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杂志》社论:四川币制紊乱之考察 作者:姜作周 1935年 第 22 期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4-04-09     54
四川币制紊乱之考察一、四川币制紊乱之由来四川币制之紊乱,人所共知,自民元以来,即自立体系,其紊乱之程度,不仅各国所未有,即中国各省亦不多见。考此种现象发生之原因,厥有数端:第一,防区制度。四川防区制度之兴起,始于民国七八年间,其原意本为划分各军队之驻防区域,以资担负区内清乡治安事宜,后经几次战争,竟各自独立,俨然形成若干雏形国家,

四川币制紊乱之考察

一、四川币制紊乱之由来

四川币制之紊乱,人所共知,自民元以来,即自立体系,其紊乱之程度,不仅各国所未有,即中国各省亦不多见。考此种现象发生之原因,厥有数端:

第一,防区制度。

四川防区制度之兴起,始于民国七八年间,其原意本为划分各军队之驻防区域,以资担负区内清乡治安事宜,后经几次战争,竟各自独立,俨然形成若干雏形国家,任何防区中之军民财政,均为当地驻军长官所支配。

一般拥兵自雄之军阀巨头,为求自身经济力之充实计,除于其防区内,以苛征重敛之手段,攫取民间之金钱外,复各设有造币机关,竞相鼓铸货币,以牟厚利。等而下之,即较有势力之师旅长,亦竟随意同样铸造。

因其成色不一,式样不同,以致甲戍区之货币,不能通行于乙戍区,而丙戍区之货币,丁戍区又复拒绝收受,于是川省货币之流通,遂益呈紊乱之现象。

第二,战事之频仍。

川省自防区制度成立以来,则各防区时时因权利关系,而起冲突。故四川战事之多,亦为全国冠,其影响于币制者亦甚大。过去四川每次战争,其战费悉取之于民,现因民力已竭,财源枯塞,军事当局势不得不另辟新途,以充饷械之消耗,于是遂有战时额外铸造与发行之办法产生。

此项办法,于铸造方面,不顾成色与重量之高低;于发行方面,亦不顾准备金之多寡,其价值则均以所列数字为标准,如币面额定为一元者,军队即照一元行使,为五元者,即照五元行使,市面拒绝,则以抗令论罪。

此种货币于战时尙能维持,迨战事完毕后,无武力为之后盾,其价值则随之而跌落,人民持之完粮纳税,买卖交易,仍须按市价缴纳,于是造成货币铸发价格为一事,市场通行价格又为一事之怪现象。如此情形,川省币制焉能不紊乱?

第三,奸商之操纵。

因川省货币复杂,一般奸商为从中渔利,亦随之而踊跃,时常造成种种风潮。对于某种货币认为成分不足,或信用不佳,拒绝收受,有者须有折扣,始能行使。于是虽同一货币,其价值各地回不相同,如赤水、大洋、川东各县作五六折,而永川一带则作八折行使;袁氏睁眼大洋、川西北拒用,而川东一带则作八折。因此致币制更形紊乱,而愈不可救。

二、四川币制紊乱之情形

四川币制紊乱之原因,略于上述,至于全省货币之种类,名目繁多,颇难殚述。现流通于市面者,约略言之,可分为三大类:一为银币,二为纸币,三为铜币。兹将三种货币流通之情形,分述于后。

(一)银币:

四川于未铸银元之前,公私出纳,及商场交易,一律皆用银锭。自光绪二十七年成都造币厂成立后,始有银元之铸造。其时银元,皆系龙模,民国成立后,四川军政府废除龙模,乃改铸汉字大洋,正面有军政府造四川银币等字样,背面有篆文汉字,字外有十八圈花纹围绕之。

民五六年间,重庆铜元局亦开始铸造大洋,与成都造币厂造大洋同,惟背面之汉字周围线纹有一线穿出,达于小圈中。普通称重庆版。

现此二洋,前者全川一律通用,后者西川一带则须折扣行使。

除上述二者之外,川省自铸之银元,尙有龙须大洋,重庆金字大洋,及重庆靑岗坝大洋三种。

龙须大洋:为清时成都造币厂所造,上有龙纹,同时有一种有龙而无须者,则与汉字大洋价同,有须者,价值较低(笔者注:可能是私版低银龙洋)。

重庆金字大洋:为重庆铜元局民八所造,银元之正面所印四川银币之银字,其金旁为金字,此洋在重庆附近县邑,作八折行使。

重庆靑岗坝大洋:为重庆靑岗坝私厂所造,字迹较粗,市面价较低。

至于省外银币流通于川省者,其种类亦不下十余种,推其势力较厚者,计有袁头大洋、中山大洋、赤水大洋、搬椿藏洋及各省所铸之龙纹大洋等。

袁头大洋:面有袁氏像,民国三年所铸者,可通行全川,其“八、九、十”三年所铸者,川西北及川南近各县则拒用。现因硬币缺乏,已可通行,但有者地方,仍须折扣行使。

中山大洋:面有中山像,系中央造币厂所铸,惟流通额甚少,有者县区如兴文、洪雅、庆符、汉源等地,至今尙未见流通。

赤水大洋:系前黔主席周西成在赤水所造,质甚劣,川东各县作五六折,永川一带则作八折行使。

搬椿藏洋:系英人在印度制造,为藏人使用,上刊英、藏、汉三种文字,同为一元之义。此洋所含成分甚高,川西北人民极愿使用。

龙纹大洋有湖北、大清、北洋、江南、广东、安徽及云南之别,湖北、大清二种,全川通用;北洋、江南、广东、安徽四种,间有拒用;至于云南龙纹大洋,则槪行拒用,各县只能折价行使。

其他如造币厂币、北洋机器局币、鹰洋、吉林大洋、合川大洋及杂板大洋等,则仅限于一县或一区域通用,故不甚重要。

以上所述,仅就正币而言,至于辅币流通之情形,则较正币尤为复杂。根据四川地方银行经济调查部之调查,川省辅币之种类,可分半元、二角、一角三种。半元辅币,又分川龙、云南、厂板、唐头、袁头、钢板及杂色七种:

一、川龙半元:为四川造币厂所铸,流通之区域为江津、合川、永川、古宋、罗江、眉山、潼南等县,其价值较汉半元为高。

二、云南半元:为云南省造,流通之区域为川南、川北各县,价值甚高,约当大洋九角,其流通数额,以三台附近诸县为最多,占全量百分之七十以上。

三、厂板半元:为成都造币厂所铸,流通区域为成都、什邡、新繁、古宋、兴文等县。

四、唐头半元:又名旗板,为云南省造,上有唐继尧像,川南、西、北通用。

五、袁头半元:有袁世凯像,俗称中元,富顺、自贡、洪雅、眉山各地通用。

六、钢板半元:亦为云南者造,近省各县可用,他县则拒绝行使。

七、杂色半元:凡云南半元及厂板半元流通之区域,均可折价行使。

四川一、二角之角币,亦分有多种,其常流通于市面者,有龙毫、双毫、单角及杂色毫洋等。龙毫有广东、湖北省造二种,川南各县通用。

双毫有广东、云南省造二种,以富顺、内江、资中、宜宾、古宋等县为主要流通区域。单角有龙纹与香港两种,其数甚少,凡行使毫洋区域,皆有流通。至于杂色毫洋有广西、福建、江西造二毫(笔者注:无江西二毫米银币,疑为私铸品),及云南造半龙毫等,凡毫洋流通之区域,均可折价行使。

(二)纸币

四川于前清时,并无纸币,自民元军政府成立后,始有不兑现纸币军用票之发行。后因发行过滥,致票价大跌,每元仅作二、三角,于是民四遂又有中国、濬川源、交通及云南中国四银行之发行兑换券,按兑换券之发行,原系专为整理金融,收销军用票之用,不意省起义讨袁,战事迫急,当局遂将此款,移转用途,以供军需,致川省兑换券之信用完全丧失。斯后,民十一大中银行之钞票,民十二四川银行及官银号之纸币,亦因川局之影响而相继成为废纸。总计历年来民衆受钞票之损失,不下数千万元,言之实令人咋舌。

现在四川纸币之发行,虽规定须有相当之保证准备金,但多数银行皆为各驻军之机关银行,对于发行一事,往往不遵照法律之规定,任意增印,例如二十一军之机关银行四川地方银行,闻其资本额为250万元,而纸币发行已达3000余万元,如此情形,其信用焉能不动摇?川省通货焉能不因之而膨胀?最近新兴银行纷纷成立,竞相发行纸币,其膨胀之情态,当较前更剧烈。兹将川省各银行与银号所发行钞票之种类,及其流通之区域,表列于后。

image.png

除上表所列之外,尙有雅属税捐总局券,分一元、五角、二角三种,流通于川西、荣经、雅川等地;二十一军与二十八军粮契税券,流通于各该军戍区以内各县;东升字号、康泰祥银号、惠川银号、公济钱庄与新怡丰钱庄等执照,流通于川西各县。其余各县地方政府、法团机关、公司商号所发行之辅币券及铜元券,亦不胜枚举。

(三)铜币

四川市面上流通之铜币,其种类与价值,更属不可究诘。在未铸铜元之前,川省通用制钱,至光绪二十九年,成都造币厂始开铸铜元,分十文、二十文两种,悉系紫铜所铸。

民国成立后,乃改作白铜(笔者注:此处应有误,四川无白铜铜币,马兰币应视为无货币功能),并因价值过低,而改铸五十文。当开铸之初,每洋一元换铜元800余文,此时已跌至每洋一元换铜元2000文。

民国七八年间,因战争发生,铜之来源吿绝,遂又改铸一百文,每洋一元即跌为换铜元2600-2700百文,后因余利过少,又改铸二百文。

自此之后,川省各师旅长竞相收买制钱,任意滥铸,以供支用,不数年间,每洋一元易铜元由八九千而十余千,以迄现在二三十千之贱矣。兹将现有铜币种类,分述于下:

1、清当十铜元为清时所铸,背面有龙,质为红铜。前因各造币厂缺乏铜觔,乃大量收买此项铜币镕铸新二百铜元,故目下市面流通甚少,川西北已绝迹,川南各县尙间有流通,其价值每枚当100文。

2、清当二十铜元亦为清时所铸,形式文字,与清当十文者同。其价值川西北各县作100文,南溪一带则作70文。

3、汉当十铜元为民初年所铸,背面有汉字,正面刊有当制钱十文字样,质为靑铜。现 川西各县已绝迹,资阳、芦山作100文,汉源作50文。

4、汉当二十铜元亦为民初所铸,形式文字,与汉当十铜元全同,第正面改为当制钱二十文等字。流通区域为成都、汉源、资阳等地。其价值不等,成都作200文,汉源作100文,资阳则仅作50文。

5、汉当五十铜元系民四年所铸,全为靑铜造成,铸造之数目,较当二十者为多,其价值各地不等,成都作200文,邛崃作150文,梁山作125文,而开江则仅作75文。

6、老一百铜元为成都造币厂民国二年所铸,流通区域为成都、开江、南溪、马边、仁寿、资阳等地,其价值分200文、150文、140文不等。

7、老二百铜元为成都造币厂国七年所铸,流通区域,为成都、梁山、眉山、开江、南溪、兴文等地,其价值最高作300文,最低作135文。

8、新一百铜元为成都造币厂与重庆铜元局二处所造,南溪作七十文,兴文、叙永作50文,成都与重庆实用。

9、新二百铜元亦为成都厂、重庆局所造,流通区域为成都、重庆、马边、叙永、南溪等县。其价值以马边为最高,作150文,叙永次之,作100文,南溪最少,作70文。

10、川北板二百铜元系军阀土豪私铸,质极劣,文字亦甚模糊,行使颇困难。

11、捶板二百铜元系奸商用汉当二十文者加热,压以模型,使字迹显成当二百枚等字,混入新二百文者,流行市面。

12、宰割铜元系将老二百铜元,用刀切成二块,或四块,以作市场零星找补之用,而济当五十者与当一百者之不敷。

13、铅板铜元为四川各县城或乡镇用黑铅所铸,分二十文、十文两种。上印县或镇名,其价值亦作为一百或五十之用。

除上述各种铜币之外,川省市面作找补用者,尚有小毛钱与清制钱两种。小毛钱每枚当十文,为前清民间私铸之钱,用以混入整串钱中。清制钱即鼓铸钱。在成都每枚合十文,在仁寿、荣县等地则每枚合五十文,有时又作二十文行使之,现市面已不多见。

三、四川币制紊乱之影响

(一)对于银根之影响:

四川币制紊乱之最大影响,厥为银根之枯窘,近来川省纸币流通市面过多,因而纸币信用日趋下落,虽经官方严令通用,勿得歧视,但仍不免劣币驱逐良币之现象发生。现纸币一元,最高只能换取九角五分之铜元。一般商人及市民,因鉴于以往纸币过多之害,故对现洋均一一收存,不再付出,因此现洋之流通,日趋减少,而银币之价值,日益上腾。据四川地方银行经济调查部最近之调查,现银价已由每元二十余千文,而增涨将达三十千文矣。此种情形,市面各业,莫不因之发生动摇。

(二)对于物价之影响:

物价之涨落,固以货物供求为转移,然货币流通量之多寡,亦能影响物价之腾跌。普通货币之供给,均以社会之需求为准绳,惟四川银币之铸造与纸币之发行,向以赢利为目的,故其供给往往超过需求。加之最近劣币充斥市面,日益增加,因此物价更形暴涨不已,尤以食物为最。据四川月报本年三月份所载,江安一带,食米一项,已由每斗一元八九角涨至二元四角余。如此情形,其影响于生活费者,亦可概见矣。

(三)对于汇水之影响:

币制紊乱,对于汇兑亦影响甚大。四川汇水价格,因货币复杂之故,年来涨落之程度,有时几超出国际汇兑之价格,其最高额达一千七八百元之巨。今以渝市为例,每月商务成交估计约二千万元。若以汇水常态一千二百元计之,商场交易在一月中,无形增加之申汇负担,有一千余万元之多。

此种现象,实为商务衰落,市面不宁,一切负担不能减轻之最大原动力。兹将民十六年以来四川汇水升降之情形,表列于后:

image.png

 

(四)对于其他各省金融之影响:

四川币制之紊乱,其害实不仅及于川省,其他各省亦受莫大之影响。即以铜币而论,当四川只铸当十当二十之时,川省与下流各省铜币之价值,本属相符。自川省开铸当五十者以来,则大相县殊。在下游各省,每洋一元可易一千一二百文,而川省已达二千文矣。于是一般钱贩相率将当二十者之铜币,运至宜沙一带出售,以获每洋一元数百文之利。嗣后当一百者铸成,当五十者又运出;当二百者铸成,当一百者又复运出,因此致下游各省铜币日增,钱价日跌,而人民生活亦感不安定。

以上所述之影响,仅择其甚者而言,至于因货币复杂而影响于劳动者生活之艰难,兑换计算之麻烦,经济统计之困难,货币流通之受限制,亦复大焉。

四、结论

综览上述,四川币制之急待整理,已为刻不容缓之事实。按整理四川币制,川省当局屡有命令,惟治病必先究病源,而止沸则莫如抽薪,四川各军自由印铸票币之不加禁止,则实无整理之可言。

本年三月,四川勦匪总部奉蒋委员长电严令各军,不得再有自由设厂铸造货币,及发行钞票,与类似钞票之有价证券。此种改革,较前彻底。如能实行,则川省前途殊堪称庆。

最近蒋委员长又令将地方钞票全数收回销毁,自九月十五日起,所有川省一切公私交易,均以中央钞为本位。地钞十元换中央钞八元,限十一月掉换完毕。至于四川银币,亦将化验成分,分别换给中央钞票,此亦为整理四川币制之根本途径,吾人姑拭目以俟其成功。


 

归纳:

1、四川军政府货币的发行者较多,乃至师族一级的军官也会发行地方货币。

2、部分货币彼此不同军区、辖区之间不完全通用。

3、四川战事不断,大量造币用以补充军需,无休止造币。

4、不顾成色。

5、奸商操纵货币,从中渔利。

6、军政府汉字银币“出须版”为重庆造。

7、军政府汉字银币“金”部银字,为1919年重庆造。

8、孙像银元和袁像8/9/10银元在四川部分地区不流通。

9、卢比银币在川较受欢迎。

10、多地银币及香港小银币在川省流通行用。

11、前清川省无纸币。民国后始用军票。四川官银号纸币于民12年后发行。

12、列出了多个银行发行的各种面额纸币种类。

13、铜元中的黄铜,在民国后铸,清代“悉系紫铜所铸”。

14、民7-8年改铸百文,后改二百文铜元。

15、汉字十文/二十文为元年制造。

16、五十文系民国4年所造,青铜质。

17、老一百文汉字铜元为民国2年所造。成都厂造。

18、老二百文汉字铜元为民国7年所造。成都厂造。

19、制造川铭200文铜元时,曾熔化大量清代铜元,至写文章之时的1935年少见清代铜元。

20、新一百/二百文铜元,即川铭100文/200文铜元,由成都、重庆两厂一起制造。

21、1935年3月,蒋介石严令各军禁止制造货币,推行法币,并将地方钞票收回销毁,自1935年9月15日起,全部行用法币。

22、地方钞票10元换法币8元,限1935年11月兑换完毕。银元将化验成色,换取法币。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