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公元1892年12月8日《申报》:邃古之初,风气浑朴,民无所争,阛阓之间以货易货,各视其所有以易其无,宝藏者皆归无用。自太昊为棘币、炎帝兴市廛,圜法之行实基于此。然当时只曰“货”曰“贝”,而币以统之,尚无金银铜三品之钱也。三代以来,周始有泉府,秦易泉为钱,而泉布、泉刀,其名并著。汉兴,始造五铢,新莾改为货布,南北朝复铸五铢,隋
光绪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公元1892年12月8日《申报》:
邃古之初,风气浑朴,民无所争,阛阓之间以货易货,各视其所有以易其无,宝藏者皆归无用。自太昊为棘币、炎帝兴市廛,圜法之行实基于此。然当时只曰“货”曰“贝”,而币以统之,尚无金银铜三品之钱也。
三代以来,周始有泉府,秦易泉为钱,而泉布、泉刀,其名并著。汉兴,始造五铢,新莾改为货布,南北朝复铸五铢,隋改新钱,每钱千枚重4斤2两。置钱样于官中,古钱、私钱一律禁止,而钱币始一,民皆便之,惟当时所铸钱文皆无国家、年号,仅有五铢二字,故汉魏、六朝之制,不能辨之。
逮宋孝武帝孝建之初铸四铢钱,一面四铢二字,一面孝建二字,其后稍去四铢,只有孝建字样。废帝景和二年铸二铢,钱文曰“景和”,北魏孝文、孝庄所铸五铢,皆錾以“太和”“永安”年号,自是以来,圜制稍有改易。时君代出,纲纪更新,往往销毁胜国之钱而自创钱法。
唐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钱径六分,十钱重一两。五代以来帝王相承,皆用唐旧钱。明帝泰始二年,诏民间专用古钱,不用新钱。金世宗用宋大观钱,以一当五,后世非之。
明太祖开国之初,铸钱曰大中通宝,与历朝钱制不同。洪武中,于应天府置宝泉局,所铸钱文大小错出。嘉靖朝所铸之钱,颇称精美,隆庆、万历钱又加重半铢,而前代之钱通行不废。
史册所载,民间私铸钱文如鹅眼之类不胜枚举,顾随铸随禁,盗铸奸民,立寘【置于、接受】重典。
我朝龙兴以来,顺治、康熙之钱最为重大,雍正、乾隆、嘉庆,其制亦精良,近时以铜斤缺少,咸、同之间,京局省局曾经暂停鼓铸,奸民乃得毁弃制钱,专铸私钱,于是,砂壳、鹅眼、剪边、广片、红铜铅铁等名搀杂交易,而圜法之坏,不堪设想。
谭序初中丞抚吴时,严禁私钱,风行雷厉,市面为之一新。数年以前,恭奉懿旨整顿圜法,各省皆铸新钱,一遵旧制,每文皆重一钱,一千则重6斤4两。然江苏一省搀用禁钱之处,仍属不少。即就上海而论,西乡一带如虹桥、七宝、法华、龙华、徐家汇,皆用小钱,每百文中用小钱10文,名曰“十个百”,每洋一元升至30文,或恐于市面相关,未之禁止,即有议禁之事,亦必阻持其间,由是,变本加厉,私铸充行,每百有搀杂10余文者,至岁底则每百杂用20文之多。小民抱布贸丝,所谓小钱不能用于上海大市,以致折阅亏耗,其伤实多,过客行人所兑小钱,置之无用之地,旁人赔累,啧有烦言。而操市政者,毫不加以体恤。且店铺奸商兑换改买,专恃私贩小钱,一出入,获利甚宏,虽明理者以禁令恐之,而明目张胆,习为固然,大有积重难返之势,既干国典,又累民生。
前日吴淞司麦斌齐少尉悯小民之受亏,力起振作,命二三绅董置之高阁,并未缴官销毁,此今年五月间事也。初禁数月,店铺无不恪遵,乡民异口同声,交相称便,乃至今仅阅百余日,故智复萌,每百文中必有私铸四五文,名曰“老钱”,实系禁钱。虽曾经官查察而终未执法相绳,且奸商私议收买乡民物件,每洋一圆照市价衣牌,多加50文,小洋则加5文,有工于牟利者私收小洋,多至累万,乡人用于铺中,则又照时价,瞬息出入之间,小民亏折已多。乡人以商贾号肆声气相通,不能与之为难,惟有吞声饮恨而已。
窃以为,欲除此等陋俗,可效谭中丞治吴之法,令亲信与土著之人时往铺中兑钱,若有搀杂,照律惩办,其办出入异价之法亦然,庶几,渐能知警乎?如是,则市井小人不敢肆行无忌,而乡农得沽实惠矣。
是所望贤有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