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铸银圆可以补救钱法 1877年7月18日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5-08-08     14
光绪三年六月初八日/公元1877年7月18日《申报》:近来,铜钱之通行日渐其绌,其故不外二端:一因铜矿久废,探采新铜甚难,新钱不能铸出,而旧钱流行天下。水火之灾,土石之蚀,消坏者岁有百十万,逐渐不敷;一因新钱可以停铸,而民间日用器皿断不能少,无处买铜,暂行毁钱,以改造之。每钱千质重7觔,制为铜器加工,资可易300文一觔,是千钱而增至2000余,市侩逐利,罔顾

光绪三年六月初八日/公元1877年7月18日《申报》:


近来,铜钱之通行日渐其绌,其故不外二端:一因铜矿久废,探采新铜甚难,新钱不能铸出,而旧钱流行天下。水火之灾,土石之蚀,消坏者岁有百十万,逐渐不敷;一因新钱可以停铸,而民间日用器皿断不能少,无处买铜,暂行毁钱,以改造之。每钱千质重7觔,制为铜器加工,资可易300文一觔,是千钱而增至2000余,市侩逐利,罔顾王章,相习成风,销毁者不知几千万缗,而日愈不足矣。

市中既苦钱少,又苦物昂,肖小之徒暗铸小钱以搀和之,而民间用惯,亦遂不问其钱质之轻重而止,使其钱底之不缺,然搀搭渐多,钱样日坏,每百文止中间三四十制钱,两头皆砂质私钱。称之,则每千仅3觔。于是,邻间之钱至市上交易而暗亏几折,此郡之钱至他邑交易而暗亏几折。人情机械,风俗浇漓【指社会风气浮薄】,市道不能相平,因而多事。官宪知其为害,设法塞止,终至旋禁旋驰而莫可如何。当其市民禀告,明知禁之无益而不得不循例出示,虚应故事,既欲正本清源,徒苦于无从下手而已。

近如苏州谭太守办理禁止小钱不遗余力,因小钱不行之后,市不敷用,乃谕令买卖食、物,减去向价三分之一,一时闻风者非不奉令承教,然亦因此多弊。彼小经纪者,骤诂三分之一,而一钱仍抵一钱之用,因将各物亦缩减三分之一,贪者且减其半,而市上买食之人,譬如向以三文易三文之物,今转以二文买一文半之物,且易一洋圆向有1200-1300钱,今止千百余文,视钱文渐重,苦物价转昂,遂更刻苦省费,或买其半,或竟不买。设其法各省通行,不且使各省之民内外交困,出入均滞哉。

查采铜开矿之举,兴复甚难,若使可行,大吏岂不计及?然因不能开矿而即使民间坐困,终非足国富民之道。为今计之绝小钱、禁毁钱,固在所必行,而补救本源之法,莫如铸银圆。盖银圆大者七钱余,小至于八开、十六开,仅七钱有奇及三分有奇,仿外洋之式以铸之,又有造花样以别之。多铸八开、十六开流行各省,一体通用,官为定价,毫不涨落,如此则入市买物,可不多携钱文,市上兑洋,小洋与钱或四成、六成,或对搭,听其自便。始则城市之中通行无滞,继则邻镇之间亦便于使用。钱不思其缺,而又严禁销毁,俾罔利之徒不得藉小洋通行,钱用渐少而暗使鬼蜮,使钱日消耗以至于无,岂非便民之善政乎?

凡乡间力田之家,岁积所入,往往多藏铜钱而不喜藏银圆,今银圆既铸自中国,由大至小,皆适于用,而铜钱仅为买卖找补之需,则均肯散出其钱而改藏银圆矣。一家之中约50千,一乡之中类此者十家,已得500千,就一县十乡论,将有藏无所用之钱5000千。骤出于市面,则钱非但不见少,而且壅滞者,变为流通,转见其多矣。况银圆自外洋来者,银色低而价又昂,朝市暮市,涨落不一,买空卖空,逐利无已。

今中国自铸,官价既定,与外洋来者或一体通用,或稍分轻重,但通饬遵行,而后,事必简易,而钱行涨落之风,且可革绝,岂非便民之余利哉?

查外洋银圆之来,其始皆大圆,凡对开、四开、八开、十六开,皆西人携于身畔,以备零用者。数本无十万、百万之多,故散出于市面,以便兑银之找补零头,与夫懒携数百文入市买物之人。

惟通商口岸尚可通行,内地则绝无仅有,苟流入内地者,得之则藏为玩物,不适于用,盖轻重之间,式样之异,彼此相猜,恐为欺骗故耳。若制自中国,则惟一式,官为定价,大圆准银若干,值钱若干,以次递小,亦递减算。颁其式于民间通行,亦诚易易。且入市携钱数百,与携小银圆数枚,其简便与累重之处,不待智者而知,未有不喜其适用者也。

现闻请设铸银局者,已有其人,然止为银流外洋之足色与入内地之昂价计之,而未见及于钱法有补救之道也。因述以质诸世之有大权者。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