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杂志》社论:论铜元定价参差之流弊 1904年5月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4-04-09     161
论铜元定价参差之流弊文章来源:东方杂志 发表于:1904年1卷 第5期 广东钱局所铸铜元,每百枚合龙银一元,値银七钱二分。江浙等省及天津北京,均每一铜元作制钱十文,以百枚计,合市价应得银九钱二分。以粤省之铜元运至上海,转运各处。每百枚可获利二十余枚,故铸出后,即纷纷贩运。统计本年春季。共运出铜元至1800万枚之多。虽昼夜兼工,极力赶造,而本省市面终

论铜元定价参差之流弊

   文章来源:东方杂志    发表于:1904年 1卷 第 5 期   

 

广东钱局所铸铜元,每百枚合龙银一元,値银七钱二分。江浙等省及天津北京,均每一铜元作制钱十文,以百枚计,合市价应得银九钱二分。以粤省之铜元运至上海,转运各处。每百枚可获利二十余枚,故铸出后,即纷纷贩运。统计本年春季。共运出铜元至1800万枚之多。虽昼夜兼工,极力赶造,而本省市面终不能存留,徒为奸商开无尽之利源而已。

考圜法轻重,系生民命脉所关,故各国政府最注意于此。不但于本国之钱币制度时时调查,务使其合于时用,不令有丝毫流弊,并须随时与外国之圜法参观合计,以防有轻重悬殊,外溢内灌,贻害本国之弊。但外国之圜法,权非在我,必不能使之与本国之圜法一律,亦惟改整己国之制度,以适于交通之用而已。至于一国之内,则无论境土之大小、人民之众寡,于日用必须之钱币,必须整齐画一,断无此重彼轻、自相紊乱之理。

惟中国圜法,尙墨守数千年前用铜之旧,虽剂以银块,而成色分两高下参差,南北东西, 处处各异。在闭关自守之世,商务未兴,往来无几,虽有未便,尙未觉显为民害。自开埠以来,轮舟铁路,眴息千里,电报邮便,远近一致,乃犹蹈常袭故不知为因时制宜之计,奸商蠧役,乘间夤缘贩易往来,顚倒播弄,不但商务受其窒碍,将小民之生计,亦胥被其唆削而 无以自存。祸害之烈,不可胜言。此特其见端之始,而尙非其极致也。

近日北京银价日昻,每龙银一元値铜元九十余枚,而天津近在咫尺,则仅値八十一二枚,是每银一元相去至百分之十五。贩者朝往夕返,坐获厚利。是以各省解运铜元至京者,已不下数百兆。而北京钱市,往来仍无一文。此显在耳目之前所易见易知者,而当道者多忽略视之,以爲此琐碎之事,无足重轻,一任其往来贩运,略不顾问。若云北京无需乎此,不妨听其销流外出,以免壅滞,则当日于数千里之外,水陆起运,岂非徒劳。

若云因北京现钱支绌,故俸饷搭救,藉此调剂,以资周转,则既放之后,当时时查核,以察其果能调剂与否,而徐为后图。乃解者于一解之后,固已卸厥责,而放者于一放之后,亦永不问讯,是设厂铸造委 员解运糜费千万,徒为奸商开方便之门,而非为民生谋利益也。使仅无利益而不致更有他害,犹可言也,乃今则不但无益,且更贻商民以无穷之害,则国家又何必多此一举为也。

虽然是说也,非谓铜元之不可铸也,铸造者一事,行用 者又一事。亦犹立法,行法之各有专责,未可混而同也。今仅知铸造而不措意于行用,宜其诸弊之乘虚而入,以代此行用之职任也。权限不明,动辄得咎,阻力既生,复因噎废食,并立法之初意而亦忘之,今日之事,比比然矣,仅此铜元云尔哉?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