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禁用钱筹 1893年4月25日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5-08-09     3
光绪十九年三月初十日/公元1893年4月25日《申报》:钱之有筹,其弊深矣。他处不多见,惟苏省为盛行,余已屡论及之。盖苏省小钱庄往往以学徒押柜之银,或五十,或一百,收学徒六七人,凑成数百金,居然开张钱铺,彼其所以为利者,岂仅在兑换银洋,挑选重钱,搀杂小钱而已哉?每店必有钱筹,筹以竹为之,或二百文,或三百文,人以其取携之便也。多以洋银易此竹筹,带在身

光绪十九年三月初十日/公元1893年4月25日《申报》:


钱之有筹,其弊深矣。他处不多见,惟苏省为盛行,余已屡论及之。盖苏省小钱庄往往以学徒押柜之银,或五十,或一百,收学徒六七人,凑成数百金,居然开张钱铺,彼其所以为利者,岂仅在兑换银洋,挑选重钱,搀杂小钱而已哉?每店必有钱筹,筹以竹为之,或二百文,或三百文,人以其取携之便也。多以洋银易此竹筹,带在身边,茶店酒肆中,零用百文、数百文,皆可付以钱筹,彼此两找,与现钱无异,于是,开一钱庄,必出钱筹。生意之佳,地方之热闹者,所卖竹筹之数,竟可多出于其资本数倍、数十倍不止。

既以竹筹易得洋银,遂有不数月而倒闭者,不独以竹筹易现洋,而且并学徒之押柜,亦不复付还,而受其害者从矣。

余前在苏垣侨寓四年,而有此等无从收钱之竹筹,至今尚有十余枝,以是,知苏地钱筹与上海之小洋竟大不相同。小洋近来亦闻有伪者,有轻者,虽此中老轮亦不易辨,然究尚有以辨之,不若竹筹之不待辨也。故以钱筹比之小洋,则钱筹全乎脱空,小洋为结实可靠同一,便于取携,而小洋之胜于竹筹,不啻倍蓗矣。

然而苏垣则至今未行小洋,仍用竹筹。去年,福建业已革去钱票之弊,通用小洋,初时亦觉不便,有出而梗之者,久而见其便,而可靠与钱票之用迥乎不同,于是咸称其便,近已一律通行矣。

而苏州之钱筹,并不闻有改弦而更张者,昨观苏友函报谓,苏地通行竹筹,向惟钱庄有之,他业则未有之也。近数年来,无论何业及大小铺,皆以钱筹从事,往往有多出钱筹,无力支付,以致倒闭者。今年,钱业董事投苏州府署联名具禀,务欲挽此颓风,初以为意者,苏地钱筹之害,从此可以永革钱业董事之识见诚宏远哉。

及观至下文,则云,魁太守批饬筑基、元、吴三邑尊悉心妥议,现已会衔出示,除钱铺外,不准行用钱筹,如有巨铺不得不用者,当先将青蚨200千交存钱业公所,倘有倒闭等事,即由该公所代为发钱,如其不然,则须请房东为之担保,出结书单,否则,概不准用。

嘻!是则钱业中垄断之计也!

夫使钱筹而无弊,则岂独钱庄可用,他业何以不可用?如其有弊,则他业何以不用,而钱庄何以可用?此其说之殊扦格【矛盾、抵触】焉而不可通。彼钱业董事谓,他业之用钱筹者,先须存钱200千于钱业公所,则是明明知钱筹之弊,且明明知钱筹之如何害人,而先事预防之,其说未尝不可行。然,不闻苏地之开钱庄者,皆先存钱于公所中,而钱业可以不先存,他业必须先存,何其过信同业之甚,而于他业,则不肯轻信也?

泰西之有银行也,盈千累万,皆以行用钞票。外国钞票与现钱无异,闻其章程,须先存银若干于国库,而后可以开设,且国家仍时往查察,用出之钞票,不得过其资本之数,其办理认真也如此。故外国钞票到处可以通行,今中国之庄票,其期者,可以通用期票,支票即不能通用。即有用出者,亦往往多纠葛,终不若钞票之便。此何故哉?一则足以取信于人,一则人不能尽信也。

夫以钱庄期票、支票尚有不足取信之处,而谓竹筹反足以取信乎?他业之钱筹为钱庄中人所未信,钱庄之钱筹又岂他业所共信乎?果欲杜钱筹之弊,不如改用小洋,亦如福建之法,再思其次,则惟有照泰西之法,如钱业之防他业者,然先令存钱于官,而官复随时查其所出之筹,严定章程,不得逾其资本之数。如此,则铺庄不得以钱筹,而初开之时,已先存倒账之念,钱业之幸,亦即市面之幸也。若钱业则不必存钱而他业则必先存钱于钱业公所,则直以为钱之利权惟当归之钱业,钱业可以专其利,他人不得与焉,人其谓之公乎?不公乎?且云巨铺不得不用,试问,何以“不得不用”?其故安在?且其所存于钱业公所者,又止有200千文,亦何足谓之巨铺?此其中不过钱业中人忌他业之分其钱筹之利而故为此把持之计。南面者亦无乃过另听乎?

如欲平其不平,则必令凡用钱筹者,皆仿泰西使钞票之法,存钱于官,而时查其使出钞票之数,而后,可有维持世道之人,其以余言为何如?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