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广东造币厂 张家骧《中华币制史》

【广东省】 2023-08-23     287
[广东造币厂沿革]溯自前清光绪十三年正月两广总督张之洞筹议购办机器,试铸制钱,其规画先设局于广州,次设局于泸州,以广州为南方华洋辐辏之区,泸州为川滇黔交通之中心点,先由广州试办铜铅原料暂取给于外洋,成效稍著,即在泸州设局范冶云南之铜,贵州之铅及四川本省之铜,以为原料,兴矿务而塞漏巵,其计划甚为宏伟,奏上,清延议可。乃于是年四月,电驻英

[广东造币厂沿革]

  溯自前清光绪十三年正月两广总督张之洞筹议购办机器,试铸制钱,其规画先设局于广州,次设局于泸州,以广州为南方华洋辐辏之区,泸州为川滇黔交通之中心点,先由广州试办铜铅原料暂取给于外洋,成效稍著,即在泸州设局范冶云南之铜,贵州之铅及四川本省之铜,以为原料,兴矿务而塞漏巵,其计划甚为宏伟,奏上,清延议可。乃于是年四月,电驻英公使刘瑞芬, 向英国喜敦厂定购机器,择地大东门外黄华塘,建筑场所,册报购机及运载保险等费三十一万五千余两、购地及建筑费一十四万六千余两,均向驰禁围姓商人借拨,由藩司筹还,是时以蔡锡勇薛棓榕为监修工程员,于光绪十三年七月兴工,十五年二月竣工,颜曰广东钱局,规模仿英国喜敦厂式而变通之。局成,以藩司为督办,设提调坐办以佐之,下置文案委员,并雇英匠四名,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开炉鼓铸制钱,每枚重量一钱,一面镌光绪通宝四字,一面镌库平一钱四字,成色铜六铅四,于八月初三日开始行用,此为吾国以机器铸造制钱之始。

  试铸制钱,所以整齐内国之钱法,而外洋银元流布国内,利权外溢,漏巵无底,故于钱局内附设银厂,并向喜敦厂购办铸银机器,原欲与制钱同时并铸,为部议所梗,往返磋商,于光绪十六年四月初二日,始行开铸,在洋款项下提银十万两为铸本,银币计分五种。一号库平七钱二分,配纯银九成,二号三钱六分,配纯银八六成,三号一钱四分四厘,四号七分二厘,五号三分六厘,均配纯银八二成。一面镌光绪元宝四字,汉清文合壁,一面镌蟠龙纹,周围镌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二分等字样,市面行用,商民称便。此为吾国铸造银圆之始。

  同年两广总督李鸿章以原铸制钱重量一钱,铜价日昂。销毁日多,改铸每枚重量八分,去库平一钱字样,改镌清文广宝二字,厥后铜铅价值递年加增,铸钱亏折,为数甚巨,至光绪二十年,两广总督李鸿章饬局于是年底停铸制钱专铸银币。

  光绪二十六年,因停铸制钱,钱价自涨,银价日落,本局会同善后员,详请督院李鸿章抚院德寿,以粤省地邻港澳,商民习用外洋铜仙,拟自行仿造,以救钱荒,而挽利权,报可,于是年六月开铸铜仙,先行试铸二等铜仙,即每枚当制钱十文,以紫铜九十五分,白铅四分,点锡一分配合,每枚重量二钱,一面镌光绪元宝四字,内加清文广宝二字,周围镌广东省造,并分镌每百个换一圆字样,一面中镌蟠龙纹、周围英文,译曰广东一仙,为吾国铸造铜圆之始。

  光绪三十年,以铜圆原镌每百个换一圆字样、颇有未协,仿部铸当十钱法,改铸每个当制钱十文,以期通行无碍。

  光绪三十二年,两广总督岑春煊以停铸制钱,改铸当十铜圆,市廛零用不便,饬厂铸造有孔小线,每枚重量三分二厘,中穿圆孔,一面镌光绪通宝四字,一面镌清文广宝二字,商民称便,是有孔小铜钱。亦始创于粤省。

  按自光绪二十五年清延第一次奏准限制各省铸币,归并局厂,至三十一年又复奏准第二次限制及归并,而粤厂均得以存留,至是三十二年又以各省铜圆铸数太滥,应亟谋整理之策,乃实行归并各省铜币局,将本局改名为度支部造币粤厂,归部管辖,由部派会办一员,监察厂务,每年余利,以四成归部,六成拨充厂费,于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十日开用新关防,此为本厂变厂名之第一次,亦为清廷第三次限制各省造币。归并局厂,而粤厂得以留存者。

  其初试铸银币,原大小兼铸,后因铸造大圆,不如小圆之利便,故铸造小圆,为数日多,小圆中之一角银币,花纹略浅,易致光滑,商场动多挑剔,因鼓铸二角,为数独多,粤省商场贸易。迄今仍以银毫为本位,其原因实基于此。光绪三十三年总督周馥以粤省市面银毫充斥。实于圜法有碍,饬令停铸小圆,改铸大圆,三月初一日开铸大圆,因粤省习用小元已久,所铸大圆,市面流行甚少,大都运沪购买元宝,六月间复行开铸小圆仍搭铸大圆四成。

  光绪二十四年,美公使以香港地邻粤省,粤铸小银圆,因无限制,香港商务大受影响,照会度支部咨粤停铸小银圆,文到当即驳覆,略将铸数为变通,每日改铸大圆四万两,搭铸小圆八于两。

  同年度支部以各省铜元铸数日多,民问减折行用,奏请分饬各省暂行停铸数月,遂于是年四月十八日停铸铜元,八月初一日复行鼓铸。

  宣统改元,银铜各币改铸宣统年号,于宣统二年正月初一日开始行用。是年度支部停铸铜元,复铸有孔小铜钱,以济市面。

  同年度支部清厘定币制,改铸新币。将所有旧式银铜元,一律停铸。新币形式,一面镌龙,一面镌大清银币一元字样,五角以下银镍铜各币仿此,遂于是年四月二十九月,将旧币停铸后,因新币祖模尚未颁到,七月复行鼓铸旧币。

  宣统二年四月度支部并各省局厂,将本厂改名为度支部广州造币分厂,此为本厂变更厂名之第二次,亦为清廷第四次限制各省铸币,裁并局厂,而粤厂得以留存者。本厂既归部辖。由部派专员以主其事,并拨银一百万两,以为铸本,查本厂自开创至宣统二年,所有铸本及购办各种物料,均由善后局管理,本厂祗任铸造,铸成各币逐日解交善后局行销,所得盈利,作正开销,部拨专款,自是年始。

  宣统三年八月,开铸新币,铸数无多。武昌起义,度支部允粤督之请,电饬暂停新币,仍铸旧币,复将一百万两铸本提回京师,未几广东改革,胡汉民为都督,派员到厂点收余存银铜物料等,计八十三万余两,改名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广东造币厂,此为本厂变更厂名之等三次。

  民国改元,所有前清龙纹银铜各币旧模,一律销毁,改用新模,一元银币,尚未开铸,先铸一角二角银币及铜币。银币式样,一面镌壹毫或二毫银币字样,上列中华民国年号,下列广东省造字样,一面镌亚拉伯文10、20等字。旁镌英文,译曰广东十仙、二十仙银币,铜币式样,一面镌壹仙铜币,上列中华民国年号,下列广东省造宇样,一面镌亚拉伯文1,字旁列英文,译曰广东一仙。民国元年行用壹毫银币,于元年七月开铸。

  民国二年,广东独立,本厂于八月十三日,被乱军抢劫,据报抢去银毫银饼银条边碎等,共值银四十万〇六千三百九十两〇九钱六分。本厂铸本,此次又受一大亏损,是时银铜各币,一律停铸,粤事既定,于八月二十一日复行开铸。

  民国三年。财政部将本厂收归部管,五月二十日结算归部,改名财政部广东造币分厂,总办改称厂长,分总务工务化验三科,办事公文,直接达部,免由天津总厂及巡按使承转。十月十三日开用新关防,此为本厂变更厂名之第四次,是时铸本缺乏,电部与省吏交涉,拨回前督胡汉民接收八十三万余两之铸本,卒无效果。

  民国四年二月,财政部令鼓铸新币,多铸大元,由部颁模范,一面镌前总统袁世凯侧面肖像,上列中华民国年号,一面镌交互嘉禾二,及壹元字样。本厂以铸本缺乏,与中国交通两银行及各银号息借商款,于是年八月二十三日开铸大元新银币,小元及铜币祖模未奉颁发,仍用旧模铸造,是年拟复铸一文铸币,模范已成,一面镌民国铜币四字,一面镌一文两字,中穿圆孔。又拟开铸二仙铜币。因赶铸大元,二者均未开铸。民国五年,袁氏称帝,广东独立,本厂又归省管,改名为广东造币厂,四月二十七日,开用新关防,此为本厂变更厂名之第五次。未几取消独立,又归部管,复名为财政部广东造币分厂。十月十一日,开用新关防,此为本厂变更厂名之第六次。是年因铸本缺乏,于四月间停铸银币,由军署及广东西解来废铜炮及弹壳搭铸二等铜元,重量改为一钱八分,成色铜六铅四。

  民国六年。仍续铸铜币,并拟开铸银辅币,以新辅币祖模未奉颁发,欲用旧模鼓铸新成色七三之银辅币,部议未准,祗准熔炼制钱。经派员赴津调查仿办,是年广东自主,本厂又归省管,名为广东造币分厂,仍用原有关防,此为本厂变更厂名之第七次。

  民国七年一月,龚政接厂长位,以本厂停铸银币已久,专铸一分铜币,亏折甚巨,市面银根日形短绌,于五月二十三日,开铸二仙铜币,每校重量二钱八分,成色铜六铅四,一面镌二仙铜币四字,上列中华民国年号,下列广东省造字样,一面亚拉伯文 2字,旁列英文,译曰广东二仙。本厂自民国五年四月停铸银币后,银币值价日涨,铜币价值日落,乃息借商款鼓铸二角银币,模样成色重量,与民国初年本厂所铸二角银币相同,惟改镌民国七年字样,于六门二十一日停铸铜币,二十二日开铸银币,至熔炼制钱,及拟铸镍币,尚在筹划之中,此民国七年六月以前之沿革情形也。

  综而言之,本广自清光绪十三年开办,所有吾国机器铸钱及银元铜元,均始创于本厂,而管理慎密,铸造精细,又为国内见许,故本厂自开办迄今,三十有二年。其中清延限制各省铸币裁并局厂凡四次,屡经改革,变更厂名凡七次,始终未曾停办,惟近日原料日昂,燃料价值,又复飞涨,连年亏折,必须筹措专款,以为铸本,然后可以扩充之也。

(引自张家骧《中华币制史》“币制行政”)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