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币制节略》全文 1918年8月

【民国机制币官方文献】 2021-07-20     947
针对民国初期,钱币通行广狭不一、鱼龙曼衍之观,制定了本币制条例,对钱币形式、成色、重量进行统一规范,革除、收毁旧制货币,以清末之天津、南京、武昌、成都、广州、云南、奉天、长沙、重庆九处厂局为基础,移南京厂于上海,移武昌厂至汉口,以广州一厂为三分厂,受天津总厂管辖。

夫医者必先察病状,而后始得处方。故欲论币制整理之策,亦必当先明泉币之现状,兹首就中国硬币之情形言之,周秦以降,范为币者,厥惟铜钱,历代帝王改元,每更铸以年号,式圆而有方孔,径围轻重,代各不一。

清之制钱,重者如顺治二年之二钱二分;轻者如光绪三十一年以后之六分一文以外又有当十、当五各大钱。

自铜元开铸以后,制钱日见销毁,未曾增铸。近年以来,铜价昂贵,熔毁尤多,市面流通之制钱,交通便利地方,日益稀少,交通不便之处,尚多存留,惟旧日铸数无从稽考,故铜钱之数,不得而详。清光绪二十六年(1990)广东创造铜元,翌年上谕以制钱缺少,不敷周转,著沿江沿海各省仿造。于是各省大铸铜元,既以代制钱之用。而制钱与银两、银元之关系原无法定交换之价,视银铜两者相剂之关系而定;故铜元与银两、银元之兑价,亦视其相剂之关系而定。铜元非辅币也。且铜元所含之纯铜,与制钱十枚之纯铜亦不相等,故铜元与制钱之间又以重量、成色之不同而生市价焉。银、制钱、铜元乃成为三截,而不互相系属。虽铜元发行之初,每百枚抵银元一枚,每一枚抵制钱十文,见之奏案。亦若政府视铜元、制钱为银元之辅币者,然当局不明主、辅币之理,所以维持此法价之术,不一讲求,既无国家银行遵照法价办理兑换,使无市价涨缩之事;而行使之数、铸发之额、又漫无限制。

前清之时鼓铸铜元者:天津、奉天、吉林、河南、山东、江宁、江苏、清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四川、云南共十七局。民国以来,仅留天津、奉天、南京(即江宁)、湖北、湖南、四川、广东、云南八厂,又重庆一局。所铸铜元有: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二十文、十文、五文、一文数种。或铸或不铸,惟“当十”者各厂皆铸。兹将各厂所铸各种铜元之数,列为附表一。今日铜元之行用,仍与前同,与银币无主辅之别。故铜元之价,对于银元,以供求之相剂,以及银、铜市价之参差而定。各地各异,除滥发铜元票之省分外,大致每铜元一百三十余枚,合银元一枚也。民国三年(1914)颁布国币条例,定铜辅币之种类、重量、成色、用数具详于后。(见附表一)

中国之以银供泉币之用,以宋为始,然只熔成宝锭,未尝范为钱币,迄于清之末叶皆然,银以重量计,而不以枚数计。且与铜钱之关系并无法定,银两范为宝锭,以成色之不同,遂有种种不同之平,库平为向来发款出入所计之银两,故通行于各地;各地所有之银两平色,名目纷综杂错,羼然并处。即以北京、上海言之。北京有:京公砝平、三六库平、二七京平、二六京平、三四库平、六厘京市平、七厘京市平七种。上海有:九八规元库平、漕平、关平、申公砝平、公估平五种,虽通行之广狭不一,固极呈鱼龙曼衍之观矣!然各种银两,多有仅存其名,而实无宝锭者,如上海之规元,汉口之洋例,仅为通用银两之称。而无铸就之宝锭也。

自银圆之用,推广以后,银两之用,因之大减,民国以还,发款出入,渐改银元,然内地腹省,尚有以银两为通用之泉币者,既通商大埠,如上海、天津、汉口者,商业习用之币,亦犹为银两也。兹将各地通用银两,与库平成色比较列为附表二如下:

银之铸为币,始自清乾隆五十七年,户部奏准西藏鼓铸“乾隆宝藏”银钱。至通商以后,各国银钱渐次流布,初自广东,继及江淅、福建沿海等省,以至皖、鄂、湘、桂、四川、前后藏,无不通行。

光绪十七年(1891)广东始造银元,名曰“光绪元宝”每元重漕平七钱三分。其后各省,亦仿铸,成色花纹互有参差。光绪二十九年(1903)谕设铸造银钱总厂,划一银元型式。光绪三十一年(1905)总厂落成,改名“户部造币总厂”其时银币一两与七钱二分之二说方聚讼不决。及宣统二年(1910)四月,奏定币制则例。始定七钱二分为本位币。当即奏进新币、样币,雕刻祖模。翌年五月,宁、鄂两厂始开铸新式大清银币,期以十月发行。为实行币制之始;而国体忽改。所有铸成银币,以需饷之故,陆续随市价流行于市面。仅成为通用银元之一种。民国以还,总厂仍铸“宣统元宝”而川厂则另铸所谓“大汉银币”者。

民国三年(1914)二月公布国币条例,其一元银币,以是年十二月由总厂开铸,而改九成成色为八九焉。除照国币条例所铸之一元国币外,各省局厂所铸之银元,其可考者,约为二万五千万元。(具详附表)至各种银元之重量成色,纷杂不一,近合法定者十之一、二。超过法定者十之三、四。不及法定者,十之六、七。(详附表三)历来所铸各种银币,由造币总厂卖出,随市价为高下,币仍成为货物。而不能为衡量百物价值之准则。外国银行及华洋大宗贸易,仍以银两计算焉!外国银元,自通商以来,随时流入中国,其数尚无精细调查,且多陆续熔毁,现所存者当远不及中国银元现存之数。中国通用之外国银元化验成色详附表四。

中国之银角,始铸于清光绪二十余年,初自广东、湖北二省,继乃推至他省,银角与银元,及银角与铜元之关系,虽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度支部奏称:大银币一元,折合小银币十角,小银币一角折合十文之铜币十枚,均以十进,然未见诸实行。银与币无关,银角犹为一种货物。其与银元、铜元二种之兑价,以供求之相剂而定焉。今日小银元一角,约合十文之铜元十枚有奇,一元银币则约合小小银元十一角有奇也。历年各厂所铸银角,约达三百七十余兆元。详附表五,至各种小银元之重量成色详附表三。

中国向用一文铜钱,无所谓单位问题,单位为钱,本位则铜也。自通商以后,外国银元渐次输入,粤省乃仿造七钱二分之银元。然银铜币,各随市价上下,初无所谓法价,不定银或铜为本位。及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一月军机处电询各省,银元应否改铸一两、五钱、二钱、一钱四种?两江、两湖、闽、浙均电请暂仍其旧。是为银币单位争议之始。光绪二十九年(1903)政府以银价日落,洋债赔款,镑亏日巨。请美政府合力补救。其时墨西哥亦有此议。于是美国设国际汇兑委员会,研究用银国改用金本位之方法,以陈说于中、墨两国,精琦以代美委员会名义,来游中国。上圜法条议于政府,主行金汇兑本位制,定“一金”单位币。国中仍通行银币,法定与金单位币之比价,为一与三十二之比例。廷臣多非议其说,不敢尝试。然自后士大夫渐知改革币制之必要。而本位之议亦起矣。其时当局者多主用银,而银币单位,一两与七钱二分两说,亦复聚讼纷纭。迄不得决。至宣统二年(1910)四月度支部奏准币例,仍以银为本位。库平七钱二分为单位。三年(1911)政府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订借英金一千万镑。以作兴办东三省实业及整理币制之用。并派员往伦敦,与四国币制专家讨论币制。是年八月度支部奏改原有之币制调查局为币制局,将以之为督理币制之机关。一元银币及一分铜币亦已铸有成数。而国体改革,兵戈扰攘,币制之紊乱加甚,不及言整理矣。此民国以前整理币制之经过情形也。

民国元年(1912)之冬,荷兰之卫斯林氏,携其所著“中国改革币制初议”一书来北京。大致谓:“中国改良币制,莫如以金汇兑本位与银本位两制同时并用。其法、先定一新单位,应含纯金0.3644883克,中央银行先立薄记,往来款项用金计算,并发行一种代表新金单位之兑换券。在本国不兑生金;但在外国存储金准备之处,兑取外国金币。从前各省所铸银币、外国银元、以及生银仍照习惯,准其各照所含其价,自由行用。铜币亦仍照市价使用。俟数十年以后,国势巩固,有禁止伪造货币之能力,然后定金银比价为金一,银二十一之比例。铸造代表金单位之银币,以成一纯粹之金汇兑本位制度。”其书既出,朝野颇多讨论,及民国三年二月八日公布国币条例,仍采银本位制。定库平银七钱二分,为国币之单位,名曰一圆。主、辅币均以十进。统一币制,由旧用新均有规定,条例颁布以后,政府逐渐实行者已有数端可述:

(一)划一型式:前清所铸旧银元花纹、成色参差不一,以致此省之银元,彼省不能通用。今则花纹、成色严归一律,花纹均作袁前总统肖像。一元及中元祖模,以三年(1914)次第制就,呈经大总统鉴定。是年十二月,天津总厂始铸一元银币。南京、广东、武昌均于四年(1915)先后开铸中元、二角、一角等银辅币;天津、南京两厂于五年、六年次第开铸,祖模皆由天津总厂颁发,以期型式之划一。新铜辅币,一分及五厘二种,则仅天津一厂鼓铸。所有已铸新币之数详附表六及附表七。

(二)严定重量成色:成色,条例原定为九成,嗣以过高,因修正条例,改为八九成,即每元重库平七钱二分,中含纯银百分之八十九,为库平六钱四分零八毫。重量成色之公差,条例均定为千分之三。如一元银币之重量,为库平七钱二分。成色为百分之八十九。其公差为上下各千分之三。故以八九零之千分之三计,含银量至多不得逾千分之八九二六,至少亦必达八八七三。若稍有出入,即须重熔另铸。各厂遵守甚严,除自行化验外,每铸币一批,由厂送样币至财政部平验。迨运至银行后,复由银行随意抽取一、二枚送部平验。凡此皆所以严杜重量、成色或有参差也。

(三)维持十进:大小银元与铜元,向虽有十进之名,实则各照市价,以为兑换,无维持十进之法也。今国币条例之新银辅币,半元二枚,或二角五枚,或一角十枚,合一元银币一枚。新铜辅币百枚,合一元银币一枚。发行、收兑皆无折扣。而为维持十进之关键者,即在造币厂既不滥铸,复与中国、交通两银行约定,市面来兑,随时按照法价兑给,兑换之十进,既遵守勿渝,斯使用之十进,得以维持勿坠。且十进之新辅币,不求推行过速,但求成效之确定,故分期、分区以为发行。第一期在京兆、直隶已经实行见附表六、七。第二期在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第三期在陕西、甘肃、贵州、广西、云南。第四期在东三省、湖北、湖南、江西、四川、新疆、蒙古、西藏。以便将来逐渐举行也。

(四)革除中国之旧币:每日有市价,实已失去泉币之性质,而成为一种货物。其所以然者:一以各省花纹、成色不同,一以前此俸饷、税租以银两制为法定单位。

今则新币花纹成色既归一律,俸饷税租改用银元,亦经实行。新币之于生银,已成不可分离之象,只在政府明定一元银币与生银交换之价,使一元银币得举自由铸造之实,则银元与生银,自无由离而为二,而有市价高下之事。今一元银币之铸费,既由国币条例,定为每枚库平六厘,将来从严实行,即可革除市价,至现势所趋,市价亦日渐低落,与法价愈趋接近,据造币总厂之调查,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民国三年(1914)七年之间,天津银元市价,最高为行化七四零,最低为六七三。查行化两,向例合九八五库足九钱五分九厘六毫九丝。即库平纯银九钱四分五厘三毫九丝。是最低市价之六七三。等于库平纯银六三六零。即较一元银币所含纯银库平六四零八为少四厘八毫。其最高市价之七四零等于库平纯银六九八五。即较一元银币所含纯银为多五分七厘七毫。然七四零最高之价在宣统三年(1911)八月至民国元年(1912)三月,随国体变革之时,其次最高之价为七二八。在宣统二年(1910)九月适值银元停铸之期,又次为七一一。在民国三年(1914)八月则欧洲战事初起,又次为七一零。在民国二年(1913)秋冬之间,则湖口变乱之役,皆不可作为常例。平均趋势,固市价日落,愈近法价也。

据造币总厂民国四年(1915)二月间报告谓一元银币之情形如下:实在成本,每元约行化六钱八八至六钱八九。造币厂与中国、交通两银行订价,每元合行化六钱八八。

(五)收毁旧币:政府一方面按照国币条例,发行新币,一方面即照条例,以新币兑收旧币,逐渐销毁,民国四年(1915)由财政部核定收毁旧币,改铸新币之计划,先后分饬天津、南京、武昌各厂遵办,其业经销毁数目详附表八。

民国三年(1914)之国币条例为银本位制,然此为整理银币,以为采取金本位之预备。而非以银本位为止境也。就今日之情势言之,中国预算,每年应还洋债赔款。本利约居全数三分之一,皆以金计。而欧战以来,银价暴涨,金价大落,中国举债频仍,将来归偿期届,欧战已了,金银之价,较为平复,是借贱还贵,所受损失竟居两重,若改用金本位,则可免此种之困难。且以国际之贸易言之,改金可减除投机危险之性质以币制大势言,世界各大国皆为金本位制,虽英美论者,欧战终了之后,世界各国共采金银复本之议,然终难成事实。各国既皆为金本位制,中国终不能独异。然中国向辅币之重量法价,难以臆定。故金本位制,虽在所必采,而实行之难,亦有不得变通者,今拟略师美国前度支卿尹顿氏之策,参以荷兰卫斯林氏之议,复证以吾国今日之实情,先定一金单位币名曰“金元”含金0.752318公分。即库平二分零一毫六丝八忽八。金元之十分之一为角,百分之一为分。千分之一为厘,皆以十进,而特许中国、交通两银行,发行金兑换券。中国、交通两银行另立帐簿。以金元为本位。为存放及其他之营业。务以期收集人民之存金,而养成人民用金之习惯,政府一面提倡国际贸易之发达,推广金汇兑券之流通。俾得积储金货,将来俟有适当机会,即可定金银比价,实行金本位制。以金兑换券或金元,代一元银币之用。一元银币或逐渐收回,暂作为金元之代表币,仍留现行国币条例之银辅币,作为金本位之辅币,是市价毫不骚动,而金本位之制实行矣。于实行金本位制之前,有一亟待解决之问题,则币制上种种纷纠杂乱之现状,不可不设法整齐而廓清之也。故政府之意,以为当先就民国三年(1914)颁布之国币条例从严行,使成统一币制之局,其办法如下述(其业经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详细规定者兹勿赘及):

(一)关于新币(即条例规定之银铜各币)之铸发者

(甲)新币之铸造:现有之造币厂,为天津、南京、武昌、成都、广州、云南、奉天、长沙、重庆九处,以天津为总厂,余为分厂,实则分厂之用人、行政皆处于独立之地位,天津徒拥总厂之虚名。立法者统一币制之意,已消灭于无形矣。今拟实行办一铸币机关,现有之厂,为数过多,当酌加裁并,存天津为总厂,移南京造币厂于上海、武昌厂于汉口、加以广州一厂为三分厂。上海为外国贸易之中心。汉口亦为中国中部贸易之门户,故量移造币厂于二地,以省各币之运费,且铸发数目,易合于商情之需求,不致有偏多,过少之病。分厂之用人、行政、铸币数目、成色重量、皆听总厂之指挥,受总厂之检查。

(乙)新币之平称化验:一种钱币之能否见信于社会,首要在成色,重量之划一,而欲以此种钱币统一全国之币制,则此为尤要,国币条例所定之重量成色,自开铸新币以来,尚能从严遵守,兹为格外慎重起见,拟于财政部币制局,特设国币化验所,就财政部原有之化验所而扩充之,增其实权,于各厂抽送各币化验成色、平称重量外,并派员巡回各厂,就厂自提,平称化验,并就市收买各币,将其平称化验之结果,应按月列表刊布。国币化验所,待聘用外国化验师一人,其职务为会同所长,总司化验之事。并得随时前往各厂,实地抽验所铸各币,以报告于所长。

(丙)新币之检查:币制局特设一检查货币会,每年由会择定地点,前往检查一次或二次。以下列诸人组织之;参议院议员一人,财政部部员一人,币制局局员一人,各处商会会员五人,(北京、天津、上海、汉口、广州各一)国立大学化学掌教一人,中国银行行员一人,交通银行行员一人,外国商人亦得聘为名誉会员。

(丁)推行之机关: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定为国币兑换机关,凡新旧币交换事务,统归经理,但为便利兑换起见,该两银行,亦得委托其他银行或其他机关,代办兑换事务。(二)关于旧币、处币之处置:

(甲)政府应酌定一日期,以后所有各省现铸之银铜各币,除重量、成色、型式系按照国币条例者外,其余一律停铸。

(乙)外国钱币,应由政府逐渐销毁,并限制进口通用。

(丙)除一元国币外,所有各种通用之旧银元,准其在一定期限内,交换新银元,至旧银角、旧铜元、旧制钱,以及外国银、铜各币,待由币制局按其重量成色,定一与国币比照之法价,暂准作为国币行使。一面由中国、交通两银行按照该项法价,兑给新币,即由造币厂将其熔铸新币,一面由币制局酌定限期,逾期不得作为国币行使。造币厂与中国、交通两银行即按其所含纯银、纯铜,作为生银、生铜收换。惟是项限期,各种钱币不必一律。

(丁)各地方公署,征收官署以及铁路、邮电各局、所所收各种旧币、外币得交由就近之中国交通两银行。又该两银行自收之各种旧币、外币均须由该两银行运交就近之造币厂,按照法价(在弊制局定期以后作为生银、生铜)兑换新币,其运费由造币厂作正开支。

(三)关于划一计算之本位者:

公款支人之以银两、制钱计算者,已多折改银元,而商业上计算,尚多沿用银两制钱者其故有数:历史习惯不能骤去一也。银元种类不一,且重量成色颇有参差,未能取信二也。今既专铸国币,严定重量成色,则假以时日,废除银两、制钱之事必可实行。上海、汉口各处,外国商人之贸易向用银两者,今既有确实可信之新币,与之商改银元,亦非难事也。

(甲)凡公私款项出入以及债项,向以银两、旧银、铜币、制钱或他种钱币计算者,应照币制局所定法价,折改银元,以为计算之名称,海关税则,向用海关银两计算者,应与各国协商,按照币制局所定法价,折改银元,以为计算之名称。

(乙)凡逾定期而未将券契文件,折改计算之名称者,嗣后如有争讼,即照币制局所定法价,判令归结债务,以后造币厂鼓铸银币,于一元银币,当逐渐减少,而中元即半元之数,逐渐增多,盖将来金本位制实行之时,中元可以作金本位制之银辅币,而收毁之一元银币,可以减少,此政府硬币政策之大概也。


后文还有截图内容,为自此的后续。附表八之后。



附表一 造币总分各厂铸成各种旧型铜币数目表(枚为单位)

附表二、各地通用银两与库平比较表

附表三、

附表四、

附表五、

附表六、

附表七、八


 中国自宋的交子,会可为有纸币之始。元有交钞、宝钞,明亦有大明宝钞,清顺(后接下面图片)

e5257d01252a2b53a43b7747a757a6a.png

9a3dca0291f6791b0c8ce973764b2ff.png

049226108fa53419fb5f8e4013c28f2.png

8aeadbd96e16e07673e4c83cabd1e65.png

5bc903ce401b325565a5e1a09893dc4.png

955964a620e249cff10208d2c0221eb.png

b61727b77d3195d4ef82aa7e9b51adc.png

7194fe79b8e3d9abe22816e22d54ae5.png

2d4583a98c6a858f5e64993c5847024.png

b8a359473fdac86237a22784f644f3a.png

59d2914f9881b8c4c35faa2ffbab6d2.png

62eb1f52655916a53f7fdecbad32193.png

743478a6fb87a587d6032bc2495eb45.png

920573ca09e0d0d85c11e6002c32473.png

94d9eb50909dacfc5cc48d394cde0cc.png

1238045bc18062d78ad5bb2817e1b93.png

f631c76a241bca77b737940e93464ac.png

5b305dbab7c220f7762966aef467d21.png

53ef07ef150853dc7d1f19877ed02be.png

28258ed6881ec3032e3c989a5300442.png

bf0fa4595fed7f1c47444356d8917af.png

a8738fbe7e3388592af3194d544d2fb.png

89c6351f07bb1f9c4c8bc83155c5cba.png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