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畅行大小银圆议 1896年1月27日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5-08-09     5
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1896年1月27日《申报》:万物莫不各具盈虚消长之数,知天下之务者,与时变通调剂之,使得其平,而后无畸轻畸重之患。方今制钱短绌,各省皆然,以至银价日低,钱价日高,向时足钱1000可兑银六钱五六分,今则涨至七钱四五分, 英洋一元可兑足钱1000零数十文,今则渐减至900数十文,甚有减至800数十文者,无论贫富,咸受亏耗,实为数十年来所仅见

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1896年1月27日《申报》:


万物莫不各具盈虚消长之数,知天下之务者,与时变通调剂之,使得其平,而后无畸轻畸重之患。方今制钱短绌,各省皆然,以至银价日低,钱价日高,向时足钱1000可兑银六钱五六分,今则涨至七钱四五分, 英洋一元可兑足钱1000零数十文,今则渐减至900数十文,甚有减至800数十文者,无论贫富,咸受亏耗,实为数十年来所仅见。

推究制钱所以短绌之故,一由于铜匠销镕,以造铜器;二由于匪徒镕毁,改铸小钱;三由于各省钱局,久未开炉鼓铸,辗转剥蚀,日见其少,天下之物,多则见为贱,少则见为贵,况钱为国宝,天下仰以流通,一日不可少乎?各自贤长官知奸侩垄断之足以病民也,纷纷出示禁止,有禁贩钱出口者,有禁高抬钱价者,如湘抚陈佑民中丞委饬岳州等卡,严禁现钱出境,以敷内地之用。倘有将湘省制钱私自贩运出境,一经各局卡查获,悉数充公,并将人船扣留,治以违禁之罪。

芜湖县李邑尊亦出示晓谕,凡商民携带制钱出外,至多以30千为度,有逾此额数运载他往者,即照私贩论罪。复禀由关道谕饬常关各口,一体查照办理。

本邑江海关道黄幼农观察俯念时艰,洋元跌落太甚,大与市面攸关,因特出示谕禁,略谓:市面贸易,皆赖以洋元,而洋价之上落,随制钱之多寡以为转移,向来作价公平,近来每元仅见950文,为从来所未有,总因奸匪私铸销毁,或有囤积居奇所致,若不设法禁止,何以整市面而便民生。除函致税务司暂停运钱出口执照,并谕上海县札谕钱业董事,议定洋元公平估价,此后不准肆意再行短少云云。

窃观各宪谆谆告诫,弥见关心民瘼,因时布政之至意。惟于救弊补偏,规划久远之图未为独得骊珠,盖居今日而欲肃圜法、裕民用,非广铸银圆、畅行银圆不为功。若禁贩运、议平价,不过但顾目前,终无以调剂之使得其平也。华洋通市,外洋银钱流入中国,除夹铜、生银不能通用外,轻重有准,无补色贴水各项名目,整齐划一,商民咸称利便。在通商之初,仅苏杭等处可以通用,后则愈推愈广,到处流行。

查外洋铸银,必搀铜质数分,否则,其声不能清越。自洋钱盛行,而中国以纯银与彼交易。数十年中通盘筹算,暗受亏耗,不可数计,识时务者屡建言谓,宜仿制银圆,使利不外溢,迄未举行,南皮张制军督两广时,始创铸银局,向外洋购机器,仿西法自行制造。移节两湖,复设局鼓铸,一遵前法,此实为中国整顿商务、挽回利权之要图。而今日制钱短绌,苟能广铸大小银圆,即可以补制钱之不足,尤为因时制宜之要政,不揣固陋,窃成刍议数条,以贡千虑一得之愚,想当局者或有取尔也。

一、议添设铸银局,以广鼓铸。方今仅粤、鄂两省设局仿制,所出不敷于用,自京师以及各直省各设一局,花样、轻重一律从同,铸明何省制造字样,以为分别。遇有花样不清及声哑一切等病,当时刷剔入炉重铸。

一、议禁用宝银、碎银,以归一律。中国向来用银,然有湘平、漕平之不同贴水、火耗之名目,市侩逞其奸,民庶被其累,甚属不便。今欲广铸银圆而不禁用宝银、碎银,则银圆之流行必不畅旺,宜晓谕天下,凡纳粮、完税官私各项均以银圆为准,未铸之银,一概不准通用。

一、议禁用英洋,以收利权。查泰西各国,各用本国之洋,中国不知此例,贪其利便,受耗已久,今果自行仿制,广铸银圆,即宜引照公法,照会西商,严谕海关,外洋银圆一概不准进口,所有中国现有之英洋、本洋,限一年为期,由民间就近交本省铸银局,换取本国银圆,逾期作废。收回之本洋、英洋,即由各省铸银局入炉镕毁,改铸中国银圆,通行各处,以昭划一。

一、议小银圆之价准大银圆为涨落,以符向章而杜流弊。大银圆之外,有半元、四开、八开、五分等名目。向来大银圆一元况小银圆十枚,而小银圆兑钱之多寡,悉以大银圆为准。如每元兑钱1050,则每角兑钱105文,银钱之价相准,故民间咸乐通用。近年以来,忽有贴水之名,此或由铸银之处,急于流通而不知适从其弊,今宜重申旧章,凡小银圆之价,悉以大银圆为准,禁止贴水等名,则可除市肆侵渔之弊而民间咸称利便矣。

一、议酌定兑价,以祛宿弊。向来,每元可兑制钱1100有奇,今钱钞缺难复其旧,每元兑价宜以1100为上落,至少不得在1000以内酌两用中调剂,得平于商民,两有裨益。

一、议设立公估,以杜挑剔。市肆无论用银用洋,每多挑剔,民间多受其欺。今既一律改用银圆,难免无不肖市侩有意挑剔,是宜设立公估之所。凡银圆既经公估,无论官私各项,可以一律照纳,以杜异议。

凡此数者,如窥豹之略见一斑。然当局者果能由此变通,斟酌损益,务归尽善,则所以修圜法而充国用,整市面而便民生。岂外是哉?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