。

——郑光祖:《一斑录》,卷6,杂述,页44。道光 19-29 年记述。



三、

若广东造者,曰广板,形大而声响;福建造者,曰建板,旁有字脚作钩;苏州造者,形同小吉而声尖。其弊则有夹铜、灌铅等事。

外邦用入中国者,回洋一次,打一蓝印,过关口打细花、大花。

今中国沿海江、浙、闽、广等处,洋钱盛行。若长江溯流而西,至燕湖即不用,北上遇黄河亦然。

——郑光租《一斑录》,卷8,杂录,页45。

 

四、

粤中所用之银不一种,曰连,曰双鹰,曰十字,曰双柱,此四种来自外洋;曰北流锭,曰镪,此二种出自近省,皆乾隆初年以前所用。

其后,外洋至者,复有曰花边,曰鬼头(即蕃面钱)。蕃国法,嗣王立,则肖其像于银面,史记谓安息国以银为钱,钱如王面,王死,转效嗣王面是也。自有花边、鬼头两种,而诸银不用,近有所谓光鹰者,有所谓天平银者,来自外洋,然银色愈低,益不及从前之精好矣。

——《广州府志》,光绪五年本,卷163,杂录4。

 


五、

花边钱【指西班牙双柱银元】以银熔为钱样,面有水草、烛台【即双柱】诸纹,间有作人马形者。边轮有花,俗称花边钱,其大小递分减为五等,轻重皆有度,便于鬻物,市中间用之。

——淸·邓淳撰《岭南丛述》,卷 34,页3。



六、

《海鸟逸志》:

荷兰以银铸圆饼,钱中有番人骑马持剑,名曰马剑,半者名曰中剑,有小而厚者铸荷兰字,名曰帽盾,半者名曰小盾。有小而薄者肖甲板船,名曰搭里。而以黄金铸者,中肖番人持剑而立,名日金钫。其马剑、中剑、大小帽盾,皆有以金铸者,以两为觔,每圆抵银钱十六。

又有红铜者,中肖雌虎,名曰镭,以当钱文之用。

红毛国【指英国】贫不产金银,无所铸。

法兰西铸圆银饼,中肖双鹰,名日双鹰,亦有半者,亦有小者,中肯狮子,亦名搭里。小而薄者,中铸番字,名曰钫,以当十文之用。

干丝腊国【指西班牙】最富,多产金银,铸圆饼银,中肖其国王之面,名曰洋钱,半者二当一之用,有四当一者,八当一者,十六当一者,其三十二当一者,中肖一朵花,亦稀见矣。亦有金者,大小皆如之,作十六倍而用。又有红铜铸者,中十字形,名曰爪,以为钱文也。

——《厦门志》,卷8,番市略,页42。

 


七、

粤中所用之银不一种,曰连,曰双鹰,曰十字,曰双柱,此四种来自外洋。曰北流锭,曰镪,此二种出自近省。皆乾隆初年以前所用。

其后外洋钱有花边之名,来自米时哥;又有鬼头之名,来自红毛,亦谓之公头。夷国法,嗣王立侧肖其像于银面。史所谓安息国以银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转效嗣王面是也。

福公康安节制两粤,爵嘉勇公,有司以公头之名,犯公爵,禁之。令民间呼为番面钱,画像如佛,故又号佛番。南、韶、连、肇多用番面,潮、雷、嘉、琼多用花边。

粤中用钱,千敲百凿,率皆烂板,其发江、浙者曰出舱光板,无一凿痕。每元以广平称之,足重七钱二分,以寻常通用钱易之,每元加二三分四五分不等。

——梁绍壬《两般秋雨随笔》,卷3,页12。

 


八、

乾隆以前,市肆间皆用银,二十年后,偶有洋钱,即俗所谓本洋者(每元重七钱三分,有小洁、广板、建板、闽板、浙板、锡板、苏板等名,然皆出于吕宋国),尙不为交易用也。嗣后,变以盛行。道光季年(1823年),当事恶其夺利,制为银饼(每元重一两),迄未行。

至同治初夏,有鹰洋者出(亦以七钱三分一元),银色殊不及本洋,出米利坚国,今俗称英洋,谓出英吉利国,非是。

案外洋各国,皆自铸银钱,或但行于其国,惟鹰洋所行最广。他如日本、英吉利等所铸小洋,或值鹰洋之半,或四分之一,今亦间用之。

又,案外国洋银,必参少许铜质,令其略硬(见英吉利人罗斯古所纂化学书),而本洋渐晦。今市交易,莫不以鹰洋为率,而钱铺贸易(今谓之钱庄),益日出其狡猾。

今上海钱铺,有所谓空盘者,只凭空券,以角胜负(并有不用券而但凭空言者),因是失业殉身,往往而有。

又有奸商乘各业需洋之时,故意搜括囤积以居奇,苟资本稍浅,鲜不为其所窘,而民门亦潜受其苦。夫以转移轻重之权,乃得颠倒于二三市侩之手,亦从来所未有矣。

——《松江府续志》 光绪十年刻本,第4册,疆域志,风俗,页15。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