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阴阳币的形成。
本文转载自首席收藏网论坛。
日前有泉友发帖问到阴阳币,特将以前的老帖修改一下新重发。原帖最早约莫是03/04年,现在已找不出了,顺便添些新图自己也温故知。旧时制图的技巧较为拙,现在也无暇重作,凑合搅和一下,旧雨新知,参考参考。
曾在友坛见一有关阴阳面币是怎样形成的帖,其中有段“正常情况下,冲压完成时上模应带出铜元,同时,铜元从上模中脱落下来,…”云云,大误。
要知道错体币的形成,要先了解其制作程序有简单的概念。
正常情况下,硬币压印成形后是以下模向上顶出,再以抱钳夹住带走,经特定的通道落入集装处(篮子或箱子),并非任其随意四处掉落。请参考所附的示意图。
模圈处下有弹簧,仅第二张B图有绘出,其余图片是省略。
所谓示意图,是什么意思? 就是将内容较复杂的事物、工作原理或具体轮廓,绘成的略图;描述某个工艺过程的等等简单图示;细节是无法详加说明,除了工程师设计后交绘图员绘制、附有尺寸材质精度、再交工厂生产的蓝图,一般所见素描图都是示意图,“点到为止”。
印花机器、抱钳、退币概略:
阴阳币形成的是硬币压成后,由于某种不确定、难以解释的原因被上模或下模黏住没有正常退出,新的币坯接续放入后上模又再次下压迭打,造成合面或合背的“阴阳币”。
隔行如隔山,诚如光绪末年编译刊行的《铸钱工艺》此书所言:“书中只能言其大概,如欲详细考求,必须亲赴铸钱局观看。”,参观后再请教有经验的前辈,及研读在造币厂工作亲身执行者的文章,才能学得一点皮毛。
对造币过程有基本认识后,很多异常现象或问题即可豁然明了。
范例数枚,请参考:
以前常见有不明其理的泉友说:工人装置模具时大意造成,此说大错特错。装设工作模是由技工负责,先至模具间领取,装置完成后要试打,OK后交由印花间的工人生产;要每一道环节都出错,然而生产用工作模的上、下模尺寸不同(有些形状也刻意设计成不同),二原模与工作模更是完全不同,说成大意造成是天方夜谭。
几张图片借用友坛、SBP与eBay、网络上的,可知异常的“奇形之钱”无奇不有,多见不怪,硬币重量愈轻、印花速度愈快,愈容易发生。。
“阴阳币”或称“阴打”,在英文中通常以brockage标示,有兴趣可自己查看P/N记及全球各相关论坛的说明。
以上 请参考
理论上,发生的机率不分银铜币,但中国十文铜元产额巨大,超过银币总额十多倍。加上硬币重量愈轻,愈容易发生,而银圆主币重26-27克,中圆减半,都远超过十文铜元的6-7克,这是十文铜元“奇形之钱”特多的原因。
至于成币如何检验,是另一个有趣的题目,择期再谈。
借张图欣赏一枚阴打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