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变通圜法 1887年4月8日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5-08-08     6
光绪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公元1887年4月8日《申报》:近以私铸充斥,制钱被毁者多,市面殊形不便,故各省皆有开炉鼓铸之举,朝廷亦严旨叠降,令内外臣工一意整顿,实力奉行,前又以户部诸臣不能从速办理,立予严处,自此而后,内外诸臣或当自知奋勉,不敢再若前此之因循玩愒【懒散,不负责任,拖延宕误】,而钱制乃可以一变矣。昨亲观于江西所报,江省自有开炉鼓铸之议,

光绪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公元1887年4月8日《申报》:


近以私铸充斥,制钱被毁者多,市面殊形不便,故各省皆有开炉鼓铸之举,朝廷亦严旨叠降,令内外臣工一意整顿,实力奉行,前又以户部诸臣不能从速办理,立予严处,自此而后,内外诸臣或当自知奋勉,不敢再若前此之因循玩愒【懒散,不负责任,拖延宕误】,而钱制乃可以一变矣。

昨亲观于江西所报,江省自有开炉鼓铸之议,而制钱之销毁者更多。噫!是利尚未见而弊已先呈也。据称,最好最厚之制钱,每斤可重至八斤数两,镕成上色净铜,可售银一两左右,值钱1500文,是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以致制钱之被毁者愈多,而市上通用势必制钱少而小钱多。此时甫经开铸制钱,尚未即能行使,而旧日之制钱则反日见其少。若是者,谓为有利乎?无利乎?所贵乎杜私铸之弊,必照僕前论所引,视衡畦大宗伯奏疏所云:钱质宜薄,分两宜轻,式样宜工,炼铜宜精,必如是而后,私铸之流无能为役。

然钱质宜薄、分两宜轻,则彼毁一制钱可以改作薄钱二文,而制钱之毁者多矣。式样之工,炼铜之精,正所谓相济为用也,夫以今日而欲其式样之工、炼制之精,初非甚难,但用机器鼓铸,用化学制炼,未有不精且工者,而且大小、厚薄均可一律,断不至如人力所铸,或有厚薄之不同,彼私铸者,不敢张扬于外,购取机器,况机器需价银颇多,亦非私铸者所能购买,如是,则其弊可杜。

顾私铸之弊或可杜,而私销之弊则益见其多,此何以故?彼见钱质改而从轻,则必将从前之制钱,拣其厚者而镕以为铜,以铜售人,其价颇好,即如江西,以1000制钱化成铜质,可以易钱1500文,则是获利可得二分之一,夫孰不趋之若鹜?

近闻京师传言,朝廷之意,每钱一文,必须重一钱,由是计之,则每千制钱重6斤4两,较旧制钱之最厚者每文以1钱3分计,可得每千重8斤2两,少30两;若稍次之,旧钱每文1钱2分,每千重7斤半,则所少止20两;再次,每文1钱1分,每千重6斤14两,则每千止少10两。每千以10两、20两铜质之余利,以机器鼓铸,原无厚利可获,若以每千30两铜质之余利,毁旧铸新,则积少成多,获利已属不赀,且彼不必毁制钱而自铸也,但以镕就之铜售诸官局,即已有利可获,而官局承办此事,则通盘计算,已有不能支销之势,此中必当善为变通,以期有利而无弊,乃为上策。

前闻有一两纹银铸钱1600之说,洵如是,大折其本矣。夫以银价一两换钱1500文,炉火、工匠日需几何,而每千乃止余100文,况银价贵时可至1600以外,其折耗显然矣。

为今之计,制钱必宜从轻,前曾见有友人由日本携来样钱一枚,盖用机器铸成,肉好停匀,字迹明晰,惜未权其轻重。据友人言,计重八分许,倘一律照此,大小、厚薄、轻重,则铸局无所折阅,民间便于行使,最为便益。其从前制钱,则统由各处官局收买,从新镕化,必使市面行使,一律从同,无一参差。

制钱既定,则将来由渐可以增铸银钱,渐推渐广,虽金钱亦不难制造通用,而私铸之弊既绝,即私销之弊亦不久而自止,计莫善于此矣。

盖钱也者,无非用以计数,大小本无甚悬殊也。第既有大者,孰则肯舍大而取小,于是营营扰扰之辈,日以是相争竞,若概用其小,则大者亦不足为异,官局收买,日渐更铸,则大钱不过作废铜之用,又何必过为收藏,居为奇货也?

即至于鼓铸新钱,必用机器,若仍用前时之匠人,则決決乎其不可。盖以机器铸钱,厚薄均匀,大小划一,必无畸轻畸重。如工匠之得以上下其手,且其肉好,字迹可以极其精致明显,弧棱俨然,与人工大相悬殊。先时之所以多私铸者,即以人工之故。官局铸钱,大小 各异,则私铸者不难仿而行之。虽由于官局经办者之流弊并非立法之不善,然鼓铸全用人工,私铸不难学步,则亦自贻之戚【自寻烦恼,自招忧患】也,必用机器鼓铸,则机器价贵,私铸者无此巨本,机器庞然大物,私铸者不易藏匿,而又出钱必净,工致精巧,断非人力所能为,彼私铸之弊有不杜而自绝者矣。

或者谓私销之弊最难禁绝,然苟官局收买旧制钱,仍照铜质、分两,一无私心,则民间之藏有旧制钱者,且售之官局,以求善价,何事私铸?

即曰,一时民间或未深信,或有犹黠者布散谣言,多方煽处,吾知天下皆显然于上之意旨所在,谁复有被其耸动【故意夸大事实,使人吃惊】者乎?圣人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近来铸钱之事,则适为因利之事,而民可使由,不可使知【出自《论语·泰伯》,有多种解释】者也。言告计臣,尚其决计行之也夫。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