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活版印刷復興大業日前台北舉辦了一場鉛字活版印刷書展,由於數位印刷時代的來臨,傳統的活版印刷用鉛字的鑄字產業在不知不覺中沒落。活字版印刷在宋代發明,至今近千年的工藝技術,若無特殊關注,即將在不久的將來消失殆盡,台北的日星鑄字行現為目前台灣碩果僅存、至今仍在使用的繁體漢字銅模與鉛字製造技術的鑄字廠。日星鑄字行是張介冠父親在1969年時創立
一個人的活版印刷復興大業
日前台北舉辦了一場鉛字活版印刷書展,由於數位印刷時代的來臨,傳統的活版印刷用鉛字的鑄字產業在不知不覺中沒落。
活字版印刷在宋代發明,至今近千年的工藝技術,若無特殊關注,即將在不久的將來消失殆盡,台北的日星鑄字行現為目前台灣碩果僅存、至今仍在使用的繁體漢字銅模與鉛字製造技術的鑄字廠。
日星鑄字行是張介冠父親在1969年時創立的,當時是活版印刷的天下,鉛字需求量大,全盛時期,鑄字與檢字師傅及補字學徒高達30多人,客戶200多家,常常忙到一年只能休初一上午。
媒體為日星鑄字行50周年與知名作家張大春聯手合作紀念限量詩集「活葉集」,並與和平青鳥書店合作舉辦【活葉集鉛字書展】的特別報導。
圖片均截自網路
2019/08/19
https://topic.udn.com/event/20190819
台北市大同區太原路97巷13號
1_一個人的活版印刷復興大業 (2)
1_一個人的活版印刷復興大業 (1)
數位印刷在1986年出現,活版印刷等於被「宣判死刑」。現在,全台活版印刷店從鼎盛期的約5萬家,至今運作的不到20家。
2008年時想捐給文建會被拒絕,只好認命自己來做。要復興至少要3、40年以上,慢的話,是要窮百年之工。
日星鑄字行負責人對品質及文化的傳承有所堅持,這是操作鑄字機的情景
2_操作鑄字機 (2)
2_操作鑄字機 (1)
新舊銅模
購自聯合報的鑄字銅模
鑄成鉛字及分類
5_鑄字 (4)
5_鑄字 (3)_分類
5_鑄字 (2)
4_購自聯合報銅模
3_新舊銅模
[摘錄報導片段]
為什麼要保留活版印刷、以及其前端的鑄字行呢?張大春從感性面說:「這是鄉愁。」張介冠從責任面說:「活版印刷承載了重要的價值,讓我想把它留下來。」
張介冠指出,雖然傳統的活版印刷與現代的數位印刷,同樣承載著傳遞訊息的功能,但呈現出來的質感、跟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其實是有差別的,「這些差別的好在哪裡?為什麼值得一個在這個領域工作的人,想把生命最後的一段時間投進來?這需要相當多的時間跟人力、物力去推廣。」
整個關鍵還是在鉛字,所以鑄造鉛字的銅模更形重要,不過日星現有的模都接近損壞,一一修復,是件驚人的浩大工程。張介冠估算,銅模待複刻的數量超過30萬個,耗時至少2、30年。
老模壞了就壞了,不能修修補補,日星的作業是,先將現有的鉛字排版印出來,再掃描成圖形檔,於電腦上慢慢修,然後再複刻出銅模。
不過,張介冠說,目前3位字型修復師都出身電腦字型設計領域,還無法充分體會前人用筆寫下、再由篆刻師傅刻出書體的文化涵養,現在的數位方式也難以模擬早期匠人的手寫美感,所以必須先讓這些從小習慣電腦作業的年輕人跳脫觀念,重新吸收、內化,這需要時間。
他舉例,漢字不同西方字母,要講究架構、布白,電腦世代必須理解,「每一個筆畫都要呈現出生命力,生命力在於筆畫的起承轉合。」
日星鑄字行內景
9_日星鑄字行 (5)
9_日星鑄字行 (4)
9_日星鑄字行 (3)
9_日星鑄字行 (2)
9_日星鑄字行 (1)
地點在南京西路圓環附近,離南京西路錢幣市場不遠
有興趣可百度一下
百度-3
百度-2
百度-1
9_日星鑄字行 (9)
參觀日星鑄字行,有文創商品當紀念品
說不定回去後可以像這位老兄秀秀自己製作的名片。
7_名片
7_文創商品