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钱币》陈默:清末四川铜币之成都厂与重庆局

【四川省】 2023-08-23     646
[四川造币厂沿革记(节录民国四年川厂报告书)]窃查成都造币厂之成立,虽在前清光绪二十二年,但其时尚称银铜元局,附设成都机器局内,各自为政,门户判然。清宣统二年,始由前度支部派员接收,定名成都造币厂蜀厂,既而改成都造币分厂,其中之开办原起,组织颠末,事实变迁,与夫现在之状况,头绪纷纭,条述如左。一. 银元局之端绪 各省之有银元局旧矣。川厂发

[四川造币厂沿革]

清末,四川造币厂有二。一是成都造币厂,一是重庆铜元局。

成都造币厂是由银元局(成立于光绪二十二年)发展演变而成的。当时银元局还附设在成都机器局内,和机器局各立帐簿、各自结算。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在银元局内开始铸造铜元。光绪三十年由川督锡良奏准立案,设铜元局,添建厂房,购机件,下增设印花厂、压铜厂、化铜厂等。因铜元出数日多,为便于加强管理,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将银铜元两局合并为四川银铜元总局。

光绪三十一后,各省纷纷设厂竞相铸造。当时清政府里的一些明白人和在野的一些有识之士,纷感到如此下去终有岌岌可危之势。清政府见局势日益严重,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将全国十七省二十余处厂局裁撤归并为九处,统归户部管辖。四川原银铜元总局改为四川户部造币分厂,下仍设银元和铜元股。同年又将四川户部造币分厂改为度支部造币蜀厂。这是清末造币厂的第一次归并。

宣统二年(1910),经度支部奏,将各省所有银铜各厂一律裁撤,专归天津总厂铸造,另以云南、汉口、成都、广州四处设分厂,归天津总厂管理。前度支部造币蜀厂就改为成都造币分厂,将银铜两厂合而为一,与机器局划清厂房界限,各立门户。还在成都铁板桥购置基地,修建办公房舍及国币岸房。蜀厂从前各应收应付款项,交本省藩司自理,原有厂房、机器悉归部有。各铜炭转运局(后详)拨归兵工厂兵备处管理,彭县矿局交劝业道经营,嘉定、大邑、蒲江等处炭局裁撒。还将成渝两地银元局交藩司经理。本厂仅留觔铜。此为清末造币厂第二次调整。

成都造币厂名称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

清末,重庆早已形成集散市场,商业较为发达,市面上已有成都及沿江各省所铸铜元流通,商品交换繁荣,对铜元的需求量也很大,本省所造不能满足。因此,光绪三十一年,川督锡良经省咨议同意,在重庆设立铜元局。其资金系拨川路公司股银二百万两,在重庆距城十里的兜子背之对山苏家坝子建筑厂房,购买机城物料铸造铜元。所得余利,又可添助修路。可见,重庆铜元局设立之初,已有营利的目的。

光绪三十二年,占地近两百亩的重庆铜元局落成。建筑为中式平房,就倾斜地形筑成两台,上台为局址,下台就英制、德制设备各建厂房对峙,故有所谓“英厂”、“德厂”之称。英制设备未进行安装,原封末动。德制设备按生产工序一次全部安装,计有化验、配料、压片、冲胚、印花、摇光等七个所(即车间)。压片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根据九次碾压的需要安装了九台重、中、轻型压片机,并安有各型备用机各一台。辅助工序上设有铜模、修理、动力、锅炉四个所。修理所的翻砂设备相当完善,修理所除能修配各种零件外,主要还在于翻铸各式大小型钢锟、机床座子和浇铜备件,以供应压片的需要。动力所有480匹号称“大马力”和“小马力”的蒸汽引擎各一部,所发电力用于铜片、冲坯、印花、摇光、修理的动力需要和高级职员宿舍照明用。此外,还设有储炭所,储备煤炭;材料所,保管收发原材料。

重庆铜元局在当时可谓设备先进,规模宏大。这些设备如果日夜开工生产,可日产元40万。

在一切具备,只待开工铸造之际,恰值光绪三十二年各省造币厂局第一次裁撤归并,忽接部令中止。嗣议改为炼钢,亦未开办,直至辛亥革命,所购机器物料仍闲置野处,损失殆尽。辛亥革命后,重庆铜元局为军阀把持,才正式开工铸造。

铜元铸造之初,所需铜料不多,将机器枪弹废壳、边渣及宝川局的存铜资铸。随着铸数的激增,所需铜料、炭料也大大增加。在产铜地或重要交通要口,设立铜炭局或转运局,以济所需。

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因加铸了“当二十”一种,就在宁远、会理采购紫铜。

随后,本省产铜已不能满足。光绪三十一年( 1905),开始从上海、湖北等采购洋铜、铜饼。但从湖北等地购料,逆江上运,因川江水险,船只多次失事,水路难保,于是在沪、汉、宜、渝、嘉设转运局,随后又在江口添设一局,均派专员经理、接运。在本省又兼买彭县、荣经、洪雅、天全、木坪、越隽、屏山等处商铜。

宜统元年(1909),因边藏需用铜元,委川厂铸造,又苦川铜无多,乃请裁留云南京铜,并代云南铸铜币。还在盐源、会川两处设局买铜铅。

炭料主要在嘉定、大邑、江口等地设局收买,又派员去蒲江、灌县等处采购。

至此,铜元铸料得以保证,铸数由原来的每日五、六百串激增至二、三千串。

(引自《中国钱币》1988年第三期陈默文章,“清末四川铜币”)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