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近代货币历史简介
云南近代货币历史简介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历史上是一个开发较晚、经济文化落后的边疆多民族省份。由于历史经济条件的影响,十七世纪以前的云南货币历史,曾经长期地停滞于主要行使原始贝币阶段。到了明末清初,贝币才退出货币流通领域,这反映了云南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落后面貌。到了近代历史时期,中国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云南也遭受满清王朝、地方军阀、蒋介石政权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全省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也发生了同样性质的变化。历次重大的政治变革和经济状况的变化,无不对地方的金融货币产生重大影响。综观云南近代货币历史,既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货币的一幅缩影,也反映了比较明显的地方特点。具体变化过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
一、清代银钱并行本位制时期
明代末年,云南货币是银、贝并行,钱很少用,民间交易主要使用贝币,俗称“海肥”。1644年满清入关后,云南有三十多年明清政权交替的军事动乱时期,在这期间,货币发生废贝行钱的变化。1647年,大西农民起义军孙可望部入滇,在昆明铸发“大顺钱”,其形制仿张献忠在四川称帝时所铸的顺通宝”。1648年以后,停铸“大顺钱”,改铸“兴朝”钱,止民间使用海贮。在农民起义军控制云南期间,流行使用了十多年,钱币逐渐推行。南明永历帝政权逃亡云南时,曾在云南铸“永历通宝”钱,惟未见历史记。 1659 年吴三桂率军攻占 昆 明,于1660年在昆明铸造顺治年号的 制 钱行使1673年,吴三桂反清称周王。吴周政权在云南先后铸造过“利用通宝”和“洪化通宝”。1681年吴周政权败亡后,即流通满清历朝制钱。在此三、四十年间,钱币逐渐代替了海贝,与银两并用。至此,云南货币基本上统一于全国通行币制,最后结束了贝币在中国流通的历史。
清代的币制,沿袭明代的制度,银钱并行。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银钱之间实际上没有固定的比率。清代前期,是满清统治的盛期,经济恢复较快,物价低廉,币制基本稳定。云南的经济,在清代前期也有所发展。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云南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矿业和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市面渐趋繁荣,新出现了钱庄、票号等金融行业。清代中叶以后,满清政治腐败,经济日渐萧条,外侮日巫,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此伏彼起,币值不稳,物价上涨,货币流通紊乱,劣钱充斥,钱法大坏。咸丰年间出现铸造大钱的通货膨胀,造成制钱制度的危机。在外国银元大量流入的冲击下,银两制度也发生动摇。清代后期,银元铸币和铜元铸币流行,银两和制钱制度都趋于没落了。云南在清中叶以后,由于赋役增多,改土归流后出现新兴地主和封建领主的残酷剥削,加上鸦片战争失败后对英赔款的负担 (云南醇华担负三十万两) ,民不聊生,纷起反抗,民族矛盾激化。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咸、同年间爆发了回、汉、彝族人民的大起义 (1853~1869) ,动摇了满清 地方政权。清廷镇压起义人民,战乱绵延二十多年,接着又连续数年干旱、地震等严重的自然灾害,云南经济受到很大破坏,人口大量减少,直到光绪年间始渐恢复。1855年中法战争后,帝国主义更加深了对云南的侵略。在上述情况下,云南的货币状况、金融物价都不正常。货币变化总的过程基本上与全国的情况大同小异。但有如下的地方特点:
1.云南铜产丰富,清政府在滇大量铸钱。
清朝从顺治年间就在云南铸钱,除省城的宝云局外,还设有临安 (今建水)、大理、沾益、东川、广西府 (今广南)、顺宁 (今凤庆)、永昌 (今保山)、曲请等府局。铸钱年份有炉数可考,前后七十多年间云南铸钱数达二百多亿枚。本省需用很少,大部份供应全国各省。铸钱铜料的输出,数量更多。资料记载,乾隆年间最盛时期,云南年产铜一千三、四百万勋,输往京师和各省,用以铸钱。咸同战乱以后,铜的生产和输出大为减少。至光绪朝恢复在云南铸钱,但这时因铜价上涨,铸钱不敷成本,所铸不多。清末云南铸造铜元,均取料本省。云南钱币和铜料的输出,对全国钱币的供应以及钱价的涨落有较大的影响,关系到满清币制的稳定。这个史实,使云南在清代货币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2.外省白银的流入。
在清代前期,云南的商品经济有所增长。主要由于铜产和其他商品的输出,增加了地方经济收入。鸦片战争后,铜的输出减少,而鸦片、大锡等特产的输出又代之而起。云南对外省的输出增加,输入本省的商品也相应增加。由于输出常大于输入,造成外省的白银不断流入云南,是这时期货币流通中显著的现象。铜产的输出,在旺盛时期,清廷户部指定拨交云南本的银两,年达八十余万两至一百万两。各省购铜银两尚不包括在内。鸦片的输出,流入的银两更多。据光绪十九年 (1893)云南蒙自海关的报告,云土外销每年值银一千万两左右,光绍三十七年(1911) 年增至关平银二千万两以上。还有茶叶、药材、猪鬃等土特产销往西藏、四川和其他省份,以致流入藏洋、川锭和其他外省银两。云南还有从外省拨来的协饷,年有数十万两。以湖北、四川运来的为多。因此,云南成为全国名种形式银锭和银元的芸萃之地,并杂有多种外国银币,种类极为庞杂。白银的流入,对清代云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货币资金的积累与扩大,起了积极的作用。
3.英、法殖民地货币由边境的流入。
云南与缅甸、越南接壤。这两个国家在十八、十九世纪先后成为英法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自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后,英法帝国主义觊觎云南的自然资源,逼迫满清政府订立不平等条约,开辟蒙自、河口、思茅、腾越(今腾冲) 为对外通商商埠,以便其政治、经济势力可以由殖民地直接渗入云南。除运进工业品倾销外,帝国主义的货币和殖民地货币也随之进入。在邻近缅甸和印度的滇西边境地区和邻近越南的滇南边境地区,都形成中外货币混杂流通的局部区域。滇南有法元和港元;滇西有印度卢比和缅甸小洋。清代末年,法国资本在云南修筑滇越铁路,投资一亿五千万法郎,费时十年,不断大量运进法国贸易银元和部份越南殖民地纸币,用以支付筑路工费,资料记载有数千万元之多。筑路工人带回家中,法元遂遍及云南各地,甚至由云南流入四川。滇越铁路沿线和接近边界的县区,法元、越币的使用更为普遍。滇越铁路修通后 (1910年)路公司规定客货运费要收越币和法元,如交中国货币反要贴水,有意造成对越币的需求,以此打击和排斥中国货币。外币势力逐渐深入,这是清代云南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的具体表现。
4.民族经济地区存在着多种货币形态。
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广泛地存在着落后的民族经济地区。这些地区交通不便,民族关系复杂,各民族的社会发展不平衡。清代搞改土归流,部份民族地区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阶段,聚居边远地区的尚处于封建领主制、奴隶制或更原始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很低,交换的范围狭小,商品经济的成份极为有限。一些地区还是用以物易物的形式互通有无。有的系用盐巴、鸦片等作为实物货币,进行交换。这种民族经济地区的落后状况,在清代还非常显著。所以,前述清代云南货币已统一于全国通行币制,只是指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言;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际上还存在着多种交换形式和多层次的货币形态。这是云南各族社会经济状况发展不平衡所形成的。
至清代末年,云南才有新式银行的出现。清朝的大清银行于宣统元年 (1909) 在云南设立分行,并在云南发行银两与银元两种不同面额的大清地钞,这是云南第一次出现的由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虽然不到两年,满清覆亡,大清地钞随着大清银行的停业被清理收回了,但却标志着云南的货币形态有了进步的发展。
二、军阀割据政权下的地方货币时期
辛亥革命后,云南出现了军阀割据的政治局面,财政金融形成了地方性的独立体制,云南地方货币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中出现的,它是地方割据政权的产物。最初出现的云南地方货币是云南军政府财政司于民国元年(1912) 发行的富滇银行钞票,有一元、五元、十元数种。实际上富滇银行是在钞票发行后才正式成立的。这家官办银行、不过是云南地方政权的钞票发行机关。富滇银行的资本,起初仅有五十万元,取之于云南人民集资建设铁路的股款。十年后地方政府拨给一百万元,资本才有一百五十万元。它从1912年成立,到1931年停业,二十年间共发行了九千二百万元的钞票(俗称老滇币),为其资本额的六十倍,没有可靠 的 发 行 准备。旧滇币以银元为本位,最初几年,钞票可以兑现,信用尚好。1915年护国军兴以后,由于云南统治者唐继尧不断从事军阀战争,军费开支浩大,云南人民负担沉重,地方财政罗掘俱穷,遂令富滇银行不断增发钞票,该行钞票发行总额的百分之六、七十都被省财政借支,用作军费,老滇币由限制兑现到停止兑现,纸币贬值,与银元的比价跌为三折一、五折一,后来跌到七折一、八折一都无人收受。但仍继续发行,形成滇钞的通货膨胀。发展到1931年,终于导致云南的金融危机,工商各业纷纷倒闭,富滇银行也被迫停业,旧滇币的信用宣告破产。以后由地方政府命令以五折一的比价,由新成立的富滇新银行收回,给云南人民造成很大的损失。旧滇币的发行流通过程,说明了它是一种具有封建掠夺性质的地方币,它的发行本来不是为适应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是由于军阀战争的需要,依靠政权力量强制行使流通,它的货币价值基础是非常虚弱的。与旧滇币同时流通的地方货币,还有云南铸造的 半 开 银币。辛亥革命后,云南军政府接管了清朝政府设在云南的造币分厂,由地方自行铸币。除了初期铸造过少量的大洋、龙元以外,后来铸造的便是这种地方性的半开银币。
据云南造币厂的资料,从民国元年到民国甘四年,共铸造半开银币八千八百五十三万余枚,合大洋四千四百余万元。另有富行委托铸造和代商附铸的还不在内。半开银元的特点是含银量低, 原 规 定 含银成色为八成,后来越铸越低,有的含银量不足四成,强要人民按币面的价值行使。所以,半开银币不能流通到省外;在省内行使,也视其含银量高低而有不同的价值。半开银币在云南影响广泛,是云南地方的主要货币。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含银量较高的各种银元硬币逐渐隐匿,市场上流通的硬币多为半开,逐渐形成人们所说的“云南半开本位”,一切收付均以半开计价。滇钞一元并不代表一元大洋,而代表两枚半开。它在省内流通,范围比纸币宽广,地方纸币在省内的一些边地和民族地区被拒绝使用,但半开硬币却可以通行,或被收藏,因为它究竟是具有一定商品价值的硬币,比纸币可靠。所以后来虽禁止硬币流通,而留存在民间的半开银币数量很大。与半开银币同时铸造的,还有云南的两角、一角银辅币,数量也不少,二十多年来共铸造了二亿一千多万枚,合银元四千一百余万元。与半开合计银元数差不多,这些硬辅币后来也逐渐逃匿。
除上述两种外,地方货币还有唐继尧统治时期铸造的多种纪念币,多种军用币和军用券。民国五年,由富滇银行印发了一百万元的“拥护共和纪念银币”,俗称“唐像银币”。还有“拥护共和纪念铜币”。民国八年又铸发了“拥护共和纪念金币”,都曾在市面广泛流通。民国六年侵川战争中发行过“靖国联军军用兑换券”,民国十一年发行过“军用金币”和“军用储蓄券”,种类繁多。其中比较特殊的是“拥护共和纪念金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银价上涨,金价跌落,云南白银外流严重,硬币缺乏,地方政府利用“银贵金贱”的机会,由香港购进大量金,仅民国八、九两年,由蒙自海关进口的黄金就值关平银四百八十六万两,用以铸造金币。
金币分甲、乙两种,成色金九铜,重库平二钱五分与一钱二分五,每枚金币当银元十元和五元流通市面,发行数共值银币一千五百万元。金币 在 市 面 流通,是云南地方货币的独特情况。1920年冬,世界金价回涨,这些金币多被金店、银楼以及商家搜购销锌,运往香港、缅甸出售,市面上的金币,很快就绝迹了。以上情况,说明云南货币的多样性和国际金银价格的涨落,常对它造成直接的影响。地方货币在省内流通,也有地区性的不同。民国十二年,云南造币厂开始铸造一种地方流的币,分五仙、一角两种,前后铸造了二亿余枚,合银元七百七十余万元。它本身虽是一种辅币,但却作为一种主币流通于昭通、镇雄和滇西的大理以北一带,在这些地方,半开也要兑成镍币才能使用。至于传统的货币铜元,民国以后民间交易仍多使用,云南造币厂在辛亥革命后也有铸造,个别地区,制钱也可以行使。如民国初年,东川地方就曾铸造过一种“民国通宝”,仿制钱形式,流通于东川一带。
在纸币方面,除滇票外还有过云南殖边银行和个碧石铁路公司发行的省内地方钞票,两者的流通面都不大。铁路公司钞票只在个旧、石屏等地区流通。至于外省银行的纸币,在云南并不使用,这期间云南也没有外省银行的分支机构,这是由于云南的地方货币体制与外省不同。上述省内货币的复杂情况,是军阀割据时期地方政权不统一、经济情况不平衡的一种表现。在地方货币混乱复杂的情况下,还有帝国主义殖民地货币在云南的扰乱与扩张,较突出的是法帝国主义殖民地的越币。自法国1910年修通滇越铁路以后,控制了云南商品对外进出口通客,加强了对云南的经济侵略。民国三年(1914)法国设在越南的殖民地银行一一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强行在云南设立分行,它与滇越铁路及外国洋行相配合,控制了云南的进出口贸易,垄断大锡外销,劫夺云南大部份的出口外汇,进而操纵云南的金融外汇市场。在货币方面,它在云南竭力推行它在越南发行的纸币,以扩大其资金来源,并利用这些资金加强对云南人民的掠夺。它打击中国货币,将所收入的云南地方纸币,大量向富消银行兑现,富滇银行现银缺乏,无法应付,而受其挟制。东方汇理银行还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银价上涨的机会,从云南大量搜购白银运往越南与香港,在国际市场上抛售,搜取了巨额利润。同时搜运白银出境的,还有被法国人掌握的中法实业银行。白银不断外流,对云南的金融货币造成长期破坏性的影响。
越币和滇币的比值,最初越币一元仅值滇币九角多,护国战役后,上涨到一元越币值滇币十元以上。在法国法郎改为金本位以后,更上涨到每元越币值老滇币二十元以上。在云南地方货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人们迷信外币,每当地 方政局混乱,军阀、官僚、富商、大贾都争购越币作为储藏手段,认为越币保值,便于携带,又可直接汇往越南、香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由于以上原因,造成越币在云南的特殊地位,压倒了云南货币。在越币盛行时期,昆明市场贸易,每天需等东方汇理银行挂出越币、港汇牌价后,才能定价成交。可以说,云南在军阀时期,货币的半殖民地性质是特别严重的。
外国金融货币势力的扩张,逐渐发展到直接影响军阀统治集团的利益,龙云为巩固其割据政权,不得不下决心整理全省财政金融。1932年以后,龙云地方政府采取措施,一方面整顿地方财政金融,加税五倍,改善财政状况,并成立 富 滇 新 银行,发行新币;一方面遏制东方汇理银行的势力,限制其业久范围,实行全省外汇管理,取缩外币流通,禁止白银出境,规定大锡出口由富滨新银行承做押汇,控制了出口外汇。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的势力和越币势力在云南的地位大大削弱了。因为第一次大战以后,法帝国主义的势力也已衰退。云南地方货币与外国货币二十多年来的对抗形势,贯串于整个军阀制据时期,是云南近代货币历史中值得 注 意 的 史实。它典型地表现了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侵略的方式。对云南经济深有影响。
1932年富滇新银行的成立和富滇新银行钞票的发行,是云南发行地方货币的后一阶段。在这阶段中,地方政府整理财政金融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金融货币状况渐趋稳定。富滇新银行钞票 (俗称新滇币) 与半开银币相联系,一元新滇币可兑两枚半开。这时,国际大锡价格上涨,云南大锡出口逐年增加,富滇新银行通过加强外汇管理和改善大锡的生产和外销,手中掌握了一些外汇,可以从香港购进银条支持新滇币。在金融货币比较稳定以后,龙云地方政府逐渐有余力从外国购入更多的军火,扩充其军队,还依靠新滇币的发行,兴办了一些地方实业,加速了地方封建官僚资本的发展。当然,这些资本的积累,是剥削云南人民而来的。
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云南,蒋介石的政治军事势力已经控制了邻近的贵州、四川两省。国民党的法币势力也接近云南,少部份由贵州流入,被地方政府收兑不让流通。这一年,国民党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政策,命令云南统一执行。云南是军阀割据的局面,表面上承认接受国民党的管辖,对实行法币政策,方面表示拥护,另一方面又藉口地方特殊,拖延执行。经过一年多幕后商谈,地方势力与国民党势力双方都作了一些 让步,商定地方纸币以二对一的比率与法币挂钩,作为法币的辅币,可以与法币同时在云南行使,地方势力则同意让中央银行等国民党金融机构和法币进入云南。云南省政府于1937年5月才宣布个省实行法币政策,禁止现银流通,并规定收兑民间白很,不得私藏。但当时云南尚无中央银行等机构,而是由富演新银行新发行大量的钞票,代替中央银行收兑了民间存银,并把银两控制在地方势力的手中,实行的是“没有法币的法币政策”。这批存银后来龙云不愿交给国民党中央政府,分赃不匀,为此造成后期双方之间的争夺与矛盾,但是自从云南宣布实行法币政策后,云南二十多年的地方货币体制基本上结束了。
三,抗日战争以后,国民党纸币在云南流通时期
抗战爆发后,在国共合作的前提下,出现了全面抗战的局面。国民党势力乘抗战之机于1938年进入云南。国民党的四行两局,先后在云南建立分支机构,推行法币。云南的货币逐渐以法币为主,地方货币退居次要地位。法币在云南的寿命只有十年时间(从1938年至1948年)。这里只简略介绍法币进入云南十年间的两个阶段的情况。
法币进入云南后与地方货币发生了种种利害冲突。地方货币暗中增加发行,发行总量达到八亿余元。在省内 州 县 各 地继续流通。随着法币发行量的大量增加和不断贬值,地方货币作为法币的辅币也同时贬值。在法币泛滥的情况下,虽然地方货币发行量不多,也分享了通货贬值的利益。国民党势力在云南站稳脚跟后,财政部多次要地方收回富滇新银行钞票,并要该行办理银行注册,交出黄金白银库存,藉口统一发行权。当时地方政府还拥有一定实力,拖延不交,暗把存银藏于昆明郊外山洞中,派军队驻守。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 解 决 龙云时,该项白银库存终于被蒋介石派部队占领封存。所以,自法币进入云南后,在货币问题和存银问题上,国民党势力和地方势力,一直存在矛盾和纠纷。
法币进入云南,引起云南物价大幅度上涨,而云 南工券收入一向低于外省,云南人民不满意法币,使它在云南推行遇到很大的阻力,许多地区对法币抱不信任态度,拒绝使用。入滇的国民党机关、部队,在离省城较远地区用法币 买不到东西,以致部队要求中央银行运银元去发饷。法币在云南发行虽多,但始终未能在全省通行。许多地区仍使用半开银币或实物货币。
八年抗战期间,整个大后方面临不断的通货膨胀,物资缺乏,物价飞涨,货币剧烈贬值,市场投机盛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云南是大后方重要的军事战略基地,也是对外交通的孔道。抗战发生后,沿海和内地的 许 多工厂、企业、银行、商号以及大专院校纷纷由滇越铁路迁入内地。民族工商业资本,买办官僚资本,银行金融资本也集中到川、滇、黔西南诸省,许多企业在云南设厂开矿,从事战时生产。西南数省的对外出口物资桐油、生丝、猪鬃、矿产和外国运进来的商品及战略物资,都由云南进出。一时工商贸易和交通运 输比较发达,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战时繁荣景象。昆明地区银行机构多达四、五十家。金融货币市场游资充斥,在法币剧烈 贬值的 情况下,投机盛行,金钞市价一日数变,法币越来越不值钱。人们争购黄金、银元、美钞、印度托拉、棉纱等,金融 十 分紊气,昆明成为大后方最为活跃的投机市场。到抗战胜利前的1945年8 月,昆明市的售物价指数,已比抗战前夕上涨了四千四百多倍。其中粮食、肉类、布匹上涨了六千倍至一万二千信。这是抗战时期法币剧烈贬值的情况。
抗战期间,外币在云南,先是盛行越纸和港纸。滇越铁路中断后,滇缅公路修通,跑滇缅路商人带进印度的托拉、缅甸的小洋。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驻华美军增多,云南成为美军驻华空军基地,带入许多美钞,美钞成为金融市场投机买卖的重要对象。日本军队1942年由缅甸入侵滇西龙陵、腾冲-带时,在滇西也发行过为数不多的卢比军用票。
1945年9 月抗战胜利后,云南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机关、企业、银行、商号纷纷迁回沿海地区,资金、人员被调走,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都失去了原有的作用,造成云南战时虚假繁荣的条件已经消失,市面银根奇紧,货价大跌,迫使些工商业停业,出现了经济萧条的现象。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后,继续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更大程度地贬值,云南的物价突然又直线上升。昆明的生活物价指数,比抗战前增加了二百六十七万倍。法币和关金券犹如废纸。1948年在云南也发行了金元券,金元券的贬值比法币更快,受到了人民的睡弃,这时货币混乱的情况达到了极点。人民群众不满蒋介石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1949年2月曾发生昆明群众砸打昆明中央银行事件,被枪杀二十一条人命。这时,国民党的政治、军事、经济和货币,已经到了总崩溃的前夜。
这时在云南,民间已恢复行使旧时的各种硬币。国民党政府还曾企图在云南发行银元券,遭到云南人民的坚决抵制,没有发成。随着蒋介石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到1948年下半年,
国民党的货币在云南实际上已趋于末日了。云南解放前四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泛地开展了民主革命运动和游击战争。在滇桂黔边区纵队领导下的革命武装根据地,曾印制过解放区兑换券,没有正式流通而改为公他发行,用以筹集军饷。解放后人民政府将此项公债用人民币然予兑换。在革命武装根据地范围内,主要仍使用半开等当地通行的货币。
1949年4月,蒋介石政权面临彻底崩溃,云南省政府于是年4月1日实行省币改革,恢复行使硬币。成立了云南省银行和云南铸币所,发行定额半开本票,代替纸币流通,同时铸造大洋、半开银币和五两、十两的金条流通市面。黄金和银子的来源,系取之于原已被中央银行收兑而尚未运走的库存黄金和被蒋介石封存的富滇新银行的白银库存。在这一过渡阶段,云南几乎又恢复了地方货币时期的情况。
1949年12月,云南解放了,1950年初,成立了云南省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流通行使,云南的货币历史,从此转入统一使用人民币的历史新时期。
综观云南近代货币历史的种种变化,从清初逐渐废贝行钱到使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币,历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金融货币历史,随着中国人民推倒了三座大山终于结束了,是来之不易的。云南近代货币历史情况比较复杂,许多问题值得很好地研究,有些可以作为历史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