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币条例及施行细则理由书

【民国机制币官方文献】 2025-09-09     21
《币制汇编》  民国三年二月  1914年2月第一  用银本位之理由(《国币条例》第二条)言币制者,自当以选定本位为第一义。本位可供选择者有四:一曰金银复本位,二曰金本位,三曰金汇兑本位,四曰银本位。复本位之不适用,欧美各国屡试屡挫;鉴彼前车,毋庸置议。金本位之美善,众所共知,然中国现蓄之金,实不足供全国币材之用,购之外国,劳费太巨。国中现有

《币制汇编》  民国三年二月  1914年2月

第一  用银本位之理由(《国币条例》第二条)

言币制者,自当以选定本位为第一义。本位可供选择者有四:一曰金银复本位,二曰金本位,三曰金汇兑本位,四曰银本位。复本位之不适用,欧美各国屡试屡挫;鉴彼前车,毋庸置议。金本位之美善,众所共知,然中国现蓄之金,实不足供全国币材之用,购之外国,劳费太巨。国中现有之银,骤难处置,或致酿金融界非常之变扰耳。我国人性好贮藏,所铸金币,得之者常扃诸箧笥,市面媒介,动生窒碍。以此诸原因,故明知金本位之良,而未敢遽采也。金汇兑制,在蓄金不富之国,为调平对外汇价计,诚为妙用;然行之而著效者,皆属殖民地,恃母国以为之卵翼。我国情势迴异,讵易效颦?即曰借一大宗外债,存放外国市场,以致平准,然偏毗于甲国,即对于乙、丙等国失其权衡,利未行而弊且先睹,故法虽善而行之维艰也。以上三种,既皆不适用,所余者,唯银本位制而已。以今日世界大势论,银本位固非可持久无弊。虽然,恶本位胜于无本位,今日中国所大患者,无本位也。与其梦想最良之本位,而力未能逮,徒致迁延,何如因势利导,采一较易行之本位以整齐之,而为之过渡,此政府所以暂行银本位之微意也,若夫此过渡期间,则愈短愈妙,政府则虽行银本位,然常级汲注意,为改进金本位之预备。故国币条例及银行条例,处处常本此意以立案也。

第二  用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单位之理出(《国币条例》第二条,第三条)

近来国中谈币制者,单位重量问题之争辩,视本位问题为尤烈。今政府主张用六钱四分八厘,即二十三格兰姆又九七七九五零四八,即每枚总重量七钱二分所含纯银之量也。所以如此主张者,并非谓衡以学理,非此不可,不过认为事实上最便利而已。第一、现在中国用枚数计算货币之习惯,沿江沿海一带已渐养成,而所用每枚之重量,实以七钱二分为标准。其指驭物价之力,日见普及,骤易他量,徒乱观听,致金融之扰乱之范围太大。第二、历年官局所铸银元,皆用此项重量,其现存于市面者,据财政部最近之调查已逾二万万元之多,改铸伊始,最宜设法利用之,以充暂行媒介品,以供兑换准备,使新币未铸备时,稍得周转(此义别于次节详论之)。以此二理由,故认六钱四分八厘为最适当也。

然时流中反对此义者当不少,甲说谓腹地各省及乡僻皆用制钱、银两,不用银元,今改币制时,当注意于多数之习惯,不能专以各商埠为标准,故宜仍以两为单位。乙说谓若用七钱二分,而强铜元、制钱使比例十进,则物价太昂,与人民生活程度不相应。此二说皆若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今以政府所见,则甲说实无辩论之价值,盖各地所谓银两者,其平色本无一定,甲地之习惯,不足以概乙地之习惯,标其一以驭其他,无论用何种重量,而详细之比价折合,终不能省。(例如,用库平一两为单位一枚之重量,谓可以沿用两之习惯而省纷扰也。然试问全国各地中用库平足色之地有几?一两之单位虽定,仍不能不将每枚合松江银若干,合规元若干,合海关两若干等,详细折合列表,此自然之数也。)则一两与七钱二分,其推行时折算之烦劳,正相等耳。乙说以经济之眼光,从货币与物价之关系立论,谓单位重量太大,人民生活所需随之而移,故议改为五钱或五钱五分以剂之,此论差为近理。虽然,人民生活费之侈俭,宜以最低级辅币为衡,使辅币而有千分一或千分二之一级(即与旧制钱相等者),虽用七钱二分,何尝不可以奖俭,使辅币仅至百分一之一级而止(即以铜元为最低级),虽用五钱五分,犹嫌侈也。然则调剂金融之作用,不尽在单位之大小明矣。故政府之意,将铜辅币多分等级,一分之下当有五厘、二厘、一厘之三级,而五厘、二厘者尤赶紧多铸,庶与旧用制钱之习惯不悖,而民间日用零碎之媒介品亦可无缺矣。或疑据本条例第四条之规定,各币计算例以十进,而现在市面铜元价格下落十之三,币制既颁,即当抬高,使为十进,物价随而剧长,小民损失极巨,此诚不可不虑。政府有见于此,故处分旧辅币之法,以渐而不以骤也。其理由别于第六节说之。

第三  各辅币重量成色减轻之理由(《国币条例》第五条)

前清所拟币制草案,五角辅币之重量当一元主币之半,一角者当其十之一,此犹为秤量之观念所束缚,谓必如此乃足以表其比价也。殊不知货币之性质,惟主币为实价,而辅币皆名价。无论何国,其辅币所含之成色重量,断不容与主币同等,成色既异,而重量必比而齐之,斯亦大惑已耳。今政府所以定五角银币之总重量为三钱二分四厘,其成色银七铜三者,盖今日虽暂行银本位,其实不过为过渡时代万不得已之办法,将来终须归宿于金本位。而货币改造一次,劳费不资,故今日改革伊始,当预备将来改金本位时,现铸之辅币仍可沿用。若银辅币之名价,与其实价相距太近,则银价略涨,而辅币必被销毁,自然之势也。今拟使银辅币名价为对于实价十分之七,故五角辅币所含纯银为二钱二分六厘八毫,再附益以三成之铜,故其总重量为三钱二分四厘也。其二角、一角之辅币,皆准此推算,凡已省将来改铸辅币之劳而已。或疑人民习用秤量,睹此将滋疑虑。不知币制能否推行,纯以其法价能否维持确定为断。法价信用既立,则虽以原料仅值数钱之纸币,犹能代表百元、十元之名价,而民尚用之,况辅币之含有实值者哉。夫辅币之行使既有限制(参观第六条),且随时与主币兑换无阂,民何疑虑之有?或又疑辅币减轻平色,政府将借以牟利。不知前清滥铸辅币之流弊,现政府正疾首痛心。今方不惜糜巨款以收回之,岂肯复蹈覆辙?将来所铸辅币之数,必斟酌情形,务使供求恰足相济,此政府所当以自矢也。

第四  主币准自由铸造且收铸费六厘之理由(《国币条例》第十二条)

凡主币必须许自由铸造,稍治货币学者皆能明其故,无俟喋述。然各国成例,有收回极轻微之铸费者、有并此而不收者。今本案拟收六厘,其理由有三。第一、现在市面通行之各种银元,其市价实在所含纯银之上。据天津造币厂报告而论,今年平均每元市价约合行化银六钱九分二厘左右。今本位既定为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约合行化银六钱八分四厘,与市价相差约八厘。今既欲暂认旧银元与国币有同一之效力,非设法平其市价不可。加铸费六厘,则距离之差甚微,自易为力。第二、查天津造币厂,现在八八五以至八九成色之北洋银元,每元铸费,约加增一分上下。若改币制后,按九成更加精铸,则铸造成本须合行化银六钱九分零。今若不加铸费,或取价太微,则铸造之工,赔累无极。今试以全不收费计之,则每日铸币五十万元,国家应赔累四千两左右,每月应赔累十二万左右。收旧银元以改铸,则每月赔累当在四十万两左右,所费益不资矣。造币为国家一种义务,原不容计较劳费,然当兹竭蹶之际,苟能省一分赔累,即间接轻人民一分负担,于义固不为悖也。第三、各国铸金主币,其收铸费最多者,不过千分之二三,挨以本条例所收,相去似太远绝。不知金之价值,视银三、四十倍,故铸金之铸费可少,而铸银主币之铸费不得不多。且银币而收铸费太薄,则人民贪其成色之纯,喜鎔化以作他用,随铸随毁,稽禁何从?其吾国用生银习惯,不能立即禁绝,此弊尤大。前此所铸大清银币,成色较高,今渐医迹市场,皆坐此故,宜防于豫,其理甚明。此在欧洲旧用银国,稍有造币经验者,皆能言及其故矣。以此三理由,故政府几经审度,而认铸费六厘为最适,约当9‰,较前清币制则例13‰,已减去4‰矣。

第五  从前官局所铸一元银币暂准作国币之理由(《施行细则》第二条)

《施行细则》第二条云:旧有官局所铸发之一元银币,政府以国币兑换改铸之,但于一定期限内,认为与一元国币有同一之价格。其所以如此规定者,盖于币制颁定后,一面赶铸新币,一面仍借旧币以资流通,然后陆续抽换改铸也。其理由有四:

(一)币制颁定后,必须有货币可供授受,然后其制乃能推行,此至浅之理也。中国果须有银元若干,始足充用乎?今虽未能明言,然以国中现有旧银元计之,各省前此官局所铸约合二万万元以上,其各种外国银元尚不在内。然各该种银元市价,尚在所含纯银分量之上,则银元之供不逮求,已有明证。夫现在以大银元充交易媒介者,不过数省耳,然有二万万元以上,犹苦供给不足,则全国需要之巨,更可推知。约略算之,若求全国充用,至少须有一元银币四万万元内外。即初办时,先求各大城镇商埠兑换流通,亦非有二万万元以上不可。以现在全国造币厂之力计之,若制造稍求精美,每日仅能出五十万元左右。况新制祖模,建造厂基,添置机器,尚须时日,计欲铸成新币一万万元,为期当在二年左右。安得尔许余日,以待从容布置?今将官局所铸旧币认为国币,则币制一颁定,国中立即有二万万元之法币以资流通。一面使现有造币厂分科程功,某厂专铸主币,某厂专铸某种辅币,一二年内,主辅两币当可铸成一万万元以外。则开办之始,市面不至以乏币为病,而推行可望迅速矣。

(二)无论何国改革币制,必须借国家银行兑换券之力。然欲兑换券之通行,必须使持券者立刻有可兑之币,而无须申水、补水之烦难,庶几民便信之,而推行之捷,乃可期也。若币制既颁,而市尚无此币,则国家银行即欲发券,将以何者为兑换之资?惟有沿用旧币之重量,而即暂认旧币为国币,则所发之券随时得用以吸收现币。而所吸得之现币,一面固陆续抽换改铸,一面仍可暂充兑换准备,其欲进行之迅速,盖事半而功倍矣。

(三)今用银本位,不过目前不得已之计,要当处处注意,为将来改金本位之预备。苟银之流入国中者太多,他日必须穷于处置,此最当戒备也。若改革币制而绝对的不利用旧币,则新币全额,皆须立求生银,别为鼓铸。生银之自境外流入者必骤增,将来若改用金,益且以银多为患。而银价之缘此涨骤落,扰乱世界金融,又无论矣。此亦政府不能不暂认旧币之原因也。

(四)若别铸一元新币,与一元旧币异其重量,而不认一元币为国币,当初办时铸成之一元新币甚少,其力不足以支配全市面,则一元旧币当然通行,其市价高低定,且与一元新币亦生比价,是一元新币非惟不能整齐币制,且以增币制之紊乱也。若欲用此法而免流弊,计惟有将所铸一元新币贮藏之,而不发出,俟数年之后,约算所铸之数,已足支配市场,然后一举而发出之,试问如此岂成办法?国家筹备此项铸本,所损耗若干,而其所酿金融界之扰乱又将何若?此不待智者而知其非计也,以此四大理由,故暂认旧日官局所铸大银元为国币,实属正当不易之法。而一元单位不宜轻改旧规,其理亦从可识矣。

反对此议者,每曰认旧铸银元为七钱二分,与新铸之币同一价格,将来收回改铸时,国家必受巨损。不知改铸新币,换回旧币,无论何国,国家未有不受损失者。查旧铸银元有纯银九成者,有自八八五以上至八九零者不等,各省银元平均预计将来照六钱四分八厘成色改铸,每元成色上必有一分左右之损耗。若以二万万元计之,共约损失二百五十万两内外。然此之故,币制立得统一,铸本无须巨数,国家银行券立得通行,则所得已足偿所失而有余矣。夫当改革币制时欲使市面秩序不乱,舍国家忍受些少损耗外,固无他术也。

第六  旧辅币暂以市价通用之理由(《施行细则》第三条)

《施行细则》第三条,规定各种旧铸银、铜辅币,于一定期限内,各照市价行用。夫旧有之主币,辅币,同为官局所铸,乃彼则认为国币,而赋予法价,此则令照市价通用,办法两歧,或以为怪。不知主币为价格之尺度,尺度非立刻统一,无以御凡百之物价;尺度既定,百价皆可依之以为标准。则旧有辅币之价,虽暂认为凡百物价之一种,而于标准之基础,固不至摇动。故划一主币,与整理旧辅币,不妨分期成功也。且政府所以必主张分期办理者,非畏难而苟安也,为维持金融市面之秩序计,有不得不然者。试以铜元一项论之,其现在对于大银一元之市价,约值百三十枚内外,若欲整理之,非使立改十进不可,然此非纯以法律之力所能强制,稍有识者皆知之审矣。就令国家忍受痛苦,将市面过剩之铜元,克日收回熔毁,使其供求相济,勉就十进之系统。然以市面通行最广之铜元,骤重其价值十之三,试思金融扰乱之程度若何,而其影响于小民生计又何若者?故政府之意,将各种辅币别铸一套,其重量、成色、型式,皆使与旧币殊别,新辅币之对于主币,用严格的十进法价,而旧辅币则以侪诸百物之列,不必其与新币制系统相蒙也。然又非永放任焉,而不整理也。一面用市价收回,一面陆续收铸,俟收回渐多,其市价至与新辅币略有同一之价格时,政府明定期限,全数收回之,则其影响于物价者不甚骤,而民亦相安无事矣。

第七  施行地域分次第之理由(《施行细则»第十一条)

币制既颁,本宜全国同时实行,今《施行细则》第十一条,称其施行之地域及日期以教令定之者,其理由有三。第一、我国幅员辽廓,各地习惯不同,而其金融待拯缓急之情亦别。大率通商口岸,最感币制不一之苦,交通愈不便之地,其所感觉愈微。称情以施,合分先后。第二、货币之铸造,兑换券之推求,虽兼程并进,亦不能使全国供求遽足相抵,悬而久待,室碍滋多,故不如节节推行,易于支应。第三、各地滥钞,为币制之梗,收回整理,当行以渐,其中不无数区,应用特别办法,施行稍分次第,伸缩乃可裕如。察此三端,则本条规定之意可见矣。要之先将通商口岸实力施行,使汇兑无阻,脉络通灵,然后以次推行于腹地,期以二年,遍及全国,则改革币制之大业,其庶及矣。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