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公元1874年3月10日《申报》:近日,西商论及上海钱票一事,或者曰,不如发票时在票上注明其银原归何人收纳,至期满,收者先签名,而后纳银。遇原收票之人欲过与他人,则在票上注明,纳银时仍须复收者亦签名于其上,俾庶臻稳妥,不启偷纳之隙也。此议并非无理,然西人签名之词,华人难于辩明真假,故亦难于施行也。或又曰,不如仅以现银之票通用
同治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公元1874年3月10日《申报》:
近日,西商论及上海钱票一事,或者曰,不如发票时在票上注明其银原归何人收纳,至期满,收者先签名,而后纳银。遇原收票之人欲过与他人,则在票上注明,纳银时仍须复收者亦签名于其上,俾庶臻稳妥,不启偷纳之隙也。
此议并非无理,然西人签名之词,华人难于辩明真假,故亦难于施行也。
或又曰,不如仅以现银之票通用,欲与西商合议,非现银之票不收焉。此议也,若使果行,而于生意之流通未免太有关碍矣。
夫银钱之行用者,所以使物产易于流通对换也,使国无此通行之物,则贸易相通,只有以物换物之法。银两缺少,而货物为之阻滞,钱贯充盈,而货物为之畅流也。银钱两票之为用,乃所以稍加弥补银两不敷之计也,其事非仅中华一国,所通行者,泰西各邦亦行之已历年不少矣,而其通行,尚倍蓗于中国。上海西商各银行所发钞票,已经华人习见惯用,泰西之以纸银加补通银者,乃正以此法耳。即如伦敦京城银行,名英国银行者,其发票习为常例者,殆多至2000万镑之数,合银,则有6000万两之大也。斯票照例可当现银清账,国人用之,便且有利,故国内通用之银亦大为增益。该票因能随时取银,故能如现银一般通用,收票人多视如现银而藏焉。其票虽常至该银行以换现银,而以出入之常数合算,所流行于外者,亦大抵仍如前数。
至于其他银行,亦一例发出钞票,虽无特例,使人视收票如收银。然各银行本银既巨,而商人之取用,实与收英国银行之票相同也。观于此,即英一国所流用之银票,实不可以数计,若与中国比衡,则大有不同。
中国所用银票,皆有定期,而纳银者,亦皆照期往兑,不至迟,亦不能速,是以各家放票于外者,亦大为较鲜【少于】于泰西也。然中国既经设有此法,以稍补银钱之缺,而岂有蓦然废之之理乎?吾所望于中国者,则于日后其将效泰西钞票之举,以冀补银两之不敷,可藉广益贸易之流通也。
然欲广行此法,务须发票之庄本银较富于今,庶令取用者无疑意,无定期,而票事自归稳当矣。如前所言,英国银行一座,其本银在4500万镑之谱,其他各银行,亦以500万、1000万之数为率也。中国若于日后凑集银两,合设银行公司,倘能如是之大,则钞票之事,亦一例可定而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