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宜广行钞票,以济银钱二币之不足 (有删节) 1901年11月12日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5-08-09     4
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初二日/公元1901年11月12日《申报》:古者以黄金为上币,钱为下币,银为器饰,非币也。后世黄金日益少,虽富商大贾鲜以此交易,惟银钱二币,至今未容变更。无如后世奸民贪利,以钱镕铜,并私铸沙钱入市行使,致钱法败坏而不可收拾。至银币或锭或锞或零星,不过成色有高低,平砝有大小,而各省并无缺乏。乃本洋进口,华人争相行用,于是中国银币之权,为

光绪二十七年十月初二日/公元1901年11月12日《申报》:


古者以黄金为上币,钱为下币,银为器饰,非币也。后世黄金日益少,虽富商大贾鲜以此交易,惟银钱二币,至今未容变更。无如后世奸民贪利,以钱镕铜,并私铸沙钱入市行使,致钱法败坏而不可收拾。

至银币或锭或锞或零星,不过成色有高低,平砝有大小,而各省并无缺乏。乃本洋进口,华人争相行用,于是中国银币之权,为外人所侵矣。继复有墨洋进口行用,更广于本洋,于是银币之利几尽为外人所夺。朝廷知其然,谕饬各直省广制龙圆,以冀挽回权利,无如积重难返,终不敌墨洋之畅行。

有谓中国宜行金磅以为抵制者,有谓宜行楮币【宋代交子,借指纸币】以济不足者,将来二者固势在必行,惟中国矿务尚未振兴,产金不多,即向所有者,数十年来,几尽被外人收取。一旦而欲自制金币,势必转收之外洋。现在金价已如此之昂,若复转收,非但外人必过昂其值,本国之价亦必加涨,再加镕铸之工,岂能合算?为目前之计,不如先行楮币以济银钱二币之不足,俟国库渐裕、矿务渐兴,再制金币,未为迟也。

前报译,日本某报所登,中国流行货币一事,大旨谓目下中国政府制成货币合银10亿两,每纸值银十两,先就其中提出银1亿两为制币工料,而以4.5亿两充各国偿款,尚余4.5亿两分发各省市上流行云云。

此说不知何自而来,窃恐外人拟议之辞,断不能信以为实,然际此国库支绌下民困穷,出款浩繁,目前救急之计,似非举行钞票不可。况自通商以来,外国银行林立,所制钞票,华人无不乐用,且有什袭而藏【极其郑重地珍藏】者。约计各银行用出之票,奚止数千百万?若中国广行钞票,则此数千百万之利,奚至为外人所得?或谓华人风气虽开而尚未大开,现虽乐用外国钞票,恐一旦中国自制,反不能取信于民,奈何曰此固可无虑者也。

沪上中国银行钞票与各国并用,未闻有所挑剔,惟中国只此一行,出票不多,不能抵制。中国银行之票既可取信于民,中国国家之票,反不能取信于民乎?国家之票,不举行则已,一旦举行,必由户部总其大纲,然后颁发各省、藩司行用,准其完赋纳粮,以司库为小归束,以部库为大归束,市廛之间,自必乐于行用。是则钞票之行,其可缓哉?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