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五分铜币历史背景及需要进一步考证的问题(本工作室原创)

【苏维埃】 2021-09-20     1214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工农红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和建立组织,至1928年2月,井冈山根据地有了初步规模。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至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会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5月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会师,根据

本文由本工作室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工农红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和建立组织,至1928年2月,井冈山根据地有了初步规模。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至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会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5月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会师,根据地进一步扩大。

1928年5月,为了粉碎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毛泽东在上井村借用农民邹甲贵的住房创办了红军造币厂,归属于王佐领导的防务委员会,同时在黄洋界下的牛路坑及茨坪设立银元粗坯车间【余伯流、陈钢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一书】。谢火龙(也叫谢荣光,广东龙川县银匠世家)被指派为红军造币厂负责人兼技术指导,生产工字银元(银元材料为打土豪劣绅而来,制造墨西哥鹰洋类银元,用钢印打上“工”“人”或“七”“八”“九”等字样,等同于袁大头使用),未制造过铜元(因没有钢印模子)。【范树德《井冈山的后勤工作》一书,范德树为红四军军需处处长。】

 

井冈山红军造币厂管理人员及各技术工人名单

总负责: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主任/红四军32团副团长   王佐(兼任)

厂部负责人:谢火龙(兼技术指导)

雕花制模师傅:谢路苟  谢亚尾

掌天碓师傅:谢荣珍(又名谢维三、谢亚三)

掌银模师傅:谢荣光(又名谢官龙)

滚边师傅:2人;以下各项由谢亚五、谢亚九、谢秀木、黄阿常、阿秋等20余人分工

取银员:1人;

摇绳工:1人;

提碓工:2-3人;

司炉工:若干;

制坯工:若干;

勤杂工:若干。

部分工人来自秋收起义随部队上山的水口山铅锡矿工人。【余伯流、陈钢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一书】

 

1928年7月,东固革命委员会成立,在原有东固贫民借贷所的基础上,由红二、红四团捐助4000元成立东古平民银行。

1928年11月《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中:每人每天五分伙食费(米归地方供应),时常难乎为继。……比第四军更耐苦的恐怕也少了。仅仅发伙食钱,此外一切费用都省掉,每月都需现洋万元以上……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

1929年1月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书中称1928年冬),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分五路围剿井冈山,敌人提出在井冈山“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烧杀口号,在井冈山上大肆烧杀抢掠,上井造币厂被全部烧毁,设备被破坏,人员被冲散。

历时半年的上井造币厂被迫停产。上井造币厂有效地缓解了根据地的经济困难,成为新型人民货币的萌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的强大生命力,为以后的中央苏区乃至后来的新中国货币制造提供了经验。【余伯流、陈钢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一书】

1929年8月,兴国县东村圩银匠陈志美、陈奕珍、周仁根等人办起了东村乡造币厂,厂长周仁根。

1930年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在吉安富田成立,将东古平民银行改为东古银行。

1930年5月。兴国县苏维埃政府接管造币厂,成立兴国县苏维埃造币厂,厂长谢里仁。厂址由东村乡迁至东龙庵。

1930年10月,红军攻克吉安,成立江西省苏维埃政府。11月,县造币厂由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兼江西省苏维埃银行行长黄家煌接管,改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造币厂,厂长仍为谢里仁。

1930年11月,以100万元成立江西工农银行。

在1927至1930年,苏维埃政府成立多个银行。如上杭蛟洋农民银行、永定多个信用合作社、闽西工农银行等。

1930年10月至12月第一次反围剿。

1931年4月至5月第二次反围剿。

1931年7月至9月第三次反围剿。中央造币厂由东材乡东龙庵迁至宝坑村,尚未及造,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即又迁回东龙庵。

第三次反围剿后中央造币厂被烧毁,中央造币厂负责人谢火龙在撤退时被冲散后下落不明。造币厂曾随同部分伤员转移至“红军洞”。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继续围剿革命根据地。

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11月27日中央执委会第一次会议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资本20万元,毛泽民任行长。不久,毛泽民代表中央政府接管兴国县东龙庵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造币厂,改名为中央造币厂。(详见《于都县志》)

1931年12月,中央造币厂奉命迁至瑞金叶坪洋溪村,正式命名为“瑞金中央造币厂”。(另有一说为1932年春,详见下文)

1932年3月,红12军攻克福建上杭,缴获了敌人钟绍奎的一套新式造币器材,其中有银板机、纹皮机、滚边机、冲床和钢模等,运到了中央造币厂。这套机器虽然只能造面额两角的银毫子,以师傅们改装后,已能生产各种形制的银圆(以上文字来自《苏区中央造币厂发展始末》一文)。使中央苏区造币厂迈入机械化时代。但实际上有没有使用此机器尚未可知。

1932年春,中央造币厂迁至瑞金叶坪洋溪村,由苏维埃国家银行领导。谢里仁、杨其鑫先后任厂长,职工170余人。利用简陋设备,先后铸造出在苏区通行的苏维埃银元和面值二角的银毫,以及能在白区流通的“大头洋”、“小头洋”、“雕子边”等银元,发展苏区的内外贸易。(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系列辞典》)

1933年1月至3月第四次反围剿。

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政府由上海迁入中央苏区。3月成立江西、福建、闽赣、粤赣四个省级苏维埃政权。

1933年夏,中央造币厂的机器因负荷过重而被损,同时白区商人已经能认出苏区造币厂的银圆,故中央造币厂只能采用原来的生产方法改铸“老鹰头”银圆。不久,对外贸易局局长钱之光从上海购买了一台“老鹰头”铸币机的一批刻钢模用的马金钢。同时,红军攻占福建沙县时,缴获了一套造银毫子的铸币机和钢模,也运到了中央造币厂。所以此时的中央靠向厂既能造红区通用的银币,又可以仿造白区使用的银圆和银毫子。据说此时日产能有上万枚。(以上文字来自《苏区中央造币厂发展始末》一文)

1933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开始。10月,共产国际派来李德作为军事顾问,博古将军事大权交于李德。至1934年10月,持续了一年之久的第五次反围剿彻底失败。

1934年2月,张闻天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

1934年2月5日,张闻天签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第一号布告:发行一分、五分两种硬币辅币。

据《中国铜元资料选编》第四章记载:……至于该两种铜币的版别,据当时国家银行货币图案的设计者黄亚光同志回忆,也已经记不清了,但肯定当时硬币设计的图案不仅一种,最后是毛泽民同志决定的。

1934年8月,中央造币厂厂长谢里仁调任钨砂公司经理,杨其鑫担任中央造币厂厂长。10月,谢里仁复又调回中央造币厂,并奉命组织造币厂转移至于都龙山。迁至龙山准备开机时,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转移北上,因而中央造币厂奉命携带部分铸币机器,随主力红军走上长征之路。(《党史文苑》2017年第23期,杨根兰/黄健民《苏区“中央造币厂”发展始末》)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中央造币厂转移至于都龙山。年底,因敌人进攻,全厂职工分散编入红军游击队参加游击战争,机器设备埋藏于龙山、宽田地区。存在近三年的国家银行和中央造币厂就此结束。(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系列辞典》)

中央苏区造币就此结束。

 

在红军长征之后,国民党反动势力对中央苏区进行多次清剿,苏维埃货币大部分被销毁,苏区百姓将苏维埃货币藏在房梁上、墙缝内或用油布包裹好后做成砖坯等形式保留了一小部分,也有的百姓怕遭到牵连而自行销毁,故流传至今的苏维埃钱币寥寥无几。

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苏维埃货币相关资料非常少见,造币厂大部分资料已被销毁或失传,仅有个别当时的见证者口述一些相关内容,其真实性也无从考证。结合现存的苏维埃钱币和当代收藏家对苏维埃钱币的考证,推导当时造币厂的情形,大致有以下内容可以基本确定:

一、苏维埃钱币的模具,由若干个部分组合而成。谷麦穗、五角星、文字、地图等都有独立的小模具,类似近代机制铜元的模具制造方法。但每种小模具都有多处大同小异的差别。

二、苏维埃钱币的版式,无法推定先后顺序,各种小模具的搭配使用较为随机。

三、生产效率低下。质量普遍较差。手工雕模。五分模具由谢里仁、邱顺尧、谢必桂雕刻,一分模具由陈志美雕刻。铜币图案不止一种,最后由毛泽民确定。铜币制造方式为螺旋杆压模制造。

四、生产时间短。一般来说,在正式发布布告之时(1934年2月5日),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成品,结束时间在长征开始(1934年10月),据此推导苏维埃铜元的制造时间约为一年左右。苏维埃一分、五分铜币作为苏区货币辅币发挥重要经济作用。

五、纸币的发行时间为1932年7月至1934年10月。在1932年时已经发行五分纸币,纸币比铜币更早发行。

六、长征后,苏区被清剿销毁苏维埃钱币,大部分被销毁。

七、苏维埃铜币基本上为齿边,但常常有光边现象,甚至整个币基本光边。

八、中央苏区有两个造币厂,一是上井村造币厂,二是中央造币厂,这两个造币厂是独立的厂。上井造币厂于1929年1月底结束造币,历时约半年左右。至于上井造币厂制造的鹰洋和中央造币厂制造的银圆是否有传承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九、一分、五分铜元由中央造币厂制造,上井造币厂时期尚未开造铜元,故不是该厂制造。

 

 

目前,尚有以下关于苏维埃铜元的一些理论, 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一、苏维埃铜元是否由缴获的机器制造?《红色货币》一书中来自《中央苏区货币文物图鉴》一书的描写两人螺旋杆摇臂压印的方法能否生产出铜元?如果采用螺旋杆摇臂的方法,产能有多少?与产量是否相符?

二、在1934年2月5日发布布告时之前,已经生产了多少苏维埃铜币?已经制造了多久?一般来说,发布布告之时应该已经有大批产品生产,是否布告之前投放市场?还是之前就已经投放市场?

三、红军长征之初,带走多少造币设备?是否有带走铜元成品?有多少?

四、坊间传闻敌人销毁苏区钱币的方法是否有在钱币上损坏、打戳、敲打的方法?

五、苏维埃铜币表面暗红色涂层是什么物质?是否所有苏维埃铜币都有?目的是什么?有没有资料证明?

六、上井造币厂和中央造币厂之间有没有传承关系?有没有其他关系?

七、能否确定苏维埃二角无铜币?有没有资料证明?银圆是否由机器制造?

八、设计一分和五分铜币时的另外未采用的方案是什么图案?

九、苏维埃铜币的铜质材料来自哪里?

十、一般说,苏维埃五分是齿边的,但光边的五分是什么性质?是遗漏了一道工序吗?还是由于产能低而加快制造步伐的原因?为什么光边的少,齿边的多?

十一、纸币发行的最早时间为1932年(这是我个人见解,未必正确),铜币发行时间更迟,为什么1928年11月的《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中“每人每天五分伙食费……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这时的五分是纸币还是铜币?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