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币制论(有删节) 1903年11月16日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5-08-09     6
光绪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公元1903年11月16日《申报》:自中国与英美日次第三国使臣议订商约,中有“中国自铸货币即作为国币”一条,于是计臣斟酌其间,拟就天津创设制币局,铸造每枚重库平一两以下之银币三等,通国一律遵行。执笔人闻之,不禁以手加额曰:我中国从前已失之权利,自此可以由渐收回哉。今夫国,必有币,天下之通义也。既有本国之币,即不准他国之币来此

光绪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公元1903年11月16日《申报》:


自中国与英美日次第三国使臣议订商约,中有“中国自铸货币即作为国币”一

条,于是计臣斟酌其间,拟就天津创设制币局,铸造每枚重库平一两以下之银币三等,通国一律遵行。执笔人闻之,不禁以手加额曰:我中国从前已失之权利,自此可以由渐收回哉。

今夫国,必有币,天下之通义也。既有本国之币,即不准他国之币来此行用,泰西诸国固无莫不然者也。独我中国,既未厘正币制,任令各国银币源源而来,喧宾夺主,而又价值素无一定,任意低昂,以致商人操奇【商贾居奇牟利】,计藏以宝银易制钱,以银圆易宝银,高下悬殊,竟有以此而致巨富者。

若泰西则异是【不这样】,泰西商务,以英【英国】为盛,试即英币论之。

英以金镑为正币,金镑、银先令、铜便士,三者之间易为定价,历久不移。此外,如法之法郎,德之马克,俄之卢布,墨之大劳,亦均有一定之准绳而不得任意高下。今中国龙圆之铸已数年矣,其分量、成色,一准墨银,而市侩居奇,故意贬其价值。沪上一隅,每元墨银必减少一二分,致中国龙银贬价更多,每元抑至钱二三十文,稍与争持,拒不收用,坐使墨银声价继长增高,且被外人窃笑。

今诚制行每重一两之币,必先定一永无不改之价值。窃意莫妙于效法于日本,而略变通之。日本每银货一元兑50钱者二枚,或20钱者五枚,或10钱者十枚;若兑铜货,则每十钱一枚,值每枚五钱之白铜货二枚,或每枚二钱之紫铜货五枚,或每枚一钱之紫铜货十枚,以此核之,每银一元,合宽永钱1000文。

中国钱价过昂,银价过贱,虽龙银,每元不值制钱1000文,亦须明定章程,毋许任情增损。八开,则十枚值一元;四开,则每五枚值一元,当十铜元,则酌一中数,大约每80-90枚值一元。如是行之,庶民间不至畸重畸轻,以货物【指钱物】权子母,不得以金银铜诸币任奸商垄断居奇,岂非暗与泰东西币制相合耶?

或曰,中国本以银为正币,兹既定制鼓铸,诚不患其不敷,惟是人皆用金,而我独用银,虚耗累累,此后必难支撑。若欲铸金为币,又恐金之难于购求。至于铜钱,最足利民,而铜价过高,奸民遂生私毁制钱之弊。今者,各省虽变通尽利,制为当十铜元,而所铸虽多,市上尚不敷周转,可奈何?

曰,中国不患无金,其所以价日益昂者,实由于店铺皆用金箔装潢,而妇女且尽以金制首饰也。应如客冬鄙论,凡装潢,禁用金箔;凡二三品以上命妇许用金饰,如此,则铸以为币,金安患不足?

铜价甚廉,是以朝廷体察民情,准以铜制诸器,今必重申前禁,一二年内令民间将铜器缴官领价,逾限不缴,或科以罪,或罚之款,必二三品以上人员家中,始得用铜器,夫奸民之私毁者,以制器牟利耳,若铜器既不许用,而又严禁炉匪私铸砂钱,毁之将何所图,更何忧制钱之日渐消亡而其价层累益上耶?

抑尚有宜取法日本者二事:一即铸造白铜元。日本白铜元大小与八开小银圆相似,而每枚值至钱五十文,利重本轻,人咸称便。近高丽尽师其制,通国风行仿而制之,当可补当十铜元之不足。一为印行小钞票。日人呼钞票为纸币,其制有每纸作小银货五十钱者,有作二十钱者。中国通商银行钞票,近虽暂时收回,揆度情形,日后必仍行用。敬能于行用之后添造作银元二角或五角之小钞票,但使无人作伪,日久自必风行,利国利民,其妙无逾于此矣。

易【周易】有之曰:穷则变,变则通。孟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今中国之穷,极矣;中国之民,利源顿涸矣,所望在上者变通,尽善溥【广大,普遍】美,利于不言【好处不用说】。使民间不致因币制之参差,暗中亏耗于不自觉,则善矣。于是,伸【进一步用纸币】纸作正币。论诸维持财政之衮衮诸公。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