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了甘肃砂版的一些产地归属及时代背景方面的内容。
本文转载自1884钱币网论坛。2017年5月31日
甘肃砂版是铜币中的冷门货。本身东西少,很多品种基本没人见过;可考证的文献资料不足,而广为传播的信息又有诸多以讹传讹的内容;玩的人少并且缺乏交流,不同的人意见不一。作为甘肃铜币收藏和研究的重癌患者,一直在关注这个领域从未离开。偶尔写些东西,也不像以前一样公开出来。
甘肃砂版始于天水盛于天水,兰州作为省城反而落在其后。其实就兰州铸造砂版这个领域,对我而言一直偏弱,我更熟悉的还是天水铸造这部分。然则近两年承蒙老乡们关照,陆续把一些东西均友情相让集中于我手。无以为报,特将自己对兰州铸造砂版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旧文,整理后抛出来,为这些友情相让我东西的同好表示感谢,同时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信息普及,希冀有些猜想能被证实或后续能有新发现。
本是胡说八道,见解不为人喜,原题为“胡说甘肃砂版之兰州铸造”。而我又确实不姓胡啊,那就干脆叫“张说”好了。
文章写作上告别以前自言自语一贴说尽,没有互通交流的情况,这次试试采用连载形式,初步预计分为11个小章节,抽时间陆续更新。欢迎各种拍砖交流来插楼。
一、目前钱币圈对兰州砂版之认知
关于甘肃沙版的铸地区分问题,没有文献记载,一直也未形成公论。
之前公开发表最详细的关于铸地区分的看法,当属人行陇南地区中心支行的冯旭光、白伟东、崔文轩先生2001年在《甘肃省钱币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专辑》中的署名文章《关于甘肃沙板的两个问题》。文中从二十文沙版入手,主要以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根据币面图案特征来推理,得出结论为与壬戌年造设计相似的四式二十文沙版,为兰州铸造。原文截图如下:
这种说法的根基,在原文中表述如下:壬戌年造贰拾文沙板,泉界公认为兰州所铸,似无争议。而似无争议的原因,大概就在于现有文献记载(下文会详细介绍)兰州造砂版的时间为壬戌年(1922年),思维中可以很顺其自然的推理而得,壬戌年造的砂版,应该就是壬戌年造。
同样,在广为发行的《中国铜元谱》一书中,段洪刚先生在甘肃部分,将壬戌年二十文砂版标注为甘肃沙版铜元中唯一不是孔繁锦主持铸造的一种,主持者是陕甘督办陆洪涛,铸于兰州。
壬戌年造砂版基本被主流认知认为是兰州所铸。连带着与壬戌年造设计相似的八年、十年、民国纪念三种砂版可能也是兰州所铸。此说在一定范围内得以作为基础结论,但是不是真的如此没有任何疑问?这其实是很值得推敲的,待下详解。
二、甘肃省城兰州铸造砂版之情况略考
对兰州铸造砂版的资料考证,追其所出,第一手的资料基本为如下两处:
一、慕寿祺(1875——1948,清光绪癸卯(1903)举人,先后历任甘肃民政长署秘书长、甘肃善后会议代表、省政府顾问、参议院议员、参政院参议、甘肃省通志局副总纂)先生1936年成书的西北巨著史书《甘宁青史略》(兰州俊华印书馆刊行)。
原文记载:壬戌年(1922年)秋七月,兰州铸沙板铜元。兰州市所用,皆外省当十铜币,旧时制钱偶一行使,以找零头耳。民十二年秦州仿四川模型铸当二十及当百铜币流行于陇东各县,本年八月秦州当二十及当百铜币发现于兰州。督军陆洪涛苦无术以抵制,皋兰绅士张应选献策曰:彼能铸,吾独不能铸乎?洪涛委应选为铜元局总办开炉鼓铸。其初形式与外省同且纯用红铜,比秦州之用黄铜更上一层矣。洪涛大喜,令其扩充。从此改用黄铜,复掺以沙,其恶劣为中国所无,民众呼之曰:沙板铜元。而文银一两止换沙板两串。
除史实记载外,慕先生还评曰:国家严私铸之律者,所以防奸民也。今不闻奸民之盗磨取融,而阃外将军私自鼓铸,既有秦州之大板,复有兰州之沙板,比于鹅眼、綖环尤为薄劣,入水不沉,随手破裂,币政之坏,莫此为甚。中央曾莫之问,甚非所以爱养闾阎,通惠商贾也。
慕先生并援引《魏书·高恭之传》:自顷以私铸薄滥,官司纠绳,挂网非一。之句发问:今之有司何如哉?最后评曰:古云,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陆督铸铜元,包办者纷纷而起,甘肃旧制钱悉化为沙板矣。
二、魏绍武(陆洪涛督甘期间曾先后担任其亲军统领、督军署军务科长、参谋长及卫戍司令)先生1962年发表于《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中的回忆文章《陆洪涛督甘始末》。
原文记载:陆在对陇南镇守使孔繁锦铸造当廿当百铜元无术抵制情况下,乃采纳皋兰绅士张应选之建议,设铜元局以开财源,派万宝成为局长,开炉铸造各式铜元。起初纯用红铜,质量较佳,流通市面,尚称稳定。后以原料不敷,遂渐掺用劣铜,而只求数量日增,不顾质量好坏,兼以投机商人暗中仿铸者甚伙,因此,劣质铜元充斥市面。由于字迹模糊,多有沙眼,人人呼为沙元或沙板,其质量之劣,为当时各省所未有。因而币值下降,物价上涨,如买一根葱,亦需数十铜元,市面金融之紊乱,至此已达顶点。陆亦感到害民甚深,又命机器局机制优质铜币,逐渐收回劣质沙元。
上述两段原文皆保持原样呈上,未敢增删修改包括错字。尤其慕寿祺先生的记载和评论,读来如甘霖入喉。此段中壬戌年即民国十一年兰州仿秦州铸砂版,故秦州铸币当早于民十一年,据1939年《天水县志》记载,九年镇守使孔繁锦铸砂版。故原文中民十二年的时间当属记述错误。除此外,两个资料中的信息非常一致,且两位作者均为当年亲身经历而非道听途说,所述情况当属可信。
除上述两段外,目前个人所见其他文章中的论述,说法不清不标出处,想来皆是引用摘抄或再次摘抄。此处不得不感叹今人之干脆直接,懒惰粗暴,人心不古矣。
三、扑朔迷离的壬戌年是否为兰州所铸
在第一篇的最后我写了一句话:壬戌年造砂版基本被主流认知认为是兰州所铸。连带着有种说法,与壬戌年造设计相似的八年、民国纪念、十年、三种砂版可能也是兰州所铸。因为八年、九年(民国纪念)、十年、十一年(壬戌年)是非常呈现顺序分布的,乍一看相当合理。但继续深想此说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1、甘肃砂版铸造始于孔繁锦,孔于民国八年冬到天水,民国县志载九年孔于天水铸砂版,所以八年这个时间其实是虚指,就如同甘肃三年百文砂版的纪年,也不可能是民国三年铸造一样。而陆督造币,上文资料明确记载为壬戌年仿孔之行为,起始时间上晚于天水造币。
2、从逻辑上:如果壬戌年造为1922年陆督造币,如果这四枚是一套,是什么原因造成往后铸币纪年反而回溯成了八年十年这种之前的年份?并且还特意改为数字而非是下一个干支纪年癸亥年。
3、从数量上,既然陆督铸币广泛流通兰州并对市场和金融造成恶劣影响,那该币数量必然不少。而壬戌年作为砂版中的较少品种,根本无法承担流通的作用,数量较大可承担流通的是八年二十文。
4、如果八年、民国纪念、十年、壬戌年造几种为兰州铸造,那天水当时铸造的二十文砂版是什么,是否能够承担广泛流通的目的。
5、其实细看这四种币的设计,八年、十年和民国纪念双旗上方是中华铜币,而壬戌年双旗上方是中华民国;二十文的二字,八年为贰,十年和壬戌年为弍,民国纪念为二,写法不同;纪年表述上,八和十为民国二字加数字,壬戌为干支后面加造,民国纪念更像民国二字写好不知道怎么写数字后临时加了两个字(从国与纪之间的间距和方向即可看出)。
那么,如果这四个币并非是同一体系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重新审视整体甘肃铸造二十文砂版,从实际上各地某种数量发现多寡、从设计上币与币之间的联系甚至不同面值之间币与币的联系,我个人认为八年、十年、民国纪念三种为天水铸造,因为能很好地融入到天水铸造的体系中且和天水造百文和五十文砂版有相似及联系。而壬戌年为兰州仿天水二十文砂版设计铸造的产品。(二十文砂版的铸地区分在这就不展开,我直接抛出结论了。这块要说清楚又是个长篇大论的帖子。)
说更细一些,我个人认为天水在民国十年本年先铸造的十年二十文,后铸造了民国纪念,最后演变为八年且八年还有不同变化(这种演化顺序在百文、五十文砂版中能找到共性)。民国十一年兰州仿天水的十年二十文而铸壬戌年二十文,故弍拾文面写法一致,双旗面天水风格的中华铜币改为了兰州风格的中华民国(后文会发现中华民国四字贯穿兰州铸币始终),年份从十年改为了干支的壬戌年(十一年就多一个字了)并为了保证字数统一在其后加了造字。而兰州干支纪年的二十文后来并未再演化下去。
这个结论看似回到段谱结论。但壬戌年造砂版的数量确实不足以支撑兰州市面流通,并且也未体现出其初形式与外省同且纯用红铜的资料记载说法,说明主要流通的另有他物。那么兰州铸造的其他砂版又是那些品种?后文继续。
四、人人皆有的英文纪值缠枝花纪念币二十文
基本上但凡收藏甘肃砂版的泉友,均会拥有下图这个品种。甚至于老外的《克劳斯世界硬币目录》也将之列入其中,完全可以说是甘肃砂版的入门品种之一,数量众多。真正由兰州大量铸造且流通使用的砂版,当属此品无疑。论证过程以后讨论二十文铸地区分时再详述,并且在下文也会带出来一些。
此砂版一般称为英文纪值缠枝花纪念币二十文,平常口头简称缠枝花二十文。此币纪值面英文上方为THE REPUBLIC OF CHINA(中华民国),下方为TWENTY CASH(二十文)。双旗面中间为缠枝花双旗,上方为中华民国,下方为纪念币。
图见下页。
进一步细分,此币可分为两个子版别,依据缠枝花的花型大小可分为大边花和小边花,如下图对比。砂版铸造,为独立雕刻母钱后批量翻砂,并非模具机制。其实除了边花区别外,此两种在英文写法等方面还有诸多不同,但作为大设计相同的版,此处不再展开详述,也不建议初学者区分着玩,仅供忠实粉丝参考。
上图为小边花,下图上个大边花的全图做对比。
从现在的经济价值上,最普通版的东西一直是受人忽略的。而从当时的社会作用,普通版反而是真正承担经济周转之作用而大量流通的实物证据。可以说最普通版其实是其他稀少版的根基,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五、凹边,又见凹边,沧桑难掩真颜
众所周知,天水砂版铸造过程中以其独步天下的凹槽边技术而闻名。那么兰州砂版的翻砂过程又是如何,我的疑问直至见到下币。
此币在铸造上,边上有一圈细碎马齿,二十文三字左右有阴雕暗花长树叶,为普通品所较难体现;币面可见打磨痕迹,从文字及边缘高点可见搓痕。尤其三角形细马齿,让人感叹翻砂技术可造出如此精美的效果来。
至于币边缘,果不其然为凹槽边,又见砂版凹槽边。可见凹槽边工艺并非天水独有,兰州铸币也如是。此币凹槽规则深邃,凹槽边薄如纸,极易碎裂。猜测可能是在当时就有损坏而并未做母模使用,得以混入常品中流通出来。双旗面三点到五点,十一点到十二点,纪值面两点到三点,凹槽边有残缺。也有可能是流通出来后不断碰撞而得以残缺。
为什么说极易碎裂,也有我干的一件坏事。要拍照时需要从水晶盒取出来,顺着边缘用指甲一抠,结果把纪值面一点到两点的凹槽又抠下来一块,心疼了两天,没有保护好他损毁了老东西。
凹槽边砂版的性质为普通砂版翻砂时的工作母模,这枚也如是。此版凹边币目前所见两枚,此枚为其中之一。此币多年前由甘肃会宁连军文先生从通货中挑出,当时未加重视并因残缺随手送于其兰州好友。后逐渐了解其性质后,连兄又经多次商谈后从朋友手中高价买了回来。连兄高义,一直支持我收一套甘肃钱的想法,五月回老家见面以物易物互通有无时,将此币换给了我,在此深表感激并标明此币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