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普后大借款谈判的经过及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5-09-08     29
《时事汇报》  1918年12月…熊氏入阁,力主整理币制,而中央银行一钱莫名,遂思复活币制借款。十月十五日,复以延期之旨,通知资本团。……然当日会晤时,熊总理不过谈及前清宣统三年之币制借款,希望其复活。……至月杪,财政部对三国资本团询问币制借款复活一事能否允诺,然后三国资本团……一面致电本国请示办法,一面将必需请示之故回复政府。政府所希望此借

《时事汇报》  1918年12月

…熊氏入阁,力主整理币制,而中央银行一钱莫名,遂思复活币制借款。十月十五日,复以延期之旨,通知资本团。……然当日会晤时,熊总理不过谈及前清宣统三年之币制借款,希望其复活。……至月杪,财政部对三国资本团询问币制借款复活一事能否允诺,然后三国资本团……一面致电本国请示办法,一面将必需请示之故回复政府。政府所希望此借款之额数,不仅币制改革款一千万镑,目下急需偿还之内外各债约七百万镑,两项合算亦不过一千七百万镑之数。故更进一层欲借二千五百万镑,除充前两项支销外,其余则充行政经费。…旋日、俄于十一月十四日各得其本国政府电复,允许加入。美使芮恩施又切实声明退出此项合同,于是五国团之主体以定。及二十四日熊总理招宴五国团,议借款事,五国团公推熙立尔(汇丰银行总理)表示意见。熙云:“本团对于贵国欲复活币制借款一案,深表同情,……惟近日各国对于合同起草之意见,不无异同:(一)总额与原合同不符,担保物须另行议;(二)原合同有财政顾问之规定,难于分配。有此二因,一时不能解决。”……熊云:“抵押品容俟再议,惟此款含有振兴实业行政费用之作用,名称上是否即以币制借款规定,抑别用他项名义?”此说一出,议论分为两派:甲派主张为币制借款或实业行政借款;乙派主张为中国政府第二次善后借款。讨论结果赞成乙派者占多数。……

据各方面传来消息恐成立尚未易望:(一)为主体之冲突。盖此项借款之主体,原只英、法、德、美,其中英、德为一系,法为一系,美为一系,此三系实具有操纵世界金融之势力。自美与四国脱离关系,现时存在之五国,除英、德、法二系之外,其饿、日两国,本无左右金融之势力。不过附属于法系之下,暗与英、德一系为资本之竞争者也。美与币制借款既脱离关系,则英、德、法三国本可承借此款,而无如日、俄暗中反对,必欲加入。日、俄加入为法系之利,质言之,日、俄之股分即法系之股分,此法系所最欢迎者也。然日、俄加入之用意,则并非为利益法系起见,其所争者,为一种野心政略,欲以借款之关系,于中国财政上取得监督之利益耳。法系为股分之利益起见,日俄为政策之利益起见,不相谋而适相成,其与英、德争胜之心,则一也。今日、俄既获加入,则抵押问题又起,英、德、法三国对于原合同东三省之烟、酒、生产、消费等税,本已早经同意,而在当初订合同时,原名币制借款与东三省实业借款,暗中实寓有抵制日、俄在东三省势力之意。英、德、法、美三系既经相互提出,则日、俄自难反对。现则美已不复过问,法与日、俄相近。现闻暗中与英、德相抗者,仍系日、俄二国,即日、俄不欲以东三省之收入为借款之担保也。惟日、俄又不自己出面,嗾令法银行代表出面,谓东三省收入恐不可靠,以妨碍借款之进行,一面又要求广州湾之权利。殊不知此皆受日、俄所怂恿,我国决不允许。(一)为债额之分配。此项借款,原议一千万镑,如由三国承借,……今承借主体,决为五国团,而承借债额增至二千五百万镑,则各国承借之数自必重行分配。(一)为担保之磋商。币制借款原议一千万镑,而以东三省烟税、烧酒税、生产税及各省新课盐税为担保,今债额既增,担保自必扩充,且银团之意,以为原约东三省各税今昔异情,今已不甚确实,嘱另提担保品。银团之所重,在地丁一项,而我则提出盐税为第二次抵押。查地丁一项,据熙立尔报告,凡四千九百六十余万,自为岁入一大宗,然以此为抵,必惹国人之反对,熊氏亦断不敢提出,设或提出,而将来违反合同时,管理亦难着手,故银团于此,已有弃却之意。盐税一项,已抵押六次,担负过多,银团甚难满意,熊总理对于此事,已详加解释。……去、今两年各银团之垫款时,盐政尚未改革,故年只得四千七百六十二万,若一经整顿,预算可增一倍,足敷担保之用。且近来收入成绩甚佳,将来或仍以盐税为抵,亦未可知。……(一)为外交团之不协。币制借款问题,外交团屡次集议于英使馆,各使皆无异议,惟某国公使提起反对,其所持之理由有三:(1)该使以币制借款与币制有密切之关系,现中国政府对于币制是否采用金本位或银本位尚未议定;(2)币制借款,须以地租或他项税为抵押,不得以东三省某某税项为抵押,以免将来各国对于东省之权利,有所竞争;(3)如中国政府决意以东省某某税项为抵押,须先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其特别之要求,此亦必为将来进行之阻。(一)为银团本部之落漠。银团本部自接此项消息后,以巴尔干政潮尚未解决,美、墨交涉情形不佳,欧洲金融近颇恐慌,中国债票信用薄弱,颇持消极主义。且第一大借款既不能达改造中国之目的,第二大借款或更蹈其覆辙。第一大借款既开干涉盐政之端,第二大借款或更招干涉财政之忧。五国政府亦以是意存观望。有此五因,故第一大借款,颇难即日观成云。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