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鼓铸银圆诚为便民之举 1895年11月19日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5-08-09     3
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初三日/公元1895年11月19日《申报》:自来利国便民之物,莫要于钱;而周流无滞之物,亦莫过于钱。虽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而舍此必至寒无可衣、饥无可食,且上无以施下、下无以输上,国几无以为国矣,故钱所以称为国宝也。然钱之为用虽大,只能核其数,而不能尽数取携也。民之用钱也,不过数文、数十文、数百文而已,故过多则必合价而用金银,诚

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初三日/公元1895年11月19日《申报》:


自来利国便民之物,莫要于钱;而周流无滞之物,亦莫过于钱。虽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而舍此必至寒无可衣、饥无可食,且上无以施下、下无以输上,国几无以为国矣,故钱所以称为国宝也。

然钱之为用虽大,只能核其数,而不能尽数取携也。民之用钱也,不过数文、数十文、数百文而已,故过多则必合价而用金银,诚以金银既便于取携,而又可以济钱之不足。然金银虽并重于世,而金贵于银,且少于银,故近世交易,鲜有用金者。欲散用者,非钱无以分银,欲聚用者,非银又无以合钱,散聚分合之妙,银钱之为用,于是日紧,银钱之为用,于是相济。然人之用钱,自一而十而百而千,显然可明有利无弊,而用银必以两计,由两而分之为钱,由钱而分之为分,由分而分之为厘,分厘为毫,分毫为丝,及至忽、微,再无可分。而人之用之者,每苦其烦琐,而且不能划一,色则有高低也,平则有轻重也,在往来贸易者,自有一定之折算,反无累黍之差。

而民间虽用,自两以下者,为数愈小,吃亏愈大。民有所吃亏,即不得谓之便民之举,上既无以变通,民遂苦于暗耗,非善策也。自吕宋以洋圆来华,名之曰本洋,每圆合银七钱余,准以银价出入划一,民甚便之,然惟行于通商之地,不能各省通行。近四十年来,盛行墨西哥之鹰洋,虽北五省及云贵等处尚未通行,而所用之处已较本洋为广。当咸同之间发匪扰乱,银根缺少,本洋每圆换钱,多至1700余文,近虽绝无而仅有,作价尚较鹰洋为大。

然价虽大于鹰洋,色虽足于鹰洋,而究不能敌鹰洋。来源之多,本洋于是日渐稀少,而至于无,亦时局之一变也。又有对开之洋二圆抵鹰洋一圆,实者足色,虚者减价,日本又创兴小洋,分一大洋之五为二十钱,又分一大洋之十为十钱,极之五分抵十钱之半。

香港亦有小洋多种,来华民间使用,可谓便之又便矣,民虽便于所用,俾外洋得以畅销,而究为外洋所来,不特各省不能敷用,即所用之地,明受其益,暗受其亏,以折色之银换我足纹以去。通行以来,我银之暗耗者,奚啻亿万计,况初来之洋,似无甚吃亏,乃久而老板矣,又久而哑板矣。贴水减价,种种不一,势必至于炉冶为银,而后至此则源源而毁,彼则源源而来,利源之外溢,曷有穷期。

现在,尚嫌鹰洋、小洋之所以未广,致各省之人不能便于使用,然犹幸通行之未广,受耗犹浅,若再久久行之,势必各直省皆舍银而用洋,则利源之溢于外洋者,不更大耶?既不能禁民之不用,自不能绝外洋之不来。若欲挽回利权,以为便民之举,自非开炉鼓铸不为功。当光绪十五年,张香帅总制两粤时设局鼓铸大小银圆五种,小者现已通行,而日本、香港之洋已日见其少,惟大者曾不数见,总由鼓铸不敷之故,苟能数浮于市,当亦如本洋之见,夺于鹰洋,而鹰洋亦自日见其少矣。

去年易侍御奏请,就沿海富庶地方集股,开局鼓铸,已奉俞允。想各省一时款项所以来闻举动刻惟鄂省银圆已出,纹花纹精细,银色高洁,与粤省所铸一律,分五等,一面铸清汉文“光绪元宝”四字,曁汉文“湖北省造、库平几分几厘”字样,一面铸团龙纹,并附铸洋文,均系选用化学洋匠详加化验,轻重既准,成色亦好,与外洋各国所铸上等银钱,精美无二。张香帅已晓谕各处通行,从此,风气一开,各省将接踵而起,外来之洋不绝而自绝矣,此亦收回外洋利权之一急务也。通行之后,不特钱筹、钱票自无倒闭遗失之虞,并现在市上现钱到处缺少,小洋一多,更可以补钱之不足,不亦不举而三善哉?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