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淺談】造幣機上的“抱鉗”

【现代当代优秀论文文章】 2025-09-01     26
去年有位泉友在帖子上問到:“印花时,抱钳的工作是一直往前一个方向的进胚退币,还是每一次完成进胚退币后回缩接胚?换个角度,抱钳是一把一孔,还是多把多孔连接?是一进一退往返还是只进(然后循环)不退?”這是個冷門的問題,自己雖然還算清楚但當時沒有合用的圖片未即回應,恰幾個月後至上海造幣博物館,藉機請前輩先進協助,拍了幾張照片,除增長了不少見識,

去年有位泉友在帖子上問到:“印花时,抱钳的工作是一直往前一个方向的进胚退币,还是每一次完成进胚退币后回缩接胚?换个角度,抱钳是一把一孔,还是多把多孔连接?是一进一退往返还是只进(然后循环)不退?”

這是個冷門的問題,自己雖然還算清楚但當時沒有合用的圖片未即回應,恰幾個月後至上海造幣博物館,藉機請前輩先進協助,拍了幾張照片,除增長了不少見識,也利用這個機會,解決同好的困惑。

由於為便於參訪者能看到機器的構成方式,印花機是半分解狀況,也沒有動畫可補充,需要有點想像力才能理解。

造幣博物館展示的是老上海中央造幣廠留下的設備,所以符合老機製金銀銅幣的時代,反而目前多數介紹造幣廠的影片都是現代的工藝,雖原理同,但很多細節與吾等收藏的玩意兒的時期是不契合。本內容不會有“以今論古”、與現實脫節的情況發生,同時杜絕“國情不合”的荒謬邏輯。

首先,再次說明硬幣印花的基本程序

中圖是抱鉗,前後雙穴。由飛輪帶動連桿,往復式的進行推拉作動

(feeder/feed finger/feeder finger,有不同稱呼,其他行業有的音譯稱“飛達”)

下圖是美國費城造幣廠十九世紀末情景,女性操作員經基本訓練即可擔任

1_working process

031950no8hklicntelihhk.jpg

2_feeder finger

031951gilbilappap6pp64.jpg

3_餵餅 (1)

031951rktn8n4bu14k8s1n.jpg

易於通盤了解起見,補充些造幣博物館拍攝的照片,承蒙前輩先進協助,特此申謝。

上海造幣博物館展示老上海中央造幣廠的印花機,是壓印船洋所用設備,人形是模仿餵料的動作。(儲餅筒及抱鉗未裝上)

胚餅由操作員自上方儲餅筒餵入後落下,壓印完成後掉落,自箭頭所指處進入裝木箱,因此易有碰痕。特別提出說明,是因總是有人以為工人應該帶手套像接寶貝一樣把剛壓印好的銀元兜在手裡;無瑕疵的精美銀幣罕見不是沒有原因的,追求高品相,要看各人的意願、能力及機運了。

3_餵餅 (2)

032420y5l4es1ayla41sph.jpg

4_工作示意

032612txifmc21pqxpcizl.jpg

4_成幣出口

032613ajuaalu3tmqmzqmq.jpg

承蒙前輩先進特地擺幾個pose好拍照片

儲餅筒及抱鉗

固定座在機器上的位置,箭頭所指處及裝抱鉗固定處

儲餅筒及下模固定座

6_下模裝置圖

032754p0x6jca09v6v9hm9.jpg

6_抱鉗及胚餅裝入

032756z050gr5krx8p14k7.jpg

7_下模固定座

032757b7ua9hwwdhdt79pa.jpg

舊時代使用最多的印花機,英國伯明翰造幣廠製作,這是賣到中國的機器之一,箭頭所指是代理商“上海瑞生洋行”銘牌

廠區室外展示之日本製印花機

8_coining press (1)

032938nv6643ia24f3xlx1.jpg

8_coining press (3)

032940cw4b4n7cnxxb3bbe.jpg

老上海中央造幣廠印花間場景,不是示意圖。圓圈是操作員在工作中,右側箭頭是儲餅筒,地上的是集裝木箱

2004年參訪時機器尚未整修

5_廠景

033101b9xkekpf7xtknmhn.jpg

5_coining press (2004)

033107iz8zvpctv1u5pp8g.jpg

機器在廠牌及設計的不同,抱鉗也是各式各樣,這裡的應該是臥式印花機用的。

壓印出錯是難免,印模打在抱鉗上的情況也是會發生的。

網路上借幾張圖片供參考

10_臥式-1

033228tv3q7l87w4n3k7z3.jpg

10_south_american_feeder_finger_1

033246hkzw2c8kfjpwfjqc.jpg

10_feed finger struck by Chile 500 pesos (1)

033255gdvqzpde22pp5wdc.jpg

10_feed finger struck by Chile 500 pesos (2)

033255sgtoog8gwoi8ouez.jpg

冷飯熱炒,也利用這個機會,再次介紹一些造幣工藝知識。

“祇能言其大略,如欲詳細考求,必須親赴鑄錢局觀看”

以上  請參考

11

033618wmyk1a990bhsk2yj.jpg

又:

曾聽到一種說法,稱帶有淺黃色的包漿為“機油黃”,宣稱是硬幣壓印前在胚餅上抹了潤滑用機油的殘跡。

此說我早年在參訪上海造幣博物館時曾請教過前輩先進,經解說是這樣的:

硬幣壓印過程中,只有模圈上用來製成邊齒的絲紋處需要潤滑,方法是用抹布沾點機油、由儲餅筒上的縫隙(箭頭所指處),三不五時的抹一點在胚餅的邊緣,可以延長模圈的使用壽命。

若在胚餅表面抹上機油,所壓印成硬幣的圖案會模糊。

利用這個機會順便在此說明,請參考。

12_潤滑

041552kal48z2drkryur24.jpg

這是另一課題,與本帖論述的造幣方式無關。

上海造幣博物館展示的是老上海中央造幣廠留下的設備,嚴格的說是廠史館。國內官方的博物館似乎都只收藏國內使用的器物,罕聞收購外國文物闢館展示。

想看到這種數百年前的造幣機器,大概只有到歐洲的博物館了。

有關介紹,請參考

http://bbs.shouxi.com/forum.php? ... mp;extra=#pid158051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