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银钱期票之弊 1882年4月15日

【清末民国媒体舆论文章】 2025-08-08     8
光绪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1882年4月15日《申报》:市上交易,行用银钱,不以现,而以票,盖取携带之省便,而又因经纪之人动贪小利,以现银、现钱出入,则银色之高低,平头之折耗,钱串之大小缺数,几次盈兑,必多贴钱,故持票以往来,或收或付,但须过账,而其中一无折损也。然而世风浇简,奸商遂从此生心。初则于本地店家装饰场面,以期市上之相信;继而由本地推荐,

光绪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公元1882年4月15日《申报》:


市上交易,行用银钱,不以现,而以票,盖取携带之省便,而又因经纪之人动贪小利,以现银、现钱出入,则银色之高低,平头之折耗,钱串之大小缺数,几次盈兑,必多贴钱,故持票以往来,或收或付,但须过账,而其中一无折损也。然而世风浇简,奸商遂从此生心。初则于本地店家装饰场面,以期市上之相信;继而由本地推荐,渐与各帮往来,买卖既多,收付必大,其始,数十百两,但以寸纸书券而市上可以通行,收其票者持往照验,一诺即不复多问,到期往兑,居然如数付出,积久皆然,则收者且竟不照票,迨期到,或向其收取,或转用于人者,于是,招牌愈老,生意愈通。实本千金,不妨作数万金之交易,而票之万金、千金者,亦可通用于市,即各码头、各行铺中,闻其名者,亦遂乐收其票,此汇彼划,与现资初无少异。

乃其后出票既多,忽然倒闭,外则众口折本,而内实搬运一空;数年辛苦,所以立场面、做声名,无非为此一旦之攫夺。计而收紧者,大受其累,假使票数巨万,倾其资本货,具产业而犹不足倍偿,则势不得已而一齐倒闭者有之。此亦可见人心之不古而市风之一浇也。顾此等出票之人,其初作生意时,即已存心如此,受累者徒自悔其轻信耳。

若夫殷实之东、勤谨之伙,安吨数十年,生意四通八达,所出银票得之者视为至宝,寸余之纸,不过涂抹十数字,钤以图记,而有若部颁执照、官给文凭者,然亦忽然倒塌,无异废纸。若数至千金以上或经官道之后摊算分偿,尚有一二成可给,其为数几微者,则竟一两不能到手,盖倒账告官,亦凭势力之大小以定有无着落。事经断结,必尽大户,而后可以及小户,附追者往往吃亏也。

第此等倒塌,必其实有折阅,不能转动而始及。此其平时贸易之亏绌与伙友之宕空,必先外强中干,所持出票之银,不即见底,乃能支撑,一旦有逼其巨款现银者,则势不能不倒也。较之专为场面,诱骗多年而藏匿自肥者,其居心之险夷【崎岖与平坦,引申为艰难与顺利】,固不啻天壤。

生意道中,以钱业为大宗,往来亦最多,各行买卖货物皆藉钱业为挹注,而经现银之累赘,概用现银,必以钱庄出票为贵,而本店向钱庄兑银之票次之。盖庄票到期即付,不及期且可贴息改现,而支票则不能着落,钱庄苟复之曰,某让尚未付来,本号无可兑也,客止唯唯而退,故不如庄票也。若并非支票,而本店自出期票,则有票典无票,且不通行矣。顾市上之所以重庄票者,大抵庄东结实、开设有年,汇划之款遍于各省,是以信之耳。然钱庄苟有亏空、出票甚多,而到期付现并无如许存银,即不须付现,而过账不通,千头万绪毕集一时,亦有被逼而倒者,既令其东有财且爱惜声名,庄虽闭歇而银必清还,亦将俟官司屡讯之后一月二月之期,然后兑出,受累已属非浅。何况东伙皆逃,控状累累,无从辑获者乎?

故市上行用票纸,终不如现银现钱之妥当也。无已,其惟仿银行之法,由银行出票,以散于各钱庄而通行于市可也。盖商人创立一业,不必拘定资本之多少以为生意之限量。本银一千可作五千之贸易,本银二万可通十万之经营,其创业者出本,若十其家之根柢,必不止于此数。若仅有店中资本,此外一无长物,则其在市面之中,作生意倍蓗于资本者,但凭同业之相信,一纸作凭而已,设有不测,何以为尝?此种场面,本不可靠,徒于经营中多设一陷人之井、害人之局耳。

今有银行散票之法,则殷实之户以家中产业抵押,值十万者,于资本外多作十万;值一万者,于资本外多作一万,且银与票银并流市上,无一而非实款,则安有倒塌之虑哉?盖有银行抵押,则不能经营之呆产,皆为流通之银钱,而且不惟钱业,即他业亦可向抵,钱庄与他业往来,亦可援银行之例。如此辗转通行,则票无空出,欠有抵物,空排场面不得出而售骗人之术,而世道自此整顿矣。

因昨报录汉阳禁止期票作弊告示,为述此事之大概云。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