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八年八月三十日/公元1892年10月20日《申报》:一、曰整圜法以杜毁铸。按通典,自太昊以来已有钱。太昊高阳氏谓之金。有熊高辛氏谓之货,陶唐氏谓之钱,商周谓之布,齐莒之间,则谓之刀。秦钱文曰“半两”,重如之,汉孝文仍其文而重只四铢,孝武全销半两,更铸三铢,既而有司言三铢轻易作奸,乃仍铸五铢。新莾居(亻聶),造十二铢,值五十文,造契刀、错刀,值十
光绪十八年八月三十日/公元1892年10月20日《申报》:
一、曰整圜法以杜毁铸。
按通典,自太昊以来已有钱。太昊高阳氏谓之金。有熊高辛氏谓之货,陶唐氏谓之钱,商周谓之布,齐莒之间,则谓之刀。秦钱文曰“半两”,重如之,汉孝文仍其文而重只四铢,孝武全销半两,更铸三铢,既而有司言三铢轻易作奸,乃仍铸五铢。新莾居(亻聶),造十二铢,值五十文,造契刀、错刀,值十倍之,旋以金刀之讳改为货泉,此圜法之源流,不仅始于太公之圜法也。自是以后,历朝之制更改靡常,而盗铸之禁,亦自汉而已严,其时,诸候若吴王濞、大夫若邓通,皆得即山铸钱,其富无敌。至吴、邓之钱,遍于天下,据鹤林玉露云。半两钱乃吴、邓所自铸,其说不同意者,文帝,仍秦制半两之文,故吴、邓自铸,亦以半两为文耳。其钱流传最多,至今尚有之。然其时官钱因而疲滞,用是议禁犯者论死,我朝定制,除车器、乐器外,其余铜器,民间一概不准私藏,当官变价,违例者笞定例,何等森严,所以然者,仍不外乎维持圜法而已,杜渐防微,可谓至矣。然而私铸私毁,犹未能绝,盖利之所在,匪徒每不惜身家性命以图之。咸、同以来,私钱益复充斥,为害市廛,诚非浅鲜。
近年,粤省开炉,以机器鼓铸,其重库平一钱,所出固已不少,宜其推行愈广。乃沪上初尚通行,近则绝无而仅有,以其光明璀璨,遂传为铜中有金,恐难保不又为匪徒所收,毁夫钱为中国之宝,历久不废,上有国号,其权内则掌之大司农,外则掌之司道,乌可供匪徒之妄作。窃谓与其设法禁绝而流弊滋多,不如略仿西法,俾匪徒无从生心之为愈也。
今宜更铸新钱,重不过三四分,以机器范铜,其模精,其质轻,欲私铸则吃本重,欲私毁则余利微,可以行之而无弊。不有机器改造,亦自不难,宜于粤省先行试铸,然后推广,陆续将旧钱收销改换,一体行用,则盗铸之风将不禁而自绝矣。
一、曰讲艺事以信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