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宜行金币说(有删节) 1902年4月30日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5-08-09     4
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元1902年4月30日《申报》:中国至今日贫弱之势,可谓极矣。自通商以来,因循苟且,严守旧章,任外人得尺则尺,得寸则寸,利权外溢,是中国之贫弱使之也。论势,先宜救弱,惟救弱之道,不外设立海军、整顿陆师、精备器械、多置兵船、厚集饷粮,精勤操演耳。然凡此,皆视饷之所,饷足,则事事应手;饷乏,则在掣肘堪虞。现值度支竭蹶,府库空

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元1902年4月30日《申报》:


中国至今日贫弱之势,可谓极矣。自通商以来,因循苟且,严守旧章,任外人得尺则尺,得寸则寸,利权外溢,是中国之贫弱使之也。论势,先宜救弱,惟救弱之道,不外设立海军、整顿陆师、精备器械、多置兵船、厚集饷粮,精勤操演耳。然凡此,皆视饷之所,饷足,则事事应手;饷乏,则在掣肘堪虞。现值度支竭蹶,府库空虚,多方取之于民,而民用亦则不继,将何所取?故欲救弱,宜先救贫。

然查外洋各国致富之由,第一,求天地自然之利。各项种植与矿务是也;其次求人之力,各种制造与商务是也。其利既得,尤竭力筹划,不使外溢,是以各国之利愈集愈厚,而中国之脂膏为之取吸殆尽。

凡谋利之道,不外乎出入,有入无出,是以致富;量入为出,足以保富;使入不敷出,虽入而无益。

故为中国救贫之计,矿务、制造既无专学,亦乏巨资,岂能从速?竭力为之,亦非十年八年所能收其微效,则有入无出固尚不能也。且洋债未清,赔款尤巨,每年进项有限,竭泽而渔,时虞不继。即欲量入为出,亦势有所不能,惟能将固有之利,保之无失,亦未始非桑榆之补【善于补救失误】也。

保利之计,莫生于商务,吾既不能制造民间习用洋货,又不能禁止频年货价之流出,势不能免。中国向用宝银出入,以银为准;外洋则用金币出入,以金为准。以中国之银,核外洋之金,权操之外人,出口之价一多,外人必将金抬贵,中国暗受其亏者,通商以来,不知凡几。现在各国金价愈贵,中国银价愈贱,所受亏者,照目前核算,几大于前之货价一倍。此无名之亏耗,恐财源之涸竭屈指以待矣。

于此而思挽回于万一,莫若行金币,以为抵制。无论商务可免受亏,即39年中赔款所省,亦当不可胜计。且近来外洋金镑骤涨,未始非因赔款所致,使赔款在二三年中可了,则国家之受亏虽多,而商务之受亏有限。乃须39年之久,赔款一日不了,金镑之价一日不平,商务之耗,当不可以亿万计。

说者谓,华人之购洋货,固受金镑之亏耗,洋人购办中国之货,亦以金合银,彼此皆有损益。答曰,不知进口之货较多于出口,外人得多失少,乌能相抵耶?

说者又谓,中国之金,数十年来为外人搜刮殆尽,一旦欲行金币,则幅员既广,人民众多,安得如许之金,以资行用?曰,此可远虑也。中国金虽日少,及早图之,虽不能复来,而可保已有之金弗失。

若虞不敷行用,不过以金币为银钱之准,非尽用金币。且使金币之人,千百人中,不得一二,犹之现在概用宝银,试问,百家之中,有几家能藏一宝银者乎?金币一兴,宜使华人皆知,从速矿务采金,以佐不足,则中国之金,可望渐渐复原,而交涉损益之间,亦可相抵矣。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