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疆币制情形1944年左右(一)铜币跟币之鼓铸。乾隆时代,新疆铜币以助饷需,回乱时销毁殆尽,平定后制钱缺乏,市面周转不灵,始开炉铸造铜币,复铸银币、金币,以助流通而补饷项之缺乏。甲、铜币:铜币之铸造厂有三,兹以开办之先后略述梗概。一、阿克苏铜币光绪四年,张曜于阿克苏,用库车、拜城之铜。其后旋办旋停。自光绪四年至十三年底,得净铜三十二万
清末新疆币制情形
1944年左右
(一)铜币跟币之鼓铸。
乾隆时代,新疆铜币以助饷需,回乱时销毁殆尽,平定后制钱缺乏,市面周转不灵,始开炉铸造铜币,复铸银币、金币,以助流通而补饷项之缺乏。
甲、铜币:
铜币之铸造厂有三,兹以开办之先后略述梗概。
一、阿克苏铜币
光绪四年,张曜于阿克苏,用库车、拜城之铜。其后旋办旋停。自光绪四年至十三年底,得净铜三十二万五千四百六十五斤,成钱四万五十七千二百余文。后以阿克苏炭告缺乏,乃移厂于库车。
二、迪化铜币
光绪十二年六月始钱,采南山及库车、拜城之铜,月出红铜钱五万文【四百文合银一两】,每年可铸一万三千二百串文,耗铜十一万九千八百三十二斤。除发铜价及造费外,尙亏银九百余两。光绪三十四年改铸当十铜元,四十枚当红钱四百文,准人民纳粮完税。
三、喀什铜币
光绪十三年开办用喀什、叶尔羌各属之铜,一岁中需铸铜五万六千八百三十斤,铸成红铜一万六千两,每年除铜价及工本外,尙有盈余,少则数百两,多则一千二百两。
乙、银币:
回民交易原用制钱,渐事用银两,而成色高低、分量轻重,骤难辨晰,奸伪日滋。阿古柏窃据回疆,创铸银币,名日天罡,其式圆如饼,中无方孔,成色分量任意低减,图售其奸,故市价相权不能允协,回民苦之。左宗棠饬张曜于阿克苏改造天罡,民以为便,其后迪化、喀什亦相继鼓银币,分述如下。
一、阿克苏银币
光绪三年,张曜驻兵库车,辩理善后,奉令改制天罡,用铜模捶银成圆,背印回文足银五分。后制一钱,一面印好银,一面制足一钱,皆用回文,人民皆乐用之。
光绪十九年以阿克苏红铜缺乏,流通不畅,开炉铸币,每圆重一钱、二钱、三钱、五钱四种,一面铸光绪银元几钱阿克苏字样,一面用回文铸如上。
二、迪化银币
光绪十五年,巡抚魏光焘始铸银元,有五钱、三钱、二钱、一钱四种,一面铸光绪银元迪化字样,一面回文铸如上。
三、喀什银币
始于光绪十九年,有五钱、四钱、三钱、二钱、一钱五种,一面铸光绪银元几钱喀什字样,一面用回文铸如上。
丙、金币:
新省全恃协饷支持全局,光绪末年,饷不足,且不能按时解到,每遇伊、塔二城及标营、陆军请饷,无法应付。俄人乘机以其金元银票重价居奇。
光绪三十三年,藩司王树采购砂金,试铸金元,补饷需之不清,供市面之流通,重一钱、二钱两种。一钱者抵银三两,阳面铸饷金几钱,阴面铸□边加回文饷金几钱。
开铸之初,月出五千零一两,由铸银炉附铸,不须加支鼓铸费。惟发行后均被市间收存,不易再见,流行不久郎告停铸。
(二)衹币之发行。
纸币之发行,始于巡抚刘锦棠,发行于迪化,其后伊黎、喀什、阿克苏相继发行,分述如下:
甲、迪化纸币:
新疆北路原行使内地之制钱,嗣因制币缺乏,改用天罡银元,制钱益行阻滞,伊、塔一带制钱竟至绝迹。刘锦棠乃发银一万两,饬于省城设立官钱局,行使红钱票,派员赴吐鲁番、焉耆、库车收买红钱,解省运用,欲使南北钱法统一律。
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开局,共发成本二万五千七百两,先后行钱票一万三千张,每张红钱四百文,合银一两。后又印票三十万张,除换回破票及缴存司康外,每年市面发行多至五六万张。
光绪三十四年,藩司王树枏乃扩充办法,于省城设官银总局,镇迪、伊塔、阿克苏、喀什四道各设大局一所,府厅州县除蒲犂,始婼、新平(今尉犂县)、霍尔果斯不计外,余均设分局一所。总局由藩司督办,大局由各道督办,分局由地方官曁绅商为董事,发成本一百二十万两,六成官票,四成金银铜钱,其营业周汇兑放款,订有设局章程及放款汇寄章程,意仿银行之制,以谋金融之流通而增司库之收入也。
彼时纸币较少,市间交易仍以纹银为主,辅之者有银元、红钱及铜元(每枚值红钱四文)三种。
乙、伊犂纸币:
伊、塔原亦行使制钱及当地所铸之红钱,与当十当百之大钱,俄人占据以来,市面之钱多被俄商吸去,改用俄国纸币(俗称俄帖),流行市场。
光绪十四年,伊黎知府潘效苏禀请恢复制钱旧法,将军色楞额亦愤俄帖充斥,大为漏厄,奏请设官钱局。
潘明年于绥定、宁远各设官钱局一所,发成本八万两,甘肃运来制钱二万四千串(因此钱黄铜搀铅,俄人不重此也),印发钱票十七万五千张(俗称伊帖),抵银十七万两。
钱票有一千文、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四种,其票皆以油布为之。初发时,银票五百文抵一两,旋因用者不踊跃,改一千文抵银一两。于是钱票日益流行,俄帖势力稍杀。
其后增设惠远官钱局,又裁绥极定局并入惠远局。
光绪十九年印新票十万张,抵银十万两,以收回旧票。
丙、喀什阿克纸币:
光绪十四年,喀什设官钱局,由藩司发成本银三万两,并印发洋纸花票四万张,每张红票抵银一两。旋又由省领印油布花票三万张,前后概作成本,其后交津商聚兴永承办。
李寰 《新疆研究》,卷下,页 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