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价贵贱与中国之关系(杨志洵译美人爱谷诺米司脱氏论) 1908年10月16日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5-08-11     3
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908年10月16日《申报》:自前三年以来,伦敦银市,甚形冷落,盖由于新现之银山日多,旧办之产额益进,而其最大之原因,尤在需银之地,忽而杜绝其需求,以致于是也。何则?银之供给未尝大异于从前也,溯1893年印度既定货币之法案,其时以为不能再容多数生银流入其土矣,自尔以来十年之间,银之输入遂之大减。然1903年产业甚为兴旺,政府不得

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908年10月16日《申报》:


自前三年以来,伦敦银市,甚形冷落,盖由于新现之银山日多,旧办之产额益进,而其最大之原因,尤在需银之地,忽而杜绝其需求,以致于是也。何则?银之供给未尝大异于从前也,溯1893年印度既定货币之法案,其时以为不能再容多数生银流入其土矣,自尔以来十年之间,银之输入遂之大减。然1903年产业甚为兴旺,政府不得不从事铸造一种银货,曰罗币者。于是上下皆需银,银乃自由,复行流入。1906年印度消费之银约有475万磅,可谓盛矣。

    然竟不意去年农作大歉,需要顿塞,此世界银价所以低落也。而银界波流之起伏,其发端犹不专在印度,盖又在于中国。据近人之所传言,中国银输出甚多,虽遇价值低落之时,犹不为之稍止,非扫除此不可思议之现象,则世界之银市,未有高枕之日也。

    中国本非产银之国,但以银为通货之本位,其通商若益繁盛,贸易之额有加,则必若印度然也,世界银之大主雇矣。庚子以后,一变而为负债之国,迄于今日,偿金未已,而国内又本无金,故不得不以银或其卖货之代金作为偿债之用,则银之输出又乌能免。

    中国货币制度发达最早,然为数无多。全国货币究有若干,殊难计算,惟依美国造币局员某氏所调查,中国银之总额,至多不过3.5亿两。通海以来,常居于超过之地位,近年益甚。1902年以来输入超过之额已达6亿两(海关两),即1亿磅也。此巨额之债务,其何术以清理之乎?过此以后,若犹是负债,有增无已,中国财政将必有大破裂之一日。

    吾侪【我辈】观之,明若观火,抑输入之商不得代价,则不肯付货,此人之所知也。内地之商,用铜钱以串计,铜质笨重,不便转运,故输入商与内地商之间,其取引不必以铜钱相受,但各自由其账簿上相抵相消,即恃此为清账之术。至中国商与外国银行之间,如有贷借关系,亦不以现银为授受也,伦敦纽约只取一纸银票耳。既出银票,则银块之所有权,必移于汇兑之银行,银行亦不远携,此平均15磅重之银块,不过仍存于其地耳。

    由此以论,则银价低落之消息,可得而窥矣。盖外国银行以汇兑之故,得利必丰。得利既丰,则益鼓舞输入。致使中国之银块,大都入于银行之手。再加前此数年银价昂贵,利益愈广,且银行非实在以市面之银悉收而储之于银行也,必以生利之法,仍以贷与中国银行及商人。然则以物品输入之超过额与现存存银之想象额互相照对,知中国银之大份,于表面上已归外国银行所有,无可疑者。彼等所有既多,惧其跌价,将受损失,则必时时以之出卖于伦敦,冀以减轻其损失,此亦必致之势,无足怪者。然虽出卖于伦敦,仍不过空卖空买耳,安得在中国收集如许现银而输出之?即或得此现银亦只输于印度?其于伦敦,则必无之事也,然则银块市价以此之故,必致常常跌落,盖一跌于印度之荒歉,幸而印度不荒,而又跌于中国,银之出卖,此银市所以常不安固也。

    由此观之,今日银市常居于不安之地位者,实中国货币制度之不适宜,有以影响之。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