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拆大有关于市面 1883年4月10日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5-08-08     7
光绪九年三月初四日/公元1883年4月10日《申报》:前的推原沪市衰象之论,谓目前上海市面异常冷淡,其故大抵在银根之紧急,又缘洋银之不流通,各处洋银不至上海,则因上海无洋拆而洋无用处故也。有友疑之,亟问于余曰:夫银洋二者,虽用处各有不同,然本是相通之物,银底纵缺而或有洋银,即可以抵银之用,诚如道宪谕示所云,将洋作银,照银一律以息者。假如有人欲借银千

光绪九年三月初四日/公元1883年4月10日《申报》:


前的推原沪市衰象之论,谓目前上海市面异常冷淡,其故大抵在银根之紧急,又缘洋银之不流通,各处洋银不至上海,则因上海无洋拆而洋无用处故也。有友疑之,亟问于余曰:夫银洋二者,虽用处各有不同,然本是相通之物,银底纵缺而或有洋银,即可以抵银之用,诚如道宪谕示所云,将洋作银,照银一律以息者。假如有人欲借银千两,放银者一时无银,可付止有洋钱,则借以一千三百数十元,合银千两,而按月、按日,即照银息起算,未尝不可。以洋钱代银之用,有何不流通者哉?沪市店铺,无论大小,资本十九以银作底。而各项货物来自外洋及各省、各埠者,到沪成盘,亦莫不以银作价,然尝见买卖之人并无现银交易,彼此但以票纸,小或以洋钱拆算,是洋钱之现付者多而银之现兑者少,安在有洋钱不可以作银乎?

余曰,然。此事不知贸易之道者,无从深究,其理有洋钱即以抵银之用,诚如子言,但子所云,付洋钱以代银,照银计息者,乃是揭借之款而非往来之例也。余今为子设一简明之说,盖通市进出,揭借少而往来多,揭借者,洋即是银,银即是洋,并无窒碍,若往来之账,苟非洋归洋算、银归银算,则其大有赢绌之差。

假如甲有银1000两,付之于乙,乙有洋钱1300余元,付之于甲,如甲乙中有一人停止生意,自此不做,将市面存欠各账归算清楚,则洋银两项不妨冲算完结。今均在贸易之场中,甲银是银,乙洋是洋,倘欲冲销,而甲固不肯也,以收乙之洋,本属无息,而付乙之银,则有拆息也。假收乙洋而更以用之丁,是有息者变而无息矣,以丁不肯以无息之洋算银息与之也。

市面往来之盛,只此银洋二息之高下,各拼便宜、吃亏,而利钝即在其中。即钱庄经营之术,亦出其中,今使一有息而一无息,则多洋钱者敦肯放洋出外,而收用者亦无利可图矣。如谓洋作银息,有一无两,则将使钱庄出入有揭借之款而无往来之款,然后见其可也。夫钱庄只有揭借而无往来,其取息几微亦何乐而开钱庄也?且也银根紧急之时无处拆银,设有人积洋即可向其拆借,以变银两者,就此通用,而基后即以加息以还洋。今无洋拆,则洋钱比之呆货,与赤金齐等,积洋者无所图,决不肯拆;即便拆得,亦无从变银,岂非银根愈紧而生意渐小乎?

故就市面之大势言之,专立银息,不放洋拆,诚有断断不能流通者,曰如子之言。然则道宪所禁,为非是乎?

曰,道宪所禁,安有不是者?买空卖空,情同赌博,例所当禁也。特禁空盘与废洋拆,其事又属两途,一不及察,遂成因噎废食之见耳。从前,内地洋钱极少,嘉道以来,渐行渐广,以外洋之洋钱与内地之银根比较赢绌而牟利其中,遂为钱业之积习,此风已行之数十年,一旦革除而令通市出入止有一项,拆息诸见其不便矣。

县禀,从前沪市止有银息而无洋拆,执此语,以历溯之,当在通商以前,洋银不多之日,不知从前钱业所以为生意出入者,亦有两端,盖中国素以银与制钱,两者通用。彼时制钱极多,今日民间藏洋钱之数,皆昔日藏制钱之数,银与钱较,盈绌高下,而钱业取利于斯。今钱底缺乏,洋钱日多,足相代也,故有银息而无洋拆,止可论之于数十年之前,而不可援以例近也。

去年,沪市情形,至岁终而见匮,方冀新年气象日渐兴隆,乃以银洋不能流通之故,各项生意未见起色,而南市钱庄已有倒闭者,虽由累年积亏,而实亦未始不根于此。现在各业均未启市,浸至于三四五月,正不知作何景象。有心市道者,所以有江河日下之慨也。

窃谓,买空卖空虽由于有洋拆,而官宪苟能认真查禁,即但禁空盘而不禁洋拆,亦何难得垄断之人而治之以罪耶?盖经营中人,无不畏惧官宪,每届空盘极盛之时,一经查拿,无不冰消瓦解,独至有广通声气、财势浩大者把持其间,然后视官禁如弁髦,即如前年官宪谕令银洋两拆并行,银止一钱,洋止一角,通市皆遵,后因有出而把持者突将洋拆加至八九角,而官宪反若无闻,可见,权之得行、不得行,亦自在上者操之而已。今乃虑此辈之拨弄而辄以洋拆为病,为此因噎废食之举,使经营之人无所措手,岂不冤哉?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