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袁俞高编《四川历代铜币图录》:四川历代铜币简史 1988年8月

【四川省】 2023-08-23     178
[四川历代铜币简史]四川省的铜币铸行始于清朝光绪晚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川总督岑春煊在成都设“四川铜元局”,局址选在东门拱背桥街“四川机器银元总局”内之空地;同时,委派川省驻沪官员洽购外国造币机器,聘请造币技师。次年六月,四川铜元局正式开工,铸行“四川官局造”光绪元宝铜币,其面值分当五文、当十文两种,同年七月,增铸少量当二十文铜币。

[四川历代铜币简史]

  四川省的铜币铸行始于清朝光绪晚期。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川总督岑春煊在成都设四川铜元局,局址选在东门拱背桥街四川机器银元总局内之空地;同时,委派川省驻沪官员洽购外国造币机器,聘请造币技师。次年六月,四川铜元局正式开工,铸行四川官局造光绪元宝铜币,其面值分当五文、当十文两种,同年七月,增铸少量当二十文铜币。光绪三十年二月,仿湖北铜币式样,改币面上眉四川官局造四川省造,面值分为五文、当十文、当二十文三种,同时还试铸两种当三十铜币(即著名的飞龙图水龙图当三十铜币),因不合币制,清延不准行用。

  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增设重庆铜元局,同年七月,清廷财政处和户部奏准将图案各异的各省光绪元宝铜币为统一的 大清铜币,只在币面中心铸阴文或阳文各省之简称,以示区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川铜元局改铸带阴文川字之大清铜币,面值分当五文、当十文、当二十文三种。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川督赵尔巽奏准增铸当二文铜币,以辅流通。

  光绪三十二年(1906)9 20日,户部改名为度支部,但全国各省铜元局造的大清铜币,币面纪铭却一直沿用户部,唯有四川省于己酉年(1909)造有纪铭为度支部的大清铜币。

  宣统二年六月,四川铜元局改名为度支部成都造币分厂,由清廷度支部统管。同年十月初,重庆铜元局被裁撤,拟改为炼钢厂。

  辛亥革命后,四川军政府接管成都造币分厂,将其改名为四川造币厂。同时,重庆军政府也在重庆设铜元局,并于民国二年五月始铸当二百文铜元。民国元年(1912)4月,四川造币厂铸行军政府造四川铜币,面值分当十文、当二十文、当五十文三种。次年增铸当百文和双旗图当二百文铜币。民国七年(1918),四川造币厂增铸少量军政府造四川铜币当五十文,但该币背面纪年仍为民国元年。同时,任四川督军兼省长的熊克武,也铸有少量醒狮图当五十文样铜币。民国十年至十九年间,成渝两地造币厂陆续铸造出许多图案各异的马兰钱铜币。这类铜币属(筹码币),绝大多数无面值,但有当五文样、当十文样、当二十文样、当三十文样等之分。民国十三年(1924),杨森统治成都,为了掠夺更多的暴利,将五钱八分重的当一百文铜币减重为二钱七分,曰小壹百。将重七钱的当二百文铜币减重为四钱曰小二百民国十五年——十七年短短的三年时间,仅四川造币厂官方造的小二百铜币竟达四亿多枚。由于铸造铜币有厚利可图,四川各防区的军阀也纷纷设厂,铸造劣质铜币。一时间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几乎全是劣质小二百铜币,民间交易极为不便,人民怨声裁道。四川造币厂根据《国币条例》有关规定,试铸梅花国民党徽图一分、二分辅币。由于受到省议会和成都总商会的反对,未能行用。同年冬,铜料价格上涨,铜币的兑换价格又急剧下跌,因而铸造铜币已无利可图,四川造币厂即行停铸铜币,改铸镍币。

  1932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攻占通江、南江、巴中等地,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次年三、四月间,红军就在通江县城郊西寺设造币厂,用古老的熔铸法铸造带镰刀斧头图案的铜币。由于条件所限,该厂铸造的铜币质量不一,做工粗糙,版别也较复杂。193310月底,红军打败军阀刘存厚,缴获其造币厂全部机器设备和原料,并将该造币厂较为先进的造币机器运到通江,铸造革命货币,这才解决了红军银币、铜币的质量问题。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川陕省造币厂还仿铸白区通用银币、铜币,用来购买苏区急需之物资。1934年,由于红军的战略转移,川陕省造币厂也停产了。从此,四川省就结束了铸造铜币的历史。

  (引自高文、袁俞高编《四川历代铜币图录》)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