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甘肃铜币砂版铜币制造情况进行考证,不可多得的好资料。
本文转载至痕天创办的公众号《甘肃铜币》。
民国时期,甘肃造币始于天水,由北洋军阀陇南镇守使孔繁锦主持铸造,兰州作为省城反而落在其后。至冯玉祥的国民军驱逐孔繁锦将天水陇南机器局造币机迁移至兰州成立了甘肃造币厂,但其时已结束了北洋军阀在甘肃的统治。而在北洋时期甘肃督军陆洪涛于兰州铸币这段历史,可考证的文献资料不足,而广为传播的信息又有诸多以讹传讹的内容。近几年承蒙老家泉友们关照,陆续把一些钱币实物友情相让集中于我手。无以为报,特将自己对北洋时期兰州铸币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旧文,整理后抛出来,为这些友情相让我东西的同好表示感谢,同时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信息普及,希冀有些猜想能被证实或后续能有新发现。
一、目前钱币圈对“兰州砂版”之认知
因缺乏造币机,民国甘肃铸币始于沙版。关于甘肃沙版的铸地区分问题,缺乏文献记载,一直也未形成公论。
之前公开发表最详细的关于铸地区分的看法,当属人行陇南地区中心支行的冯旭光、白伟东、崔文轩先生2001年在《甘肃省钱币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专辑》中的署名文章《关于甘肃沙板的两个问题》。文中从二十文沙版入手,主要以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根据币面图案特征来推理,得出结论为与“壬戌年造”设计相似的四式二十文沙版,为兰州铸造。原文截图如下:
这种说法的根基,在原文中表述如下:“壬戌年造贰拾文沙板,泉界公认为兰州所铸,似无争议”。而似无争议的原因,大概就在于现有文献记载(下文会详细介绍)兰州造砂版的时间为“壬戌年(1922年)”,思维中可以很顺其自然的推理而得,壬戌年造的砂版,应该就是“壬戌年造”。
同样,在广为发行的《中国铜元谱》一书中,段洪刚先生在甘肃部分,将壬戌年二十文砂版标注为“甘肃沙版铜元中唯一不是孔繁锦主持铸造的一种,主持者是陕甘督办陆洪涛,铸于兰州。”
“壬戌年造”砂版基本被主流认知认为是兰州所铸。连带着与“壬戌年造”设计相似的“八年”、“十年”、“民国纪念”三种砂版可能也是兰州所铸。此说在一定范围内得以作为基础结论,但是不是真的如此没有任何疑问?在熟悉民国时期甘肃铸币脉络后,这其实是很值得推敲的。
二、甘肃省城兰州铸造砂版之情况略考
对兰州铸造砂版的资料考证,追其所出,第一手的资料基本为如下两处:
一、慕寿祺(1875——1948,清光绪癸卯(1903)举人,先后历任甘肃民政长署秘书长、甘肃善后会议代表、省政府顾问、参议院议员、参政院参议、甘肃省通志局副总纂)先生1936年成书的西北巨著史书《甘宁青史略》(兰州俊华印书馆刊行)。
原文记载:“壬戌年(1922年)秋七月,兰州铸沙板铜元。兰州市所用,皆外省当十铜币,旧时制钱偶一行使,以找零头耳。民十二年秦州仿四川模型铸当二十及当百铜币流行于陇东各县,本年八月秦州当二十及当百铜币发现于兰州。督军陆洪涛苦无术以抵制,皋兰绅士张应选献策曰:彼能铸,吾独不能铸乎?洪涛委应选为铜元局总办开炉鼓铸。其初形式与外省同且纯用红铜,比秦州之用黄铜更上一层矣。洪涛大喜,令其扩充。从此改用黄铜,复掺以沙,其恶劣为中国所无,民众呼之曰:沙板铜元。而文银一两止换沙板两串。”
除史实记载外,慕先生还评曰:“国家严私铸之律者,所以防奸民也。今不闻奸民之盗磨取融,而阃外将军私自鼓铸,既有秦州之大板,复有兰州之沙板,比于鹅眼、綖环尤为薄劣,入水不沉,随手破裂,币政之坏,莫此为甚。中央曾莫之问,甚非所以爱养闾阎,通惠商贾也。”
慕先生并援引《魏书·高恭之传》:“自顷以私铸薄滥,官司纠绳,挂网非一。”之句发问:“今之有司何如哉?”最后评曰:“古云,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陆督铸铜元,包办者纷纷而起,甘肃旧制钱悉化为沙板矣。”
二、魏绍武(陆洪涛督甘期间曾先后担任其亲军统领、督军署军务科长、参谋长及卫戍司令)先生1962年发表于《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中的回忆文章《陆洪涛督甘始末》。
原文记载:“陆在对陇南镇守使孔繁锦铸造“当廿”“当百”铜元无术抵制情况下,乃采纳皋兰绅士张应选之建议,设铜元局以开财源,派万宝成为局长,开炉铸造各式铜元。起初纯用红铜,质量较佳,流通市面,尚称稳定。后以原料不敷,遂渐掺用劣铜,而只求数量日增,不顾质量好坏,兼以投机商人暗中仿铸者甚伙,因此,劣质铜元充斥市面。由于字迹模糊,多有沙眼,人人呼为“沙元”或“沙板”,其质量之劣,为当时各省所未有。因而币值下降,物价上涨,如买一根葱,亦需数十铜元,市面金融之紊乱,至此已达顶点。陆亦感到害民甚深,又命机器局机制优质铜币,逐渐收回劣质沙元。”
上述两段原文皆保持原样呈上,未敢增删修改包括错字。尤其慕寿祺先生的记载和评论,读来如甘霖入喉。此段中壬戌年即民国十一年兰州仿秦州铸砂版,故秦州铸币当早于民十一年,据1939年《天水县志》记载,九年镇守使孔繁锦铸砂版。故原文中“民十二年”的时间当属记述错误。除此外,两个资料中的信息非常一致,且两位作者均为当年亲身经历而非道听途说,所述情况当属可信。
除上述两段外,目前个人所见其他文章中的论述,说法不清不标出处,想来皆是引用摘抄或再次摘抄。此处不得不感叹今人之干脆直接,懒惰粗暴,人心不古矣。
三、扑朔迷离的“壬戌年”是否为兰州所铸
在第一篇的最后我写了一句话:“壬戌年造”砂版基本被主流认知认为是兰州所铸。连带着有种说法,与“壬戌年造”设计相似的“八年”、“民国纪念”、“十年”、三种砂版可能也是兰州所铸。因为八年、九年(民国纪念)、十年、十一年(壬戌年)是非常呈现顺序分布的,乍一看相当合理。但继续深想此说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1、甘肃砂版铸造始于孔繁锦,孔于民国八年冬到天水,民国县志载九年孔于天水铸砂版,所以八年这个时间其实是虚指,就如同甘肃三年百文砂版的纪年,也不可能是民国三年铸造一样。而陆督造币,上文资料明确记载为壬戌年仿孔之行为,起始时间上晚于天水造币。
2、从逻辑上:如果“壬戌年造”为1922年陆督造币,如果这四枚是一套,是什么原因造成往后铸币纪年反而回溯成了“八年”“十年”这种之前的年份?并且还特意改为数字而非是下一个干支纪年“癸亥年”。
3、从数量上,既然陆督铸币广泛流通兰州并对市场和金融造成恶劣影响,那该币数量必然不少。而壬戌年作为砂版中的较少品种,根本无法承担流通的作用,数量较大可承担流通的是“八年”二十文。
4、如果“八年”、“民国纪念”、“十年”、“壬戌年造”几种为兰州铸造,那天水当时铸造的二十文砂版是什么,是否能够承担广泛流通的目的。
5、其实细看这四种币的设计,八年、十年和“民国纪念”双旗上方是“中华铜币”,而壬戌年双旗上方是“中华民国”;二十文的“二”字,八年为“贰”,十年和壬戌年为“弍”,民国纪念为“二”,写法不同;纪年表述上,八和十为民国二字加数字,壬戌为干支后面加造,民国纪念更像民国二字写好不知道怎么写数字后临时加了两个字(从“国”与“纪”之间的间距和方向即可看出)。
那么一个很正常的推论:如果这四种币并非同一体系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重新审视整体甘肃铸造二十文砂版,从实际上各地某种数量发现多寡、从设计上币与币之间的联系甚至不同面值之间币与币的联系,我个人认为“八年”、“十年”、“民国纪念”三种为天水铸造,因为能很好地融入到天水铸造的体系中且和天水造百文和五十文砂版有相似及联系。而“壬戌年”为兰州仿天水二十文砂版设计铸造的产品。(二十文砂版的铸地区分在此不展开,要说清楚又需要一个长篇大论的文章。)
说更细一些,我个人认为天水在民国十年本年先铸造的十年二十文,后铸造了“民国纪念”,最后演变为“八年”且八年还有不同变化(这种演化顺序在百文、五十文砂版中能找到共性)。
民国十一年兰州仿天水的“十年”二十文而铸“壬戌年”二十文,故弍拾文面写法一致,双旗面天水风格的“中华铜币”改为了兰州风格的“中华民国”(后文会发现“中华民国”四字贯穿兰州铸币始终),年份从十年改为了干支的壬戌年(十一年就多一个字了)并为了保证字数统一在其后加了“造”字。而兰州干支纪年的二十文后来并未再演化下去。
这个结论看似回到段谱结论。但“壬戌年造”砂版的数量确实不足以支撑兰州市面流通,并且也未体现出“其初形式与外省同且纯用红铜”的资料记载说法,说明主要流通的另有他物。那么兰州铸造的其他砂版又是那些品种?
四、人人皆有的“英文纪值缠枝花纪念币二十文”
基本上但凡收藏甘肃砂版的泉友,均会拥有下图这个品种。甚至于老外的《克劳斯世界硬币目录》也将之列入其中,完全可以说是甘肃砂版的入门品种之一,数量众多。真正由兰州大量铸造且流通使用的砂版,当属此品无疑。论证过程以后讨论二十文铸地区分时再详述,并且在下文也会带出来一些。
此砂版一般称为“英文纪值缠枝花纪念币二十文”,平常口头简称“缠枝花二十文”。此币纪值面英文上方为THE REPUBLIC OF CHINA(中华民国),下方为TWENTY CASH(二十文)。双旗面中间为缠枝花双旗,上方为“中华民国”,下方为“纪念币”。
进一步细分,此币可分为两个子版别,依据缠枝花的花型大小可分为“大边花”和“小边花”,如下图对比。砂版铸造,为独立雕刻母钱后批量翻砂,并非模具机制。其实除了边花区别外,此两种在英文写法等方面还有诸多不同,但作为大设计相同的版,此处不再展开详述,也不建议初学者区分着玩,仅供忠实粉丝参考。
上图为小边花,下图上个大边花的全图做对比。
从现在的经济价值上,最普通版的东西一直是受人忽略的。而从当时的社会作用,普通版反而是真正承担经济周转之作用而大量流通的实物证据。可以说最普通版其实是其他稀少版的根基,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五、凹边,又见凹边,沧桑难掩真颜
众所周知,天水砂版铸造过程中以其独步天下的凹槽边技术而闻名。那么兰州砂版的翻砂过程又是如何,我的疑问直至见到下币。
此币在铸造上,边上有一圈细碎马齿,二十文三字左右有阴雕暗花长树叶,为普通品所较难体现;币面可见打磨痕迹,从文字及边缘高点可见搓痕。尤其三角形细马齿,让人感叹翻砂技术可造出如此精美的效果来。
至于币边缘,果不其然为凹槽边,又见砂版凹槽边。可见凹槽边工艺并非天水独有,兰州铸币也如是。此币凹槽规则深邃,凹槽边薄如纸,极易碎裂。猜测可能是在当时就有损坏而并未做母模使用,得以混入常品中流通出来。双旗面三点到五点,十一点到十二点,纪值面两点到三点,凹槽边有残缺。也有可能是流通出来后不断碰撞而得以残缺。
为什么说极易碎裂,也有我干的一件坏事。要拍照时需要从水晶盒取出来,顺着边缘用指甲一抠,结果把纪值面一点到两点的凹槽又抠下来一块,心疼了两天,没有保护好他损毁了老东西。
凹槽边砂版的性质为普通砂版翻砂时的工作母模,这枚也如是。此版凹边币个人目前所见两枚,此枚为其中之一。此币多年前由甘肃会宁连军文先生从通货中挑出,当时未加重视并因残缺随手送于其兰州好友。后逐渐了解其性质后,连兄又经多次商谈后从朋友手中高价买了回来。连兄高义,一直支持我收一套甘肃钱的想法,在老家见面以物易物互通有无时将此币友情相让,在此深表感激并标明此币来历。
六、简化设计的“下20”二十文
此砂版一般称为“20数字纪值缠枝花纪念币二十文”,平常口头简称“下20”。此币纪值面英文上方为THE REPUBLIC OF CHINA(中华民国),下方不是上品的TWENTY CASH(二十文),而是简化为一个阿拉伯数字的20,二十文汉字左右下角的树叶也从两个简化为一个。双旗面设计同于上品,铁血十八星旗的设计从凸变为凹。
整体从图案设计到铸造工艺,可看出此版和“英文纪值缠枝花纪念币二十文”为同系列中的东西,由同机构所设计铸造,是缠枝花二十文的设计简化版本。此版数量较少,目前个人所见不足20枚,当属少量铸造后并未实际大批量流通的品种。
七、更换设计的“英文纪值五点梅纪念币二十文”
此砂版一般称为“英文纪值五点梅纪念币二十文”,平常口头简称“五点梅大字”。此币纪值面英文上方为THE REPUBLIC OF CHINA(中华民国),下方是英文TWENTY(二十),相比缠枝花二十文简化了字母CASH(文)。双旗面设计相比于缠枝花二十文,多了珠圈并将两侧花饰变为“五点梅”,上方和下方的文字“中华民国”、“纪念币”相比缠枝花二十文的设计没有变化,仅是文字大小上变大了。
此品从整体设计上虽然和“缠枝花二十文”有小区别,但大框架是相同的。包括纪值面下英文字母,币身汉字的文字写法,均与“缠枝花二十文”相同。此币同样也是缠枝花二十文的衍化版本,与上品同系列,由同机构所设计并铸造。此币发现所在地兰州及周边居多,数量上差不多是6-7级,当属少量铸造流通。
八、孤独的“英文纪值缠枝花纪念币五十文”
本品五十文纪值面上方英文为THE REPUBLIC OF CHINA(中华民国,其中T误书为I),下方为FIFTY CASH(五十文,其中FIFTY的字母Y错书为倒写的R,CASH的字母顺序写反了)。双旗面中间为缠枝花双旗,上方为“中华民国”,下方为“纪念币”。
无论是从正反两面的设计,还是从文字的写法,此版均与上文缠枝花二十文为同系列,当属同一套钱中的不同面值。双旗面虽和天水孔铸五十文纪念币砂版的设计相同,但纪值面设计为兰州套系中的整体设计,且整个币的风格和兰州铸造二十文一脉相承,而和天水版有明显区别。(天水版五十文可参见本公众号老帖)
目前此币所见为孤品,可能因该面值并未获准发行,故仅试铸而未批量铸造和流通。此币也是《中国铜元谱》、《中国钱币大辞典·民国编·铜元卷》二书原物(然谱上将其作为普通版之一简单归为天水铸造,是谬误)。
此币为兰州“智慧”王长智先生旧藏,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兰州隍庙开柜台时所获,多年来并未见有其他同版出现。币面字迹图案清晰,憾之缺陷为下缘币身缺肉,疑似浇注口打磨所致。早年老张在隍庙初见时就曾求购,自藏不售;后吾玩钱后也多次求购,价高未果;2016年8月26日,送小小张回家省亲,路过兰州时终获王叔厚爱惠让,爷孙三人首次同在场购币而终得,不得不说是缘分终到。再次向王叔表示感谢!
八、埋没草莽的“英文纪值缠枝花纪念币十文”
十文的面值在甘肃沙版中,向来是不受重视的,包括我自己。薄小不易玩赏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以常见十文开国机制币做模翻砂铸造了大量劣质沙版,大家更不重视。
下品“英文纪值缠枝花纪念币十文”,简称“十文缠枝花纪念币”。纪值面英文上方为THE REPUBLIC OF CHINA(中华民国),下方为TEN CASH(十文)。双旗面中间为缠枝花双旗,上方为“中华民国”,下方为“纪念币”。
从上对比图来看,十文缠枝花砂版的设计是完全仿开国纪念币隶书十文而做,包括“中华民国”、“纪念币”、“十文”的文字写法,英文及英文之间的七点梅,缠枝花及双旗及吊缨的设计。唯一区别的是,“开国纪念币”五字或因币身间距已不足够的原因,被简化为“纪念币”三字。此币设计从实物上,完全印证了《甘宁青史略》所载:“其初形式与外省同”的说法。
而对比十文缠枝花砂版和二十文、五十文缠枝花砂版,相同的文字写法和设计形式,证明其为同一套钱中的不同面值。考虑到“其初形式与外省同”的说法,及二十文、五十文缠枝花砂版并未有设计相同的外省铜币,且兰州当时主要流行张广建入甘带来的十文铜币,故可认为陆洪涛时期铸币,先仿隶书开国纪念币十文而设计了十文砂版,进而由十文砂版演化出了上文的同套二十文砂版及五十文砂版。后因某种原因,二十文缠枝花砂版得以推广并大批量铸造,成为实际的流通品,而十文和五十文仅为试铸后并未实际铸造行使。
十文缠枝花砂版经过细分,可分为如下两个不同的版别:
对比双旗一面,上品“纪念币”三字略小,“中华民国”的“民”字也小;下品“纪念币”三字较大,尤其“币”字,“中华民国”的“民”字也明显偏大。对比十文一面,上品英文单词的间距较大,而下品英文单词的间距较小,且“TEN”的“E”为反书,“CASH”的“C”明显偏大且也为反书,其他英文写法也多有不同。故上两品当属相同设计下,不同工匠或同一工匠分两次雕刻母钱,而形成的不同版别。上品可称之为“小字十文”,下品可称之为“大字反英文十文”。
上述两套四枚,分别为甘肃兰州“陇上人家”王雷、甘肃会宁“宝盛缘”连军文、甘肃金昌“甘泉”姚斌、甘肃会宁“汇通钱币”李建军四位先生旧藏并友情相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九、官私难辨的“开国纪念币十文”
在甘肃市场上,能找到大量“开国纪念币十文”的翻砂币。
从所出地来说,兰州及其周边比其他地方都相对更偏多一些。从币的质量来看官私难辨。但从币的数量来看,官铸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我见过的此版数量比二十文缠枝花普通砂版的数量都多,如是私铸,难以达到如此天量(私铸毕竟是私铸,假币不可能比真币多,政府也不是吃素的)。
大量的普通开国纪念币十文砂版,可看出图案文字模糊,铸造薄劣,比之前述诸砂版,质量又下去一成。因其量大,当属官为,因其质劣,反而印证了第二部分慕寿祺先生和魏绍武先生文章中,起初质量尚佳其后质量劣差的记载。也许,起初尚有耐心做设计,独立雕刻母模,后期就连这些工序都省了,直接拿市面已有的流通外省十文币做模翻砂造子钱以扩充数量而忽略质量了。
魏先生文章中记载:“市面金融之紊乱,至此已达顶点。陆亦感到害民甚深,又命机器局机制优质铜币,逐渐收回劣质沙元。”那么机制铜元又是什么品种呢?众所周知,造币需机器而西北缺机器,后期甘肃造币厂机制银币的机器是转移的孔繁锦陇南机器局的机器,孔氏的机器乃费尽千辛万苦购于汉阳周恒顺,陆督造币,机器必然较差,但又有造机制币的行为无疑。
甘肃市场上又确实能找到大量“开国纪念币十文”的机制币。文字写法各异,珠圈数不同,英文多有错误,铸造相比他省粗劣。此种“开国纪念币十文”机制币为独立做模,质量不高,且版别相当不固定,根据专门做此系列研究的好友所统计,仅珠圈数从72珠到104珠均有,版式繁多上与中川十文有的一拼了(而这种特性,又完全和天水孔造币截然不同,天水孔造币版式非常固定,最常见的机制甘肃百文,除了花心有点无点、马齿有粗有细这类铸造造成的问题外,根本分不出来版,故而这也是我认为此版非天水孔造的其中一个原因)。
下品即为多年以来此系列中品相最好之物,为陕西曹昳先生从甘肃所发现后友情相让。
还是老观点,直接复制上一段描述改改就可,从所出地来说,兰州及其周边比其他地方都相对更偏多一些。从币的质量来看官私难辨,以前大家都认为是私版,但质量相比于上文的劣质开国纪念币十文砂版,已经足可称之为优质铜币了,符合魏先生记载情况。从币的数量来看,数量较大不太可能会是私铸,同时当时民间也不可能有造币机器来造机制币,当属官铸无疑。目前其为甘肃铸造基本也已被大多数泉友所公认接受。
此种开国纪念币十文,陕西曹昳先生2007年写过专文《甘肃造十文开国纪念币研究》发表于《中国钱币》杂志上来介绍分版思路,且此版有专门研究此领域的泉友也打算详细著文,此处我主要涉及兰州铸币脉络且以纲目版式为主,对机制十文部分众多变化将不再展开细述,也未必能写得更好,只是从叙述完整性的角度加以简略介绍。
十、套系分析与可能的预言
以时间为脉络纵观来看,北洋军阀陆洪涛时期兰州流通铜币,一方面以十文开国纪念币为原型贯穿始终:
造币前,省城行用张广建入甘时带来之机制开国纪念币十文;
陆督造币初期,仿机制开国纪念币十文独立设计并雕刻母钱,而形成缠枝花纪念币十文。
陆督造币中期,省略了设计和雕刻母钱之步骤,以流通之机制开国纪念币十文为模,直接翻砂铸造子钱,只关注数量,质量之劣在此达到顶点。
陆督造币晚期,回收前期所铸沙版,代之以自行刻模的机制开国纪念币十文。质量较中期之砂版上了一个台阶,但因机器较差,同时造币流程把控能力弱,而质量相比他省机制币及本省其他机制币而言较差,同时版别众多,修模随意。
在陆督造币初期,以纪念币十文为原型,演化出了缠枝花砂版套系,面值包括十文、二十文、五十文。其中二十文为大量铸造并又有所演化,十文和五十文从目前发现的数量来看仅是设计后试铸,并未进入流通。进一步细看二十文缠枝花砂版,最常见的流通版中,十八星旗的星点设计为凸,而十文和五十文的十八星旗的星点设计为凹。同时下20数字版中,十八星旗的星点设计为凹。故个人有个猜测,与十文和五十文试铸相对应的最早二十文,当也是英文纪值,但星点设计为凹,后其演化为了流通版的凸星设计及下20数字版及五点梅大字版。以十文和五十文的数量推测,如凹星缠枝花二十文存在,数量也为极少,且混入大量流通版中以致目前并未被注意。当然这只是个人猜测,有这种理论可能性,尚待同好以后注意和发现。
陆督除了仿开国纪念币十文的套系这条线外,随着天水砂版的流入,还仿陇南镇守使孔繁锦所铸十年二十文,而铸壬戌年二十文,但少量铸造后并未向后演化。孔的五十文设计和陆的缠枝花五十文设计有相似性,所以可能陆督并未另行仿造。但孔有百文的面值,理论上也有可能陆督还有仿百文的兰州砂版,但目前个人并未所见,只是从理论上提一种可能性。有期待和幻想,有的时候是很美的事情。
回过头来再看陆督设计的兰州砂版,仿开国纪念币十文套系中双旗上方都标“中华民国”,除下20数字外都含有英文纪值,文字写法自成一体明显为本源所出,和他地铸币有所区别。而陆督仿陇南孔造系列,壬戌年造的双旗上方为“中华民国”并非类似于八年十年一样是“中华铜币”,且八年十年和天水套系具有相似性(以后有机会另行写文介绍)。以此作为对兰州铸造砂版的铸地界定。
在文末再次感谢上文已具名的各位甘肃泉友。在史料匮乏的情况下,实物有的时候能说明很多问题。感谢几位在几十年的收藏生涯中发现并珍藏了实物,让有些问题可以有机会被连起来说清楚。也感谢几位对我的厚爱,友情相让或半让半赠地将这些实物集中于我手,我也将珍藏并传递下去。还原历史,再现真实,是吾辈的责任。
以此文献给热爱甘肃铸币的前辈和同好们!
痕天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