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令市面(有节删) 1893年7月24日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5-08-09     10
光绪十九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893年7月24日《申报》:先令者,何英国通用银圆也,每枚重一钱七分,即沪俗所谓银四开,英俗贸易用小金钱,其名曰“镑”,每枚重二钱一分七厘半,一镑可易先令20枚,每先令可易辨士12枚。辨士以铜为之,又分而为八,自与中国通道,中国商人之向英人购货者,例以宝银合先令价值而付之。宝银贵,则中国赢;宝银贱,则中国绌,自然之理,无可强为

光绪十九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893年7月24日《申报》:


先令者,何英国通用银圆也,每枚重一钱七分,即沪俗所谓银四开,英俗贸易用小金钱,其名曰“镑”,每枚重二钱一分七厘半,一镑可易先令20枚,每先令可易辨士12枚。辨士以铜为之,又分而为八,自与中国通道,中国商人之向英人购货者,例以宝银合先令价值而付之。宝银贵,则中国赢;宝银贱,则中国绌,自然之理,无可强为。

犹忆二十年前,每银一两汇至英国,值七先令几辨士,今日则只三先令有奇,是故,以前银三两数钱或四两,可抵金镑一枚,至目下而金镑价至五两有奇。综而计之,前者,货之需银100万两者,今则需至140余万两。噫!先令如此之贵,宝银如此之贱,而谓华商尚有利益可沾乎?而谓银钱之流出外洋者,尚可遏抑乎?

说者谓,宝银,银也;先令,亦银也。彼不过铸一人面于其上,旁錾先令二字而即腾贵若此,坐使中国宝银之贱,几如粪土,计宝银一两只值英银一钱六分余,加之印度之向用银钱者,近亦议以金镑行使,他日者,镑价愈贵,则先令亦随之而愈贵。呜呼噫嘻,再阅数十载,不将使中国民人所有之财帛悉数委之于欧西乎?

或谓,先令,亦银也,彼不过铸一人面于其上,旁錾先令二字而即腾贵若此,我中国曷弗亦另铸银钱行用,如银之重一两者,錾上三两、五两之字,即可作三两、五两行用,安在不可以敌?英人不知,轻者自轻,重者自重,以轻者而强指为重,不特英人不能见信,亦何以取信于我华人?无已,则有一法焉。考光绪十八年海关总册,凡洋货之入中国口岸者13511万1000余两,以宝银作先令,所亏何止数千万两,以一岁而亏至数千万两,积至数岁、十百岁,遂渐亏耗,将何由挽此狂澜耶?

查海外来源,推洋布为巨擘,哆呢次之,盖洋布物美价廉,故自富室以迄穷檐,无不用以为家常之服。哆呢虽稍贵,然御冬之具,亦所必需,是以源源而来,皆可销场畅旺也。

顾棉花产于内地高原……华人素无织布织呢之局,只将货贩之出口,俟织成后,重复贩来,是即先令不致受亏,而水脚、关税用钱以及种种开销,使费逐渐加上,已觉价值过昂,况加以先令如此不平,而谓所耗不太巨耶?

今者,上海已设纺织局,用机器织成布匹,而昔年左文襄秉节关陇,亦曾用羊毛织哆呢,然通国二十一省中,360余兆人民以每年人需洋布哆呢1000文计之,即销至30600余兆文,坐令大利尽入外洋,而中国日以瘠弱……

更有一说,中国而苟不能广开纺织之局,以遏洋布来源,则当于定货时更易成章,议定每箱宝银几百、几十两,勿复以先令计算,或者可不致利源外溢。先令虽贵于我,华商若风马牛之不相关乎?

虽然此二者也,全赖乎中国之能富强,富则纺织之局可大开,以塞西人之来路,强则可使西商詟【恐惧】服,而以宝银作货价,免使耗蚀。

夫资、财二者,皆不能,则惟有任西人之垄断居奇,以一两宝银作为英银五钱六分之谱而已矣。呜呼噫嘻。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