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铸复盛当治其本说 1878年12月7日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5-08-08     9
光绪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公元1878年12月7日《申报》:钱法之坏,由来已久矣。地方官每年循例出示禁止小钱,而市面之钱愈坏,盖官既出示,则吏胥辈转得藉此以征收陋规,陋规既得,则示谕虽严,终属具文,而市侩之浪且有恃不恐,是禁钱之示,只以利若辈之私囊,而于钱法无与焉。前报载,南昌市中有新铸砂壳一种散布在外,闻系在庐山之中开炉私铸,敢于为此者,岂无故哉?国

光绪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公元1878年12月7日《申报》:


钱法之坏,由来已久矣。地方官每年循例出示禁止小钱,而市面之钱愈坏,盖官既出示,则吏胥辈转得藉此以征收陋规,陋规既得,则示谕虽严,终属具文,而市侩之浪且有恃不恐,是禁钱之示,只以利若辈之私囊,而于钱法无与焉。

前报载,南昌市中有新铸砂壳一种散布在外,闻系在庐山之中开炉私铸,敢于为此者,岂无故哉?国家定例,私铸者厥罪綦严而禁令虽存,奸徒终难绝迹,非尽愍【同“悯”,本义忧患痛心的事,爱抚,抚养】不畏法也,人心每以利害相权,利轻而害重,则咸知束手,利重而害轻,则群焉趋之,若利与害适得其平,亦多贸然尝试于其间,以冀幸于利之必得而害之幸免。至于私铸之罪,与盐同,则其害可谓极重,而利之所在,不顾王章,苟无所恃,何敢放胆若此乎?

本报又有乡人载小钱入市面,为流氓索诈一事,可见小钱之来,不谓少矣。查钱制兴废,本属无常,自秦为钱,两汉作五铢,轻重犹为适中;至隋时钱法大坏,民间无钱,至以裁皮糊纸为之,其与五铢之制大相悬殊矣。其后,唐更其弊,特铸开通元宝钱,而钱制于是一正。今有读作“开元通宝”,以为元宗时所铸者,其实,此钱为高祖所铸也。

然终唐之世,钱法亦由渐而坏,至五季,则有榆荚、鹅眼之名。知立法之初,虽极万养,而迁流所极,仍难挽回。由唐而宋,由宋而元,而明,大都如此也。

本朝自雍正以前,钱制最为尽善,乾嘉之钱,已较小于先,而轻重则有过之无不及,以其样虽小而质甚厚也。道光多红铜,咸丰多砂壳,同治之钱,已少概见,然当进呈钱样之时,则其轻重、大小初无异于顺康矣。官铸渐小,匪徒乘之以为奸,于是将制钱销毁,搀和缸砂,计1000制钱,可得10000之利,则利重于害而人皆争趋。

圣人云,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孔子语。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吾于此而又不能不归过于官也。

或曰,苏郡谭太守严禁私铸,令民间有小钱者,赴堂上销毁之,又不时私行察查市面,顿然改观。如皆得此良2000石,钱法庶乎一变,然犹是治其末而非治其本也。试观外洋所用之钱,其以金银为钱者无论矣,东洋三岛地耳,而其所用之宽永通宝钱,多有流入中国者,其质较中国钱稍小而薄,而历年虽久曾无变易,无论数十百千、大小轻重,皆归一律,岂东洋私铸之禁严于中国人心之朴,胜于中国哉?

大抵官铸无轻重之殊,则私铸者无利可觅,不待禁而自绝,此亦事理之必然者矣。且中国铜之来源尽在云南,来源既旺,则铜价不昂,而官铸之钱,亦可悉遵旧制。而欲使来源之旺,又必善为招徕,而后可前者。

云南解铜委员以部费勒索过重,皆裹足而不前,是窒其源也。即曰,铜之额数本有一定,不能缺少,然勒索过重,解官视为畏途,则迟滞之情在所不免。来路既滞,铜价愈贵,小民惟利是视,又何怪其销毁制钱以图重利乎?京中多用钞票,往往家无藏钱,故部中大员以为铜来之迟速、多寡无关于钱制,委员例有部费,不得量减。而不知铜之来源,实为钱法之关系,必须官铸绝无轻重、大小之差,俾私铸小钱更无可以搀和之处,然后砂钱、薄板均无所用而匪徒之欲藉是以觅利者,苦于利轻而害重,则庶乎不禁之禁,乃胜于禁。而钱法既正,民乐其便,市面之兴,不且蒸蒸日上也哉?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