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革命根据地,为了发展苏区济经,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曾先后发行过多种货币。其中银币因铸造工艺较为复杂,只有几个主要苏区发行。江西中央苏区是当时最大最巩固的根据地,发行的货币就有纸币、银币和铜币。现就中央苏区铸行的铜币及版别试作如下探述。一. 国家银行及中央造币厂的建立一九三二年三月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革命根据地,为了发展苏区济经,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曾先后发行过多种货币。其中银币因铸造工艺较为复杂,只有几个主要苏区发行。江西中央苏区是当时最大最巩固的根据地,发行的货币就有纸币、银币和铜币。现就中央苏区铸行的铜币及版别试作如下探述。
一. 国家银行及中央造币厂的建立
一九三二年三月国家银行开始营业,七月开始发行纸币,票面分壹圆、伍角、贰角、壹角、伍分五种。同时中央造币厂打铸了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字样及有镰刀斧头图案的贰角银毫和壹圆银洋各一种。为了便于白区流通,又生产了“大头洋”(袁世凯像),“小头洋”( 孙中山像),“雕子边”(墨西哥版)三种型号的银币。后来中央造币厂又利用缴获的铸币机铸造了铜质分币,使中央苏区的货币结构更臻完善,更方便了民间贸易和适应了市场的需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中央造币广转移到于都龙山,埋藏了造币厂的机器和材料,存在近三年的国家银行 和中央造币厂就此结束。
二. 中央造币厂的铜铸分币及版别
中央苏区的铜铸分币,铸行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间,前后不到一年。由于铸造时间不长,发行数量不多,流通范围不广,因而保存到现在的就更少了,中央造币厂所铸造的铜分币现已见的仅有“五分”和“一分”两种。至于该两种铜币的版别,据当时国家银行货币图案的设计者黄亚光同志回忆,也已记不清了,但肯定当时硬币设计的图案不仅一种,最后采用是由毛泽民同志决定的。多年来,笔者久居赣南老区,得见此两种铜铸分币不下数百权,所见此两种铜币制作,币材纯良,铸造精整,图饰划一。其中“一分”铜币仅见一式,该币直径1.8、厚0.1厘米、重2 克左右。无边齿。正面上方环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八个字,楷书左旋读,其中“苏”字省笔,中为“1”字,“1”字后面中下部露出所饰的镰刃锤子交叉图,靠外廓饰有一圈齿纹,背面上方饰有一实五星,星下竖列“一分”二字,楷书,在两旁左饰稻子、右饰麦穗图案,并与“分”字下方交结在一起,靠外廓处也饰有一圈齿纹。“五分”钢币粗略来如一模所出,仔细辨别却尚有不同。现就目前所收集与发现的实物资料,将其有明显差异的三种版别分述于下:
1式:直径2.7、厚0.14厘米,重7.5克,有边齿。正面上方环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八个字,楷书左旋读,左右两侧字端各饰一实五星,下方环列“每贰拾当国币壹圆”几个字,楷书右旋读,中间饰珠圈一周,圈内饰中国地图,地图内又饰镰刃锤子交叉图案,靠外部饰有一图齿纹;背面上方饰有一实五尾,星下从右至左横列“五分”二字,楷书,在两旁左饰稻子,右饰麦穗图案,稻麦下端交结在一起,靠外廓处也饰有一圈齿纹。该式地图上的海南岛与大陆连接在一起。
2式:直径2.65、厚0.17厘米,重7.5克。边齿和图饰皆与1式相同。较大的差异是地图上的海岛明显地与大陆分离。
3式:直径2.6、厚0.15厘米,重7.4克,也有边齿,图饰也与1式相同。该式的不同之点是地图上没有铸上海南岛。此式较为少见。
上述铜铸币和当时各根据地发行的各种货币一样,体现了我国革命的特点,尤其体现了工农政权的特征。它不仅铸造精美,而且图圈朴实,以五角星代表苏维埃,以锤子镰刀代表工农,具有浓厚的革命政治色彩。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对根据地实行军事上继续“围剿”,经济上严密封锁的情况下,苏区货币的发行( 包括纸币和铸币),对活跃苏区经济,保障红军供给,改善人民生活,支持革命战争,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巩固苏维埃政权等方面,均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货币的发行,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了,在长期革命斗争的艰苦条件下,能留存下来的已经不多,它不仅是我国人民革命斗争早期的货币经济资料,面且是十分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因而弥足珍视。
(引自1987年1月《江西省钱币学会首届年会会刊》苏龙文同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