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湖南铜元的资料

【历史背景相关资料】 2025-08-12     5
前清末年,因有庚子之役,我国须扭负巨额之赔款,按期偿还,而举办各种善后,又经屡借外债,亦须按照定约,分期归还,加以改练新军,不敷之款,乃按各省之肥瘠,分别摊派,各省既须负此协款,筹之甚难。适其时又以制钱缺乏,须为救济,遂首由广东奏请设立铜元局,月出之数,出百余万串至二百万串不等。至光绪二十六年,湖北江宁各省,亦先后为铜元局之奏设,亦月出百

前清末年,因有庚子之役,我国须扭负巨额之赔款,按期偿还,而举办各种善后,又经屡借外债,亦须按照定约,分期归还,加以改练新军,不敷之款,乃按各省之肥瘠,分别摊派,各省既须负此协款,筹之甚难。适其时又以制钱缺乏,须为救济,遂首由广东奏请设立铜元局,月出之数,出百余万串至二百万串不等。至光绪二十六年,湖北江宁各省,亦先后为铜元局之奏设,亦月出百余万串至二百万串不等,于是各省所出钢元,乃先后流通于湘省,盖亦在光绪二十六七年之间也。

吾湘于上项协款,每年应解二百三十八万余两之多,无可筹维,遂亦于光绪二十八年由巡抚俞廉三,奏请设立湖南铜元局,就长沙南门外建筑厂屋,于是年秋冬之间,开工鼓铸,此为湖南有铜元局之始。至光绪三十一年制造铜元者已有十六局之多…:…户部乃限定各省铸额,吾省每日所造,不得过三十万串,湘省以余利无儿,不久即行停铸。入民国后,复事鼓铸,终以铜元充斥,不人复停。此后时而复开,时又停止,不知其各历若干次。惟自清末有双铜元之铸造,故入民国后所造者,太多为双铜元,民国十一二年复开,日铸六万串,则双铜元为多数。盖其时湘省财政奇绌,恃此戋戋余利,供各公署之日用,双铜元之余利较优于单铜元也。时铜元价之低较前益甚,百物腾贵,民不聊生,湘绅屡请停止,未得当道之见诺,遂请由北政府转饬税务司,严禁铸造铜元机件铜料入湖南省境,为釜底抽薪之谋,而当道者以失此余利,遂不惜收买废铜,供铸造之用,由是吾国圆法史上,开一“黄铜元”之新纪元,又以原料收集不多,复减轻分量,而湘省之轻质铜元又著称于一对,鄂赣各省均严行拒绝,湘省铜元既不能出口,而省内小民,又因此几至生机断绝,群相怨恨,且价格愈落,政府无力可维持之,无余利可言,徒使金融日趋系乱,遂停止焉。此后以铜元过多,价格日贱,遂至今无议为铜元之鼓铸者。

……第流通之铜元,不仅正式币厂铸造,而私铸及由日本方面流入者亦不在少数,故仅就造币厂铸数统计,亦仅流通数之一部。近来前清铸造之铜元大部分已被销毁,流通者多系轻质铜元,西北各省及西南各省长江上游且盛行当五十当百文之铜元,“十文”之铜元亦少见矣。至铜元兑价大约当十铜元每三百枚换大洋一元,当二十铜元每二百枚换大洋一元。

(引自民国二十二年《湖南年鉴》)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