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报》 1914年7月8日币制借款之议始于清季,承借者为英、法、德、美四国,所谓四国银行团也。额定两千万镑,未几而义师倏起,共和告成,财用之乏,益倍于昔,则亦商借巨款于四国团。日、俄嫉之,乃议加入,而四国遂变为六国,磋商经年,善后借款以成。然读者须知,此经年之中,币制借款之关系,始终未尝断绝,原约有效期满,必延期,以示羁縻不绝。大似名
《时事新报》 1914年7月8日
币制借款之议始于清季,承借者为英、法、德、美四国,所谓四国银行团也。额定两千万镑,未几而义师倏起,共和告成,财用之乏,益倍于昔,则亦商借巨款于四国团。日、俄嫉之,乃议加入,而四国遂变为六国,磋商经年,善后借款以成。然读者须知,此经年之中,币制借款之关系,始终未尝断绝,原约有效期满,必延期,以示羁縻不绝。大似名家着棋,先布空着,以备后应。及去年之冬,第一次借款将次用罄,乃通知五国团,谓将继续前议,是为币制借款之复活。及后,而政府之意,欲并短期内外债及行政费所不足者一一取给于是,于是议加二千万镑为二千五百万镑,而易其名曰第二次善后借款。及协议不调,乃以盐税收入甚丰,五国银团允以盈余归我,各省解款亦渐踊跃,行政经济不劳他求,种种说词,议于此中减去七百万,而定其额为一千五百万镑。又其后,以改革币制计画尚未确立而收回滥币,则除广东已挪用整理盐务费外,其余各省又拟令以地方名义,分别举债,则币制借款无须汲汲。此刻不及待者,惟此到期之短期内外债耳。于是又议减额为八百万镑,专偿到期内外债,而名之曰补助借款。此币制借款交涉经过之表面也。
八百万镑之议既出,银行团以闻于巴黎本部,本部电覆,力主前议,不允减额,以冀改变条件。周子廙(即周自齐)与商,迄无结果,此前月二十二日事也。商之再三,乃允为我垫款二百万镑,专偿短期外债,将来即于币制借款中扣还。此中原因盖甚复杂。第一,为欧洲金融之紧迫。美、墨之风云,巴尔千之纠葛,法国之发行公债,皆足以减杀五国团发行债票之力。第二,为制政府之另借。盖八百万镑借款既成,内外债一律清偿,则政府此后或将另行发行内债,或将以别种名义与他国另订借款,而流用于改革币制之途,则币制借款之议,或将就此消灭,而五国团乃失去其大宗营业。此为五国团之所最不甘心。第三,为监督权利之减少。今日各国之借债于我,非必信我政府,徒以其监督条件为可恃耳。币制借款成,不特可以加重盐务之监督,且可伸张其权力于币制一面,握我金融之枢纽。减为八百万镑,则此大利失矣。第四,为银行团自身之酬劳。银行团之日夕不遑为我奔走借款者,亦以其中有余利可图也。照第一大借款成例,实收为八十四,发行价格为九十,则银行团所得经手费为6%,以二千五百万镑计可得一百五十万镑,以八百万镑计,仅及四十八万镑耳。奔走一年,所得仅此,未免心怀不足。凡此皆其不允减额之大原因也。或谓然则何以又允垫款?此其中原因,盖亦甚复杂。一则可以维持币制借款,使我不生异心;一则救我燃眉,坚我信用;一则使我困于短期内债,促我订借币制借款;一则垫款即由五国银行团派出,而我短期外债之主顾,亦以五国银行团为多,不过帐簿上一为推划,其事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