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铜元与制钱之比例 1908年2月28日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5-08-10     5
光绪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公元1908年2月28日《申报》:铜元与制钱有比例乎?曰有比例也。政府标其名曰“当十”,固明明比例之名词也,虽然是何可以比例,一比例,铜元之信用全失矣。    国之制币,必有比例。然一银元分为十银角,则每银角庆有银元十分之一,此轻重相率之公理。但各国币制,恒不能足数,如英国旧辩士重,新辩士轻,然辩士之价,新旧一律。则新辩

光绪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公元1908年2月28日《申报》:


铜元与制钱有比例乎?曰有比例也。政府标其名曰“当十”,固明明比例之名词也,虽然是何可以比例,一比例,铜元之信用全失矣。

    国之制币,必有比例。然一银元分为十银角,则每银角庆有银元十分之一,此轻重相率之公理。但各国币制,恒不能足数,如英国旧辩士重,新辩士轻,然辩士之价,新旧一律。则新辩士以轻实冒重名,为政府暗抽之税,谓之“炉税”。然炉税亦有一定之规则,大约以十分之一或二为率,至多十分之三,过此则国民可不承认之,而其币不可行,此制币之通例也。

    中国制币,向无规则。秦汉以前,交易用物,以铜币为尾找,民风深噩,不甚计较。秦汉以后,银铜并用,银不甚贵,铜不甚贱,俗称铜钱七百为一两,即铜钱七百值银一两之证。至墨西哥银元入国,沿江沿海之埠,反以墨元为本位,以铜钱与墨元为比例,然此比例者,皆随时价为之,并无政府之法律,且只有铜币与银币之比例,无铜币与铜币之比例。

    铜币与铜币之比例,自当十钱始。制钱一枚,铜重一钱;当十钱一枚,铜重一两,为最有规则之币,然成本重而转运难,不甚行用,其后更铸当  钱,谓之京钱,式样与一文钱无异,惟以重宝二字为别,故出内城一步,即不能用。强用之,只作一文钱耳。

    夫以制钱一枚之铜,作二枚之用,民间尚不承认,若以制钱一枚之铜作五枚之用,其必不承认可知也。

    铜元者,非政府名之为当十者乎?既曰当十,则必有制钱十枚之铜,可知也。官板钱一枚,铜重一钱,顺治钱、康熙钱重更过之,则铜元一枚必有铜质一两,可知也。乃今日铜元一枚,铜重二钱,当制钱二枚,以制钱二枚之实,作制钱十文之用,环球无此罔民之政体也。

    或谓钞票以一纸抵巨款,铜元虽轻,尚胜于纸,不知发行钞票,必有存本,非以纸为币质。发行铜元,固以铜为币质,别无存本,钞票正名也,铜元诬道也,而且顺康干雍四朝之制钱,铜皆纯质,历数百年而不变,铜元之铜,为杂质,历二三年铜色变黑,花纹磨灭,人人知其不能经久,不敢多藏。是一铜元之重,乃当制钱二枚,一铜元之质,并不及制钱一枚,讵非财政上之怪物乎?大吏经办铜元,推广销路,而厘卡库房则嫉铜元如仇,不肯收用,讵非币法上之怪象乎?

    乃此次搭铸一文钱之议,一则曰:非铸用一文之钱,令一文本位常存,不足以显铜元当十之数,保铜元营销之利,然哉然哉,非令一文本位常存,不足以显铜元以二枚重抵十枚用之利也。然而一钱重之铜,铸制钱只得一枚,铸铜元即得制钱五枚,其盈亏为一与五之比例,孰肯舍大利而就大不利哉?

    又曰,必须与当十铜元工料成本,大致相准,则兑换价值,铜元一枚必当新铸制钱十文。异哉异哉,不知制钱之若何鼓铸也,以一铜元之料,分作十股,实重二分,二分重之杂质铜片,着手成屑,经风欲飞,求为沙壳钱鹅眼钱而不可得,有何新法铸此至精至巧之式样也?

    政府势不能以二分重之铜铸此制钱也,则或沿旧制钱之例,用一钱重乎?抑或减半用五分重乎?果尔吾知奸民贪利,必私毁制钱以铸铜元,彼以制钱二枚之本,可得当十之利,亦得当五之利,虽峻法不能禁,况有外人为之运动乎。吾独怪政府之意见,似铜元一枚真是当制钱十枚,断以工料相准为言,不知工料如何相准也。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