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年五月十八日/公元1884年6月11日《申报》:自外洋互市以来,银钱之入口者,流通市面,与内地纹银并行,惟价有涨落。初行之时,每洋钱兑钱不及1000,其故由于内地乡僻之处不甚行用,且纹银价贱,以洋钱合银,库平不过六钱七分,而银色又非十足也。咸丰年间,粤患起事,遍扰东南地方,残破洋货之入口者销售不多,内地出产之货贩出外洋者亦少,故洋钱来源不旺,而民间
光绪十年五月十八日/公元1884年6月11日《申报》:
自外洋互市以来,银钱之入口者,流通市面,与内地纹银并行,惟价有涨落。初行之时,每洋钱兑钱不及1000,其故由于内地乡僻之处不甚行用,且纹银价贱,以洋钱合银,库平不过六钱七分,而银色又非十足也。
咸丰年间,粤患起事,遍扰东南地方,残破洋货之入口者销售不多,内地出产之货贩出外洋者亦少,故洋钱来源不旺,而民间通用已久,转需之亟,故一时涨价,至每圆可兑钱1500至1800余文。平定以后,生意渐盛,骤然拥挤,久而两项相济,始得其平。银价无甚起落,则洋价之值亦视银为伸缩。近时1100数十文正为适中之数,故多年不改也。
顾自通用洋银以来,奸民作伪,往往以铜质搀杂,出而害人,稍一不慎,真赝混淆。从前,业钱庄者,其师授徒,必教之以看洋,而通行者仅有人。而钱入钱业中,分图立说,色色剖析,订而为书。学徒朝夕揣摩,久而眼光所到,自无舛误。
同治初年,行用鸟洋,而人洋日渐消磨,年少一年。因人洋久无新铸,其所镌年份在1860年以前,而鸟洋则近年犹有鼓铸,故一则渐行渐多,而一则愈用愈少也。然钱业但有教看本洋之法而无教看鸟洋之书,是以鸟洋之伪者最易瞒人,而造作铜质者,得售其鬼蜮之奸耳。
顾铜洋亦有两种,其一为刻板自铸,以纯铜为质,而外以银箔包之;一为夹铜,将洋钱劈分其半,去其中之银质而灌以铜铅再合之。要之造作者不甚值钱,若夹铜,则在三四五六成之间,而此等生意不敢在通都大市之中公然发卖,必于乡镇荒僻处营治密室,开炉鼓铸,四方之人,有需此者,不招自来。然两项之中,又为夹铜、夹铅销场为广,纯铜究易察别,而夹板较可模糊也。
尝有人言赌局者,必先自备钩鱼之饵,若辈空手营生,那得真实资本以为炫惑之具……
又有所谓台州土板者,有银八成,与生银板相仿,看洋者易于辨,而其本质尚非过低。既有八成之土板,即能铸纯铜之假洋。推而言之,何地无奸民,即无地无铜洋,固不必深究其来历也。
沪上小钱店每于闹市之中林立开张,生意无过兑换出入,稍沾每元十文五文而一切开销,少则七八百文,何一日之长,安能有此所恃以补苴者,搀和小钱与过客兑洋故意减损一二十文,至于铜洋,则买洋之时断难搀用,盖一见即知,比及掉换,有坏本店名声。然使买洋者指明铜洋,则店中亦未尝不与交易,盖铜洋价值,上下一二角者,所在多有,或能以贱价收之而加价售出,其利高于兑换所得,故小钱庄必无贩卖铜洋之事,而仅于门口兑换收下积存者,非笃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