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总长熊希龄对沪报界谈民国财政和借外债问题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5-09-08     30
《太平洋报》  民国元年四月二十六日  1912年4月26日夫以新立之民国,临时费既需筹一万一千余万两之巨,常年费又短至一万七千零五十二万两之多,合计已达二万八千零五十二万两。财政岁出超过至此,可谓危险万状矣。欲救目前之急,舍增税、借债及发行纸币三项,无他术也。然增税之事万难进行,借债则债额已至二十万万元,发行纸币则币额已至三万万三千万元,言

《太平洋报》  民国元年四月二十六日  1912年4月26日

夫以新立之民国,临时费既需筹一万一千余万两之巨,常年费又短至一万七千零五十二万两之多,合计已达二万八千零五十二万两。财政岁出超过至此,可谓危险万状矣。欲救目前之急,舍增税、借债及发行纸币三项,无他术也。然增税之事万难进行,借债则债额已至二十万万元,发行纸币则币额已至三万万三千万元,言念前途,几致无可指手。惟于此三者之中,以借债为第一问题,其困难之点有三:

(一)抵押  钱粮为人民所反对,其他又无可抵押,独改良盐务尚有把握。

(二)顾间  币制借款,既设顾问,则此件亦必为外人要求。

(三)用途  用途若不开示,外人必不见信。

此三者均能通过,然后借款乃可望成立矣。

然现在一般舆论,分为两种,有极端反对者;有谓宜用之生产,不可用之消耗者。不知南北两方,均无宿粮,民国血脉,转瞬湮塞,或饥军诛溃,则秩序复乱矣。此甲说之不能行也。目前中央财政,有出无入,上条所云,应付之赔款、军饷、恩恤、建设,均一日之不可稍缓,则消耗之费,又乌能免。此二说之不能行也。折衷其说,惟有择其缓急,以变通之。拟其用途有四:

(一)速办国家银行  提倡民立银行,使金融复活,全国农、工、商业皆可再苏。

(二)收换各省钞票。

(三)预备整理各项税务办法:1、盐务专卖;2、烟酒税;3、加税免厘;4、印花税;5、币制;6、整顿收支,先南后北;7、官产变价;8、补助农工商业;9、节流。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